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试论1937-1946年间的穆斯林联盟

发布时间:2018-06-01 20:37

  本文选题:穆斯林联盟 + 国大党 ; 参考:《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摘要】: 穆斯林联盟(以下简称“穆盟”)是印度民族主义运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从1937到1946年,它的教派主义倾向日趋严重,并最终确立了分离主义路线;同一时期,穆盟的成员数量及其影响力也有了巨大的增长。这为其坚持成立单独的穆斯林国家提供了重要筹码。本文即尝试对穆盟在这一时段的变革及相关原因进行探讨。 论文的第一部分是对穆盟在1937-1946年间的变革特点所做的梳理,着重指出其分离主义路线的确立、成员人数的急剧增加,穆盟的影响力得到明显的提升。第二部分则是从国大党与穆盟的关系这一角度入手,探讨国大党在穆盟变革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内容包括国大党在同一时期的教派主义特征和单一民族政策,以及国大党在1937年组织省政府后工作上的失误,,等等。论述表明,作为穆盟在政治上的主要竞争对手,国大党是后者发生变革的强有力因素。第三部分是从印度穆斯林社会与穆盟的关系这一角度入手,考察了穆盟变革的社会基础。文章一方面对穆斯林族群长时期内未能充分印度化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又对穆斯林社会以教派主义为工具来维护自身利益的现象进行了分析。由此,本部分探讨了导致穆盟变革的社会及文化因素。在第四部分中,文章考察了英印政府当局在穆盟变革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1935年印度政府法》鲜明地体现了政府当局的“分而治之”政策,它为穆盟在省自治期间向分离主义靠拢提供了适宜的社会环境。二战期间,政府当局对穆盟选择分离主义路线所持的隔岸观火态度,实际上纵容了穆盟的分离主义倾向。总之,英印政府当局对穆盟的变革起到了不容低估的作用。 第五部分是笔者对以上内容所做的一个总结。文章认为,穆盟的变革是在特定环境下印度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印度民众的教派矛盾在民族主义潮流的裹挟中进一步走向了激化,严重地裂化了印度原本并不十分坚固的单一民族意识。现代政党政治中的选举等程序在印度独特的社会环境下为教派主义分子所利用,进一步激化了教派冲突。殖民者为稳固自己的“裁判”地位,对这一时期发生的教派冲突没有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相反,它还想方设法对此加以利用。穆盟的变革是印度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殖民地向现代民族独立国家的转型过程中发生的,因此,它在许多方面都具有普遍的意义。
[Abstract]:The Muslim Alliance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Mou") is an important force in the India nationalist movement. From 1937 to 1946, its secessionist tendencies became increasingly serious and eventually established the separatist route; at the same time, the number of members of the moau and its influence had also increased greatly. Lin Guojia provided an important bargaining chip.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change and related reasons of Mu League in this period.
The first part of the paper is the comb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 of the moau during the 1937-1946 years, focusing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eparatist line, the sharp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members and the obvious promo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Momu. The second part, start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ional Congress Party and the Momu, discusses the National Congress in the process of the change of the Momu. The contents include the sectaria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National Congress and the single national policy in the same period, as well as the mistakes made by the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National Congress in organizing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in 1937, and so on. It shows that as a major political competitor of the Mou League, the National Congress is a powerful factor for the latter to change. The third part is from India mu. Starting with the angl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lin society and the moau,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ocial basis of the change of the Momu. On the one hand, the article answers the question of the failure of the Muslims to make full India for a long time, and analyses the image of the Muslim society with sectarian as a tool to safeguard its own interests. In the fourth part of the fourth part, the article examines the role played by the British and Indian government authorities in the process of the reform of the Momu in the India government law, which clearly embodies the "divide and rule" policy of the government authorities, which provides a suitable social environment for the Mu League to close the separatist doctrine in the period of provincial autonomy. Two During the war, the government's attitude to the moau's choice of separatist lines from the moau was actually indulged in the separatist tendency of the Momu. In a word, the British and Indian government authorities ha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hange of the Momu.
The fifth part is a summary of the above content. The article holds that the change of the Momu is the result of the joint effect of India's factors under a specific environment. Among them, the sectarian contradiction of the people of India is further intensified by the coercing of the trend of nationalism, which seriously breaks the single nation which is not very strong in India. Consciousness. The electoral procedure in modern political party politics is used by sectarian elements in the unique social environment of India, which further intensifies the sectarian conflict. In order to stabilize its own "referee" position, the colonists have not taken forceful measures for the sectarian conflict that occurred during this period. On the contrary, it is also trying to make good use of it. The change of the moau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ia from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to the modern society, from the colonies to the modern national independent state. Therefore, it is of universal significance in many ways.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阿晃;;21世纪的家族式执政[J];今日民航;2011年09期

