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美妇女选举协会的历史考察与评析
本文选题:美国 + 妇女选举权 ; 参考:《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摘要】: 全美妇女选举协会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妇女选举权运动的核心组织。本文简要回顾了美国妇女选举权运动的三次浪潮及美国妇女选举权组织的演变,论述了全美妇女选举协会成立的背景。伊丽莎白·卡迪·斯坦顿,卡丽·查普曼·凯特和艾丽丝·保罗是美国妇女选举权运动的三代杰出领导人,在她们的领导下,全美妇女选举协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争取妇女选举权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本文着重分析了全美妇女选举协会的成员构成、斗争目标、策略路线以及与其他妇女组织的关系,总结出全美妇女选举协会的三大组织特点。1920年美国妇女最终赢得选举权,提高了美国妇女的政治地位,为60年代的第二次女权运动浪潮提供了宝贵的组织经验和斗争经验,对美国政治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应该客观地看到,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全美妇女选举协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缺陷。选举权的获得只是女权运动的第一步,要真正达到两性平等,结束性别歧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Abstract]:The American Women's Electoral Association was the core organization of the American Women's right to vote movement in the late 19 th and early 20 th centuries. 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s the three waves of American women's voting rights movement and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women's voting rights organizations, and discuss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merican Women's Electoral Association. Elizabeth Cady Stanton, Carrie Chapman Kate and Alice Paul are three generations of prominent leaders of the American women's suffrage movement, and under their leadership, the American Women's Electoral Association has done a lot of productive work. The struggle for women's right to vote was unremitt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mbership, goal, strategy and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women's organizations of the National Women's Electoral Association, and summarizes the three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ional Women's Electoral Association. In 1920, American women won the right to vote. It improves the political status of American women and provides valuable organizational experience and struggle experience for the second wave of feminist movement in the 1960s. It also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influence on American politics. However, it should be seen objectively that the American Women's Election Association has some problems and defects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history and times. Gaining the right to vote is only the first step in the feminist movement.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to achieve gender equality and end sexism.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712.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剑鸣;滕延海;潘洁;郑启芬;;近五年国内美国史研究概述[J];世界历史;2011年02期
2 张世明;;美国法制路上的那些“一根筋”[J];文史天地;2011年04期
3 徐青;;“姑孰画派”的界定[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1年03期
4 刘墉;;借你一生[J];杂文选刊(职场版);2008年06期
5 周琪;;作为软实力资源的和平队重受美国政府重视[J];美国研究;2011年02期
6 张卓;;多元文化语境中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03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冰;;美国出口管制政策解析[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2 秦寰明;;美国研究李白的专家艾龙(Elling O.Eide)先生[A];中国李白研究(2000年集)[C];2000年
3 张金川;聂海宽;薛会;徐波;王艳芳;;中美多类型天然气勘探与研究[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4 ;美国研究显示一种降脂药物可改善中风患者肾功能[A];广西计算机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罗皑丽;;我为什么要研究新四军[A];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第五届年会纪念特刊[C];1997年
6 尚智丛;;1990年以来我国国家目标与基础研究的密切结合及其在BEPCⅡ中的体现[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7 ;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日程安排[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8 余英豪;;美国病理学专业网站简介[A];第六届全国生物医学体视学学术会议暨第九届全军军事病理学学术会议、第五届全军定量病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9 A·柯文;林同奇;王恩重;;《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兴起》[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10 李明海;李智勇;罗勇;梁永江;冯焕华;;烤烟散叶堆积式烘烤技术的研究及应用[A];贵州省科学技术优秀学术论文集(2004年度)[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庆超 编译;中国在美国研究方面存在“赤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辛华;美国研究发现野花正受CO_(2)威胁[N];中国花卉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江玮;专访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心伯: “911”并非美国走向衰落的起点[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4 方秋兰;美国研究显示风湿药可使心脏受害[N];医药导报;2004年
5 王庆其;美国研究生教育一瞥[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6 熊明山;美国研究称精子形状也是决定怀孕的因素[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7 杨检;美国研究纳米材料危害性[N];国际商报;2004年
8 ;美国研究研制出低糖西瓜[N];今日信息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周年洋;中美经贸前景乐观[N];北方经济时报;2006年
10 滕信;美国研究二氧化碳地下储存技术[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原元;1949—1972:中美对峙时期的美国中国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岳汉景;文化影响外交政策的机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王赳;英国妇女社会政治同盟参政运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炳烁;司法制度的政治功能[D];吉林大学;2008年
5 张小龙;当代美国天主教会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宋静;冷战后美国思想库在影响对华决策中的角色评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孙逊;美国华侨华人与台湾当局对其政策研究(1949-2002)[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8 沈惠平;美国民族主义对当代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9 李丹;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10 黄霜;华裔美国人的异族婚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红;全美妇女选举协会的历史考察与评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高雪;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D];内蒙古大学;2012年
3 张华;论美国妇女选举权运动[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勤;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问题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5 高奕;单边主义与冷战后的美国外交[D];国际关系学院;2008年
6 吴甜;战后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杨朝晖;论美国研究生学位授予权管理[D];河北大学;2006年
8 富莹莹;游说:美国政治的博弈过程[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冯陶陶;论美国服务业政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10 林爽;冷战后美国对华战略变化及发展趋势[D];黑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194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019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