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世界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本文选题:第一次世界大战 + 世界主义 ; 参考:《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摘要】: 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的中国人习惯将其称为“欧战”,爆发于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结束于1918年11月11日,德国代表在停战协议上签字。这次战争对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浩劫,这一点无论从死伤人数、物质破坏还是从人类心灵创伤来讲都是如此,但是与此同时欧战也带来了人类历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思想大融合,尤其是对中国而言,欧战无疑带来了一个思想解放的大好契机,世界主义正是在此时被广泛地传播开来。世界主义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斯多葛派,此派提倡人类乃一整体,主张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世界国家,世界乃每一个人的祖国。世界主义传入中国则是近代的事,具体历史事件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引起国人的广泛关注。欧战的惨烈程度,造成的巨大伤亡,使人们更加深刻地体验到世界进入到近代以来战争的连带破坏作用,人们纷纷强调保持和平的重要性。因为世界是一个整体,少数几个国家爆发战争,其他几个国家必受牵连,所以要想保持世界和平,在国际上必须建立种新的道德,这种新道德就是“世界主义”。世界主义在中国的产生是在国人批评极端的民族主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国人普遍认为极端的民族主义是导致欧战的罪魁祸首,而抑制这种极端的民族主义的最好工具就是世界主义。于是国内的知识分子纷纷对世界主义进行了介绍和宣传,其中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早期共产主义者,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派,还有以梁启超为首的研究系,他们在此时期都表现出很强的世界主义倾向。各个不同的派别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世界主义进行了不同的诠释,虽然他们的政治立场不同,但是他们对世界主义的认识还是存在许多共同之处的。经过欧战的洗礼,通过国内的世界主义者的大力宣传,世界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并且形成了一股潮流,可以说各派政治思想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世界主义的影响,许多的政治人物、知识分子的思想中或多或少地接受到了世界主义,具有世界主义的倾向,他们相信,世界主义将是世界政治思想未来的趋向。世界主义这种思潮对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进化论受到排斥,互助论受到欢迎;民族主义经过世界主义的影响有了新的色彩;世界主义是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
[Abstract]:World War I, which the Chinese used to call the "European War," broke out in Sarajevo on June 28, 1914, and ended on November 11, 1918, when the German representative signed the armistice. The war had a great impact on the world and brought unprecedented disaster to the people of the world. The European War was a catastrophe in the history of mankind. This is true in terms of the number of people killed and injured, the material damage, and the trauma of the human mind.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European War also brought about a great emancipation of thought and a great fusion of ideas in human history. For China in particular, the European War undoubtedly brought a great opportunity for ideological emancipation, at which time cosmopolitanism was widely spread. The history of cosmopolitanism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ancient Greek stoicism, which advocates the human being as a whol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world state based on reason. The world is everyone's motherland. The introduction of cosmopolitanism into China was a modern event, and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event was the outbreak of the first World War. The outbreak of the first World War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among the people. The tragic degree of the European war and the great casualties caused by the war made people more deeply experience the associated destructive effect of the war in the world since the modern times. People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maintaining peace one after another. Because the world is a whole, war breaks out in a few countries, and other countries are bound to be implicated, if we want to maintain world peace, we must establish a new morality in the world. This new morality is called "cosmopolitanism". The emergence of cosmopolitanism in China is based on criticism of extreme nationalism, which is widely believed to be the culprit of the European war. The best tool to curb this extreme nationalism is cosmopolitanism. As a result, domestic intellectuals introduced and propagated cosmopolitanism one after another, including the early Communists represented by Chen Duxiu and Li Dazhao, the Kuomintang faction represented by Sun Zhongshan, and the research department headed by Liang Qichao. They all showed strong cosmopolitan tendencies during this period. Different factions interpret cosmopolitanism from their own standpoint. Although their political positions are different, their understanding of cosmopolitanism still has a lot in common. Through the baptism of the European War and the vigorous propaganda of the domestic cosmopolitans, cosmopolitanism has spread widely in China, and has formed a trend, which