1919-1934年期间德国与但泽问题研究
本文选题:但泽问题 + 魏玛政府 ; 参考:《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被迫割让大片土地,如何收回这些失地尤其东部地带的领地成为德国历届政府外交政策的核心任务之一。本文即选取但泽自由市为案例探讨魏玛政府时期领土修约主义政策形成、发展及破产的全过程。论文以英国外交事务文件集(1919年部分)为基础论述了但泽问题的缘起、用少许魏玛共和国总理活动集(网络在线版)和相关材料梳理了德国对但泽等东部失地具体政策的发展演变、以德国外交政策文件集(C系列)展现了领士修约主义被希特勒外交政策取代的内在机理。 全文主要分为序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包含五章内容。 论文序言部分划分为论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两个小节。在说明但泽问题重要性、阐释它在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型中表现重要研究意义的同时,对国内外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简要评介。 第一章介绍了但泽问题产生的由来始末以及德国的反应。历史上,但泽和德意志人关系紧密。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英法美等国通过谈判除制造出波兰走廊问题外,为满足波兰人的出海口要求,还仿惯例将但泽塑造成自由市,这引起德国的强烈不满。 第二章探讨的是魏玛政府初期德国针对但泽自由市政策的初步形成过程。自由市成立前,德国虽没有出台系统的对但政策;但为维持这里的德意志特性,仍采取了支援国营企业、签署三月协定和制定公务人员法令等措施。自由市建立后,这些措施体现为财政贸易、政府福利援助两方面;同时,在国际舞台上,德国努力捍卫自由市的特殊国际地位。 第三章叙述了斯特莱斯曼时期德国对东部失地(包括但泽)的具体政策。这一时期是德国领土修约政治较为成功的时期,具体表现为:详尽的宣传策略,完备的经济援助手段,以及加入国联后德国在但泽问题上发挥了更为积极主动的作用。 第四章阐释的重点在于说明经济大危机下德国针对但泽的政策陷入困境的状况。一方面,来自德国的任何援助都不能使自由市走出经济灾难局面;另一方面,波兰人制造出的更多麻烦则使得德国政府穷于应付。 第五章所关注的焦点是在希特勒上台执政后魏玛政府时代的领土修约政治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由于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型,赫尔曼·劳希宁在希特勒的支持下使得但泽逐渐发展成为德波间关系缓和的润滑剂。但这并不可能使但泽逃脱被纳粹化以及被德国重新合并的命运。 结语部分主要总结了魏玛政府时代领土修约政策破产的原因以及它的负面影响。
[Abstract]:After the end of World War I, Germany was forced to cede large tracts of land, and how to recover these lost lands, especially in the east, became one of the core foreign policy tasks of successive German government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chooses Danzawa Free City as a case to discuss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bankruptcy of the territorial contract policy during the Weimar govern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rigin of Danzig problem on the basis of the British Foreign Affairs document Collection (1919 part). With a small collection of Weimar Prime Minister's activities (online version) and related materials, this paper combs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Germany's specific policy towards eastern lost areas such as Danzig. The German Foreign Policy Paper Series C shows the intrinsic mechanism of the replacement of the doctrine of Scholars by Hitler's foreign policy.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preface, text and conclusion, in which the text contains five chapters. The preface of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the proposi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While explaining the importance of Danzig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German foreign policy, 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s the research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origin of Danzig problem and the reaction of Germany. Historically, Danzig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ermans. After World War I, at the Paris Peace Conference, Britain, France,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countries negotiated not only the Polish corridor problem, but also the practice of portraying Danze as a free city in order to satisfy the Polish people's request to go out to the sea, which caused strong dissatisfaction in Germany.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initial formation process of Weimar government's initial German policy on Danzawa Free City. Bef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Free City, Germany did not have a systematic policy on but, but to maintain its identity, it still adopted measures such as supporting state enterprises, signing the March Agreement and enacting civil service decrees.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Free City, these measures were reflected in two aspects: financial trade and government welfare aid. Meanwhile,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Germany tried to defend the special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Free City. The third chapter describes the specific policy of Germany to the eastern land loss (including Danzig) during the Schleismann period. This period was a more successful period in the politics of territorial treaty revision in Germany, which was manifested in the detailed propaganda strategy, complete economic aid means, and Germany's more active role in Danzig after joining the League of