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意识形态霸权”:在场之理由、作用和特征
本文选题:美国 + 对外战略 ; 参考:《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摘要】:由于意识形态特有的本质属性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独特作用,致使美国的意识形态霸权不仅没有"退场"反而"在场",并且成为美国对外战略的重要工具。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美国的"意识形态霸权"出现了新的作用和特征,人们只有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提高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反渗透、抗辐射的能力。
[Abstract]:Due to the unique nature of ideology and its unique rol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ideological hegemony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not only "present" but "present",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ol for the United States' foreign strategy. In the new century and new stage, the "ideological hegemony" of the United States has taken on new functions and features. Only by continuously enhancing the attraction and cohesion of the socialist ideology, can people improve the anti-osmosis of our socialist ideology. The ability to resist radiation.
【作者单位】: 太原师范学院历史系;
【基金】:山西省社科联重点课题(SSKLZDKT2010069)
【分类号】:D771.2;K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建飞;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地位[J];美国研究;2001年02期
2 刘建飞;;美国“民主联盟”战略的困境[J];美国研究;2010年03期
3 熊培云;;重建中国的外交哲学与价值观——南开大学国际关系学家张睿壮访谈[J];南风窗;2008年20期
4 胡锦涛;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J];求是;2004年01期
5 张网成;;知识产权或成西方备战中西文明冲突的工具?[J];中国软科学;2010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翟刚学;走出意识形态的迷局[D];江南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富文;;马克思人本思想探析——以《共产党宣言》为中心的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包亚军;苏共丧失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方旭红;论“黄祸论”的形成根源及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4 王平;;社会契约论三种——对霍布斯、洛克与卢梭政治哲学思想的比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5 汪青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系统与主体向度[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王平;;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圆融——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周宏;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理论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刘旭东;;论意识形态对外交政策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9 牛菲;;“特殊的”与“总体的”意识形态——曼海姆对意识形态概念两重含义的区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余婷婷;;美国文化的永恒主线——浅谈美国对外扩张的基本特点及表现形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英杰;;从三个“悖论”看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及重新界定[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罗成翼;肖贵;;雷蒙·阿隆的自由观——《论自由》的文本解读[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常婧;;科技—政治的自由僭越及其自组织过程[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4 徐桂权;王锦东;;“社会生产”语境下传媒的公共呈现与意见表达——基于两个经验研究的思考[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5 周立;;大众传媒热“秀”与媒介意识形态安全[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6 姜迎春;;马克思的资本辩证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论意义[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7 陆益龙;;培育“三农”创业人才所需的政策支持[A];“培育创业人才,推进现代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董学文;;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与文学本质问题——兼及“审美意识形态论”分析[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9 陈粤;;略论马克思文艺意识形态学说的理论语境[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10 李彬;李漫;;新闻自由与新闻民主:内涵、语境及问题[A];新闻学论集(第22辑)[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丽华;经济援助外交“杠杆”建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娟娟;合作与纷争:艾森豪威尔时期美英核关系考察[D];南开大学;2010年
5 叶凡美;“内部改进”与美国早期国家构建(1801-1833)[D];南开大学;2010年
6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9 胡锋;黎元洪与民初政局[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帅;从门罗主义到门户开放[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帅;德国对外发展援助的历史与现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吴玲;文化全球化影响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现状及发展之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徐东伟;美国例外论与美国外交政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檀芳;美国反恐政策的文化动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吴春茜;人性的守候[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庆丰;改革开放进程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说服力初探[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9 黄河卫;西方人眼中完美的中国形象[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庆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塞巴斯蒂安·赫尔科默,张世鹏;后意识形态时代的意识形态[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03期