can be said that all political ideas have been influenced more or less by cosmopolitanism. Many political figures and intellectuals have more or less accepted cosmopolitanism and have the tendency of cosmopolitanism. They believe that cosmopolitanism will be the future trend of world political thought. This trend of thought of cosmopolitanism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ideological circle of China, mainly as follows: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is rejected, the theory of mutual assistance is welcomed, the nationalism has a new color through the influence of cosmopolitanism. Cosmopolitanism is the ruling tool of imperialism.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明美;;斗智斗勇的炮战[J];大科技(百科新说);2011年08期
2 郑大华;郭辉;;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知识界的思考——以《东方杂志》为中心的考察[J];浙江学刊;2011年04期
3 彭贺超;;一战期间冯国璋对中德关系的态度转变探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4 陈娟;;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政治海报风格分析[J];大舞台;2011年06期
5 陆伟芳;;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J];世界历史;2011年02期
6 章开沅;;孙中山的亚洲梦[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4期
7 黎耕;;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始末[J];湖北档案;2011年06期
8 唐宝民;;2000个手糊信封创造的辉煌[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年14期
9 解国良;;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切尔诺夫土地社会化的延宕[J];俄罗斯学刊;2011年04期
10 姜维群;思维能倒转吗[J];基础教育;2004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兆杰;;“反对世界主义”与苏联科学[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西拉·本哈比;许f3宁;;世界公民体制与民主——从康德到哈贝马斯[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3 郑大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战后(1918~1927)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4 孙佳;;论严复的战和思想[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5 景炳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复苏、灾害、中毒专业联合学术交流会资料汇编[C];1999年
6 张方良;;江南人圆了潜艇梦[A];中国造船工程学会2005《中国船舶工业发展论坛》船史分会场纪念江南造船厂建厂14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7 祝曙光;;胶济路风波与中日关系[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建光;;臭氧在疼痛医学的应用[A];2006年浙江省麻醉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黄仁伟;;大国崛起道路的历史比较[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10 高川;张靖;李艳军;王惠芳;;二苯氯胂的大白鼠灌胃染毒亚慢性毒性试验[A];中国毒理学会——第一届全国中青年学者科技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小溪 王安丽、李国伟/译;社会学的“世界主义时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德]乌尔里希·贝克邋著章国锋 译;什么是世界主义?[N];学习时报;2008年
3 仇勇;民族主义,,还是世界主义?[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本报评论员 谢珂;财团主义VS世界主义[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5 章国锋;“全球风险社会”:困境与出路[N];学习时报;2008年
6 慕尼黑大学社会学教授 [德]乌尔利希·贝克 演讲;世界主义社会学的意义及其可能性[N];社会科学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田晓玲邋童世骏;世界主义将为全球化研究开启新天地[N];文汇报;2007年
8 刘擎邋梁捷 田晓玲;在文明对话中增进共识[N];文汇报;2008年
9 晓青;鲜为人知的沉没巨轮[N];中国艺术报;2006年
10 潘正文;“世界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秀娟;多维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世界主义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王晶宇;法理学全球化范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王平;魏斐德与他的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宿晓;国际正义与全球正义辨[D];吉林大学;2006年
6 郭九林;美国禁酒运动的历史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7 吕品秀;现代西方审美意识与室内设计风格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8 贺水金;由乱至治[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9 李朋;东北亚国际关系中的美国政策研究(1784-1931)[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胡素萍;李佳白与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D];中山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英;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世界主义的产生和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林俊言;美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周元刚;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高涨[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靓;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笪妮;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仇海萍;公共信息委员会与言论自由[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艳慧;一战期间的中国民营工业的发展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8 佘玉梅;威尔逊政府阻止苏俄退出一战的政策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蒋红艳;《东方杂志》与第一次世界大战[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丛;欧战与五四前后社会主义的介绍[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587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958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