Nations. The fourth chapter focuses on explaining the difficult situation of German policy against Danzig in the economic crisis. On the one hand, no aid from Germany can lift free cities out of economic disaster; on the other hand, the Poles create more trouble for the German government to cope with. The fifth chapter focuses on the gradual fading out of the historical stage of the territorial contract-building politics during the Weimar government period after Hitler came to power. As a result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German foreign policy, Hermann Loshchinin, supported by Hitler, made Danzig a lubricant for the detente between Germany and Poland. But it is unlikely that Danzig will escape Nazization and German reintegration. The conclusion mainly summarizes the reasons of the bankruptcy of the territorial amendment policy in Weimar government and its negative influence.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5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德热·兹贝赫 ,李鹤龄;表妹艾吉特[J];译林;1989年03期
2 游殿书;;德国七色光(五)[J];世界知识;1993年16期
3 苏惠民;以史为镜,免蹈覆辙——德国对二次大战的反思[J];国际问题研究;1995年03期
4 林希;中国不再遥远[J];神州学人;1996年10期
5 王薇;在德国的日子[J];旅游;2000年08期
6 佳楠;;留德日记[J];侨园;2001年01期
7 吴佳玫;;在德国,感受生活的改变[J];少年文摘;2002年12期
8 ;牲畜林[J];语文建设;2003年12期
9 张人礼;_彻嗽谌誻縻 钪惺侨绾渭忧啃稳荽噬鄌实 [J];德语学习;2004年05期
10 朱雨晨;历史学家瓦格纳 不能用贴标签的方法去研究历史[J];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文红;;浴火重生:德国左翼党的前世与今生[A];“政党制度与中国特色——21世纪初政党发展与变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黄云鹏;;德国双元制教育及对林业职业教育的启示[A];“职业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研讨会暨第十三次职业教育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吕梅励;梁伟波;苟航;周斌;廖淼;张林;;中国汉族、泰国人群和德国人群中D8S1486基因座的群体遗传学调查[A];全国第七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张龙禄;;德国人工视网膜研究进展[A];2005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谢元;;德国糖果工业一瞥[A];庆祝北京食品学会成立十五周年论文集[C];1994年
6 贾应逸;;“德国吐鲁番探险队”窃取库木吐喇石窟壁画的位置核对[A];龟兹学研究(第二辑)[C];2007年
7 徐永春;朱银华;苟航;廖淼;梁伟波;张林;;中国汉族、蒙古族、泰国和德国人群中D5S2848基因座遗传多态性研究[A];全国第七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张冰隅;;把握新机遇 更上一层楼 关于上海餐饮业实现“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的几点思考[A];上海食文化论文集萃(1996年—2006年)[C];2006年
9 张生;;南京大屠杀的“德国视角”——以德国外交档案为中心[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卷)[C];2005年
10 汪敬虞;;三峡第一艘轮船沉没的历史启示[A];近代中国(第九辑)[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郇公弟;德国人为何对股市不“发烧”[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张哲 实习生 张丹彤;啤酒馆里的新派中餐[N];南方周末;2010年
3 郇公弟;德国:食品价格猛涨,工人叫苦农民受益[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4 郇公弟;“海外炒房团”败走德国[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5 福尔;德国电子书为何火不起来?[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6 马克·兰德勒 李海 编译;德国遭遇人才外流[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7 本报特派记者 马征 梁韶辉;日耳曼战车率先挺进八强[N];河北日报;2006年
8 王晓强;德国人均负债1.8万欧元[N];中国社会报;2007年
9 王剑;德国人爱买中国五金建材[N];中国贸易报;2006年
10 李松梧 王伟霞;德国人的涉水活动很务实[N];中国水利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忠文;对针灸调整德国人心身状态的初步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2年
2 李凤艳;苏联对德国的改造政策研究(1945-1949)[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鞠维伟;英国二战期间及战后初期处置德国的政策研究(1943-1949)[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4 綦甲福;人际距离的跨文化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罗永明;德国对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兵工事业的影响(1928-1938)[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6 陈雳;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7 李宝鸿;通往自省的道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李益;马丁·瓦尔泽小说《迸涌的流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周云红;美国、德国和瑞典的社会政策建设及启示[D];山东大学;2012年
10 方厚升;辜鸿铭与德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二威;1919-1934年期间德国与但泽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畅;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德国人形象探微[D];黑龙江大学;2012年
3 葛德水;当代白俄罗斯与德国关系研究[D];外交学院;2010年
4 王倩;四国占领期间的德国妇女(1945-1949)[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晓岭;桀骜难驯的权力—德国立宪艰难之因[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惠玲;德国KR公司新市场拓展的营销策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李红琼;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8 邵继娜;德国穆斯林移民族群及其社会融合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陈雷;新德国的外交形象[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10 陈声s
本文编号:19208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920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