2 叶永烈;;一个作家眼中的印度(上)[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09期

3 彭子文;;一轮含爱溢美的新月——泰戈尔《新月集》思想艺术浅谈[J];西昌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4 王亚林;;泰米尔纳杜邦政治发展中的电影因素[J];南亚研究季刊;2011年02期

5 颜颖颛;韩晓英;;什么让他“一呼百应” 印度“瑜伽大师”的“非政治”反腐运动[J];人物画报;2011年14期

6 高峰;;宋美龄的外交生涯[J];党史纵横;2011年09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郑汕;蒋勇;;印度民族宗教问题的政治化倾向及对中印关系的影响[A];2004年度全国世界民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达三;;甘地是应该肯定的历史人物[A];河北省历史学会一九八○年年会论文选[C];1980年

3 任鸣皋;;印度人民支援中国抗日战争的活动[A];1945—1995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集[C];1995年

4 林承节;;印度信息产业与现代化模式[A];中国经济现代化战略——第三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王东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国外经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A];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6 艾玲娟;聂平平;唐伟志;;政党认同与政党生命力[A];变革世界中的政党政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五辑)[C];2012年

7 郑汕;;印度民族主义的特征及世界性影响[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8 王红生;;“民主”与“社会主义”——1935-1945年毛泽东思想与尼赫鲁主义形成比较研究[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变与常:关于社会转型方式的历史思考”历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巴基斯坦记者 孟祥麟;巴基斯坦政局波澜再起[N];人民日报;2009年

2 本报驻巴基斯坦记者 孟祥麟;巴基斯坦政局波澜又起[N];人民日报;2009年

3 杨子岩;谢扎斗气,可惜了巴政局[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4 本报驻印度记者 任彦;印度大选进入新阶段[N];人民日报;2009年

5 本报驻印度记者 任彦;国大党赢得优先组阁[N];人民日报;2009年

6 记者 聂云 吴强;印度国大党赢得议会选举,辛格将连任[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7 本报驻伊斯兰堡记者 周戎;巴基斯坦两大政党有望和解[N];光明日报;2009年

8 记者 饶博;巴前总理谢里夫行动自由受限制[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9 记者 吴强;民众切身利益左右印度大选[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10 记者 吴强;印度国大党为何赢大选[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国大党的兴衰与印度政党政治的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陈金英;社会结构与政党制度:印度独大型政党制度的演变[D];复旦大学;2007年

3 李晓妮;美国对巴基斯坦政策研究(1941-1957)[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赵刚印;现代化进程中公民政治参与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陶莹;冷战时期印美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李艳娜;富兰克林·罗斯福与印度的非殖民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谢勇;萨瓦卡尔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毛悦;大国梦想:印度经济改革与增长的深层动力[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9 陶亮;理想主义与地区权力政治:冷战时期印度对外政策[D];云南大学;2012年

10 闫向莉;从文明交往的角度看尼赫鲁外交思想及实践[D];西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浩;试论1937-1946年间的穆斯林联盟[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杨彦明;从团结的使者到穆斯林的斗士[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郭俊超;“克里普斯方案”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晓建;圣雄甘地与印巴分治[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鲁云鹤;国大党丧失一党独大地位的过程、原因及其对印度政治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金兴礼;一党独大制与印度政治现代化[D];山西大学;2007年

7 赵s

本文编号:19655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9655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4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