2 王晓升;;意识形态就是把人唤作主体——评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的四个规定[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刘飞涛;;奥巴马“民主促进”新策略[J];国际问题研究;2009年06期
4 克里斯托弗·芬利森;托马斯·A·李森;胡占利;;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意识形态霸权[J];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10期
5 方汉文;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拉康的理论[J];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06期
6 金熙德;;日印安全宣言与“价值观外交”[J];当代世界;2008年12期
7 李淑梅;经济自由主义及其实质[J];理论学刊;2003年05期
8 王缉思;;奥巴马的戏,如何唱[J];南风窗;2009年03期
9 李因才;;印度外交能走多远[J];南风窗;2009年04期
10 沈大伟,赵晨;新战略三角:美欧对中国崛起的反应[J];欧洲研究;2005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方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要[D];复旦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f^;冷战后美国外交战略解析[J];史学集刊;2000年03期
2 韩骅;20世纪美国普通教育中的质量问题[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3 刘昌明;论美国“新经济”的特征、原因及其走势[J];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4 高华;略论美国的早期发展历程[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5 陈平;美国社会保障法评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6 戎懿;不一样的美国[J];新东方英语;2005年Z1期
7 徐振芳;;宫保鸡丁——美剧中的中餐说法[J];中学英语之友(高二版);2008年Z1期
8 蒲玉梅;产业结构调整与美国工业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9 布庆荣;评美国的价值观[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张永翠;美国工业化进程中政府的作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耿润;;十九世纪末美国女性教师协会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0)——外国教师教育史、职业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2 张博;;美国外来物种入侵相关法律对我国的启示[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4年
3 李虹;;美国公益性地质工作发展方向[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青年分会2006年学术交流论文汇编[C];2006年
4 庄佩君;;美国大都市区的行政联合及其启示[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雷小生;刘淑春;;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及其对林业部门的借鉴[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科技支撑论文集[C];2009年
6 刘莉莉;;浅析美国“精明增长”——一种值得我国借鉴的城市发展模式[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李约;;借鉴新加坡美国电子政务的成功经验发展我国的电子政务[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冯琳;窦玉珍;;美国空军可再生能源工程研究[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9 彭树燕;;美国营利性大学的发展状况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董嫣;;美国航空工业空间布局探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晓岗;布什新任期的对外战略[N];学习时报;2005年
2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美洲研究室副主任 吴莼思;美对外战略面临“道路”转变?[N];解放日报;2008年
3 向祖文;苏联对外战略的演变与影响[N];学习时报;2002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向祖文;开拓性成果[N];远东经贸导报;2009年
5 早报记者 周云 马毅达;美国未来五年对外战略:干涉,,干涉,还是干涉[N];东方早报;2007年
6 莫书莹 胡卉;布什仅靠增兵难解伊拉克“死结”[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7 孔祥斌;农地保护与城市发展相得益彰[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8 杜幼康;印度均衡外交不想被人利用[N];解放日报;2008年
9 陈向阳;美国的战略困境及其根源[N];学习时报;2007年
10 记者 李犁;云南机场集团实现平稳较快发展[N];云南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建平;二战后美国对外经济制裁[D];武汉大学;2004年
2 包惠;美国产业研发的空间结构与科技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程雪峰;媒介垄断与文化渗透:冷战后美国传播霸权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4 王公龙;保守主义与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D];复旦大学;2005年
5 左凤荣;苏联走向衰落与解体的深层原因新探[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6 张健;新闻自由与经济自由的和谐与悖谬[D];复旦大学;2005年
7 李恒阳;美国不扩散出口管制政策分析[D];外交学院;2006年
8 赵立莹;美国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房建国;美国对阿尔及利亚战争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10 李广艳;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南斯拉夫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飞雄;冷战时期美苏对外扩张特点的比较[D];西北大学;2009年
2 许慧敏;从美国的亚太战略看冷战后美国与东盟关系的演变[D];武汉大学;2005年
3 刘春耀;后冷战时期的美巴战略关系[D];四川大学;2007年
4 史界;“9·11”事件后美国反恐战略探析[D];新疆大学;2005年
5 王娟涓;美国教师教育机构认可制度探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苍金户;美国教师教育改革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7 解红丽;美国对西欧一体化政策研究(1947—1958年)[D];苏州大学;2005年
8 毕云;美国高校收费制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9 杨晓峰;美国环境伦理学研究评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10 范明丽;美国农村社区学院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643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964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