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中印文明的交锋——对魏晋南北朝三教论争的沉思

发布时间:2018-06-12 16:59

  本文选题:中印文明 + 佛教 ; 参考:《中国文化研究》2012年03期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佛教东传为契机,中、印两大古老文明第一次在文化思想层面上相遇并展开激烈的交锋。印度文明以宗教出世主义为导向,中国文化则以现世主义为中心,因此,中国人在初次遭遇这种异质文化冲击时在一定范围内出现对本土文化全盘矮化的声音。另一方面,中华文明在应对印度文明主动挑战的过程中,对佛教采取的开放、接纳、改造的系列姿态,使得印度佛教为适应中国社会的特殊土壤而做出适度的修改,从而最终造就了极富思想创造性的中国佛教。此后佛教以中国为基地对东亚各国进行全面辐射,最终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公元十二世纪之后,佛教在印度由于种种原因而绝迹,中国反而代之而起成为宣播佛教的主要中心之一。就中国文化来看,佛教及其所承载的印度思想的传入,大大拓展了中国文化的精神视域,提高了中国思想的思维抽象能力,弥补了中国文化现世主义导向过于强烈的俗世主义弊端。
[Abstract]:During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Buddhism spread to the east as an opportunity, in India, the two ancient civilizations met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cultural and ideological level and launched a fierce confrontation. Indian civilization is guided by religious birth doctrine, while Chinese culture is centered on earthly doctrine. Therefore, when the Chinese first encounter this kind of heterogeneous culture shock, the sound of overall dwarfing of local culture appears in a certain range. On the other hand, in the process of meeting the active challenges of Indian civilization,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adopted a series of postures of openness, accep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to Buddhism, which made Indian Buddhism make appropriate modification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special soil of Chinese society. Finally, the Chinese Buddhism is full of thought and creativity. Since then, Buddhism has taken China as its base to radiate all East Asian countries, and has finally become a worldwide religion. After the twelfth century AD, Buddhism died out in India for various reasons. Instead, China became one of the main centers of Buddhism. As far as Chinese culture is concerned, Buddhism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Indian thought carried by it have greatly expanded the spiritual horiz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improved the thinking abstract ability of Chinese thought. It makes up for the disadvantage of secularism which is too strong in the guidance of Chinese cultural earthly doctrine.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B9;K235;K35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洪;杨傗;;离合错综,宛转伏应——汉语话语组织论之三[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周建萍;;儒道佛思想对日本“幽玄”范畴形成之影响[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石秋仙;现代言情小说的文化因素剖析[J];东岳论丛;2005年02期

4 张林艳;整体思维方式对武术运动的影响[J];福建体育科技;1994年02期

5 党雪;;从《源氏物语》看日本传统的自然审美观[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郑汀;;商务日语教学与日本企业文化的关系[J];国际商务研究;2006年04期

7 方百寿;人类学视野下的《大唐开元礼》封禅仪式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8 张莉;;走进《沉船》的宗教世界[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邱紫华;;印度古典主义美学思想[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戴胜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及其现代化的理性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肖书文;中日当代修辞学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石秋仙;论中国早期电影与文学的互动关系[D];山东大学;2005年

4 万润保;中国古代小说与方术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0年

5 庄岳;数典宁须述古则,行时偶以志今游[D];天津大学;2006年

6 李知;现代视域下的中国传统味论[D];暨南大学;2008年

7 刘利华;日本民族心理视角下的对华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8 吕晓志;中美情境喜剧喜剧性比较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9 何宇宏;曹禺戏剧文体话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胥仕元;秦汉之际的礼治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广贵;建瓯民俗事象中的“语言崇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陈薛;田园生活的变革[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文彬;论三岛由纪夫的男性崇拜[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冯玮;布托主义:温和的民族社会主义还是法西斯主义?[D];复旦大学;2011年

5 闫加磊;吸收与转化[D];江南大学;2011年

6 刘盛楠;浮世绘审美特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7 谭艳红;夏目漱石和传统文化[D];湘潭大学;2001年

8 崔艳秋;段落作为翻译单位的必要性及可操作性[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9 刘舸;冲突之美[D];湘潭大学;2002年

10 周密;川端康成中间小说论[D];湘潭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宗力;;谶纬与魏晋南北朝佛教[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赵宁;;从三教合流看佛教[J];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年10期

3 闵祥鹏;;五方龙王与四海龙王的源流[J];民俗研究;2008年03期

4 李江辉;陈景聚;;论魏晋时期佛教与巫术的关系[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吴慧平;;魏晋南北朝时期江东书法文化区研究[J];美术学报;2010年02期

6 沈晓琳;吴慧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在日、朝的传播[J];书法世界;2004年06期

7 朱和平;罗丹丹;;魏晋南北朝时期日本包装设计中的中国元素[J];许昌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李守杯;;试探魏晋南北朝时期凉州佛教发展兴盛的原因[J];黑龙江史志;2010年03期

9 葛兆光;;步履艰难地前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读后[J];读书;1989年12期

10 王立;;从南北文化间的涵化看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潮的嬗变[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欧阳有旺;;中国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化竞争战略[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石国贞;;论国际化趋势下提升大中华认同感的现实依据[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林炜双;孙李银;李明子;赵嘉颀;梁桑;刘霓;高腾;景怀斌;;公务员组织潜规则的表现与形成机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严建强;;“中国热”的法国特征及其解释[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5 岳晓东;;幽默风格、气质乐观、心理健康:493名广州、香港、澳门大学生的调查[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陈永涛;;近代传教运动中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两种基本态度及简评[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翟双;杨莉萍;;叙事心理治疗的特征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契合[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李敏;;关于人文文化与社会文化教育的若干思考[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9 王蒙;;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文化[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4)[C];2006年

10 张梦阳;;文化的内蕴与对“人”的呼唤——写于林非先生著《鲁迅和中国文化》再版的时候[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语言大学 路文彬;中国文化的“礼”传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欣文;《中国文化年鉴》(2005)组稿编辑工作启动[N];中国文化报;2006年

3 梁秋克;《中国文化年鉴》新一轮组稿编辑工作启动[N];中国文化报;2007年

4 李大伦;漫谈中国文化[N];郴州日报;2006年

5 卞毓方;一位文化老人的“和谐观”[N];人民日报;2007年

6 蒙木(书评人);中国文化的读本?[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7 宋冰;中国文化年:让世界感受中国魅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8 商报记者 任志茜;张大春:重新识字,钻进中国文化的酱缸[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张海晏;中国文化“和”的精神[N];光明日报;2008年

10 秦风邋毛毛;劲草更兼疾风[N];人民政协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柏青;魏晋南北朝养生学术思想研究及其养生术应用辑要[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李小花;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对科学的影响[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3 张焕君;魏晋南北朝丧服制度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4 陈岩波;中国古代医学书籍发展史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5 詹春花;黑塞与东方[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磊;中国与国际刑事法院:现状与展望[D];吉林大学;2007年

7 李乐营;高句丽宗教信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孙成武;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文;庞德与中国文化[D];苏州大学;2004年

10 包仕国;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安全的衍进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慧清;德克·卜德研究三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董利民;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我国现代竞技体育的影响[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曲凤东;儒学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教育[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4 成茜;中国文化内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差异[D];重庆大学;2007年

5 胡菊花;从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视角看中国文化的输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朱晓东;韦政通文化哲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7 徐梁峰;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D];浙江大学;2008年

8 邹丽娟;中俄茶文化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孙青;中国文化因素在外宣材料英译中的体现[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10 刘微;论魏晋南北朝时期观音信仰的特征及其影响[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103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0103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8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