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学术研究泛智库化之后果:作为国际政治学的美国“苏联学”

发布时间:2018-06-20 07:46

  本文选题:苏联学 + 智库分析 ; 参考:《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04期


【摘要】:苏联解体产生的巨大效应,不仅改变了其存在状态及其与世界的关系,也深刻影响了西方尤其是美国对俄国的认知方式。冷战时代,西方为了遏制苏俄及其社会主义阵营,在智库、情报部门和学界合作下,改变了欧洲有百余年历史的传统学科"斯拉夫学研究(Slavic studies)",孕育出超级学科"苏联学(Sovietology)"。而美国关于苏联的认知和战略,主要就是仰赖于智库分析和情报识别的苏联学。这样的苏联学,无论是对苏联及其社会主义制度、政治运作、计划经济实施、文化活动开展、对外关系等研究立足点,还是具体分析模式、范式选择,乃美国遏制苏联的冷战意识形态行为,而非客观、中立的学术研究,结果导致1991年底苏联解体不仅之于国际社会太突然,对致力于冷战的苏联学也是始料未及的。随着研究对象的逝去,苏联学研究模式自然难以为继。由此,在后冷战时代如何重新评估苏联学,以便更有效且深入地研究俄罗斯问题,成为美国斯拉夫学界面对的难题。
[Abstract]:The great effect of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not only changed its state of existenc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world, but also profoundly affected the way the West, especially the United States, perceived Russia. In the Cold War era, in order to contain Soviet Russia and its socialist camp, the West, with the cooperation of think-tanks, intelligence agencies and academic circles,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subject "Slavic studies", which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00 years in Europe, and gave birth to the super-discipline" Sovietology ". American cognition and strategy about Soviet Union mainly rely on Sovietology of intelligence analysis and intelligence recognition. This kind of Soviet studies, whether it is about the Soviet Union and its socialist system, political oper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lanned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ctivities, foreign relations and other research footholds, or the specific analysis model, paradigm choice, It was the United States that contained the ideological behavior of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Cold War, rather than objective and neutral academic research, which led to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at the end of 1991, not only becaus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was too sudden, but also as a result of the Soviet Union's commitment to the cold war. With the passing of the object of study, the Soviet research model is naturally unsustainable. Therefore, how to re-evaluate Soviet studie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in order to study Russia more effectively and deeply has become a difficult problem for Slavic scholars in the United States.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D871.2;K712;K5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卫平;;20世纪后半期东盟国家与苏联的关系[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蒲国良;;斯大林时期苏联苏维埃体制变异的历史机理[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周清泉;;林登·约翰逊与军备控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4 程人乾;;试论战前苏联历史上的几个问题[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04期

5 彼得·施魏策尔;;美国是怎样搞垮苏联的[J];报刊荟萃;2009年03期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就苏联当局诬陷我国驻苏外交人员的行为给苏联驻华大使馆的抗议照会[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81年20期

7 张小兵;;苏联民族利己主义外交政策与二战的爆发[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简源;;他们曾把地球调成震动[J];可乐;2010年10期

9 张立;;苏联出版的介绍新中国的书籍[J];收藏;2010年12期

10 梁志;;1968年“普韦布洛”号危机初期的美苏交涉[J];俄罗斯研究;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亓成章;;苏联缘何解体?[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吴嘉蓉;;论苏联在时代问题上的重大失误及其后果[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姚海;;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发展道路的影响[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4 徐艳玲;;苏东剧变的全球化原因探析[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杜文杰;;前苏联及独联体的民族问题浅析[A];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1992年

6 沈志华;;苏共二十大、斯大林问题与中苏关系——根据俄国最近披露的档案文献[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7 杨佐平;陈瑞芳;;试论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贡献[A];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文集[C];2005年

8 沈志华;;蜜月的隐忧:毛泽东、赫鲁晓夫与1957年莫斯科会议[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9 潘蓓英;;我与非洲的缘分——喜迎非洲史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A];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三十年[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平;选派留学生到苏联“取经”[N];法制日报;2011年

2 周南庄;粮食暗战,苏联巧计收购美国小麦[N];国防时报;2011年

3 ;一个苏联人的朝鲜战争(下)[N];国防时报;2010年

4 梁小民;谁是苏联的掘墓人[N];东方早报;2011年

5 田剑威;被苏联嘉奖的克格勃叛徒[N];国防时报;2010年

6 柳玉鹏;冷战时,,英美间谍如何打入苏联?[N];中国国防报;2010年

7 [俄] 亚历山大·戈洛夫科夫 著 李兴耕 摘译;十五年后的总结[N];社会科学报;2007年

8 蓝英年;苏联史中被遗忘的部分[N];中华读书报;2008年

9 黎时;伊-15和伊-16[N];中国航空报;2005年

10 闻一;“荣誉法庭”——为苏维埃爱国主义而战(下)[N];学习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子晖;冷战时期的美国苏联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2 陈爱茹;苏联二十年代的党内斗争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3 李晓亮;阿富汗战争:苏联高层决策研究(1979-198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崔建平;苏联对日外交政策研究(1941-1956)[D];吉林大学;2010年

5 王惠宇;1945-1949年美国的中国东北政策[D];吉林大学;2010年

6 张雪峰;苏联劳改营史研究(1918-1960年)[D];吉林大学;2011年

7 刘磊;美国知识分子与美国核战略思想的演变(1945-1960)[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杨海云;赫鲁晓夫时期文化“解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彭凤玲;杜鲁门、艾森豪威尔政府对西欧心理战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娟娟;合作与纷争:艾森豪威尔时期美英核关系考察[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栋;苏联利用西方1929-1933年经济危机问题研究[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0年

2 杨彬;国际角色定位与苏联的兴衰[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3 张锋;苏联在罗马尼亚驻军研究(1944-1958)[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立琴;论工业化时期苏联向西方国家的借鉴[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5 郑玮;美国主流报刊对苏联心理战作用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6 陈欢欢;苏联社会意识形态管控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吴敏;计算机与冷战—美国对苏联和中国限制出口计算机政策(1949-1979)[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宁;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能源政策[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哈云青;从蜜月到断交[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10 赵耀虹;冷战时期美国对东欧的援助政策(1945-1968)[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0435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0435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f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