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轴心时代”的中印文化之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7 05:43

  本文选题:轴心时代 + 中国 ; 参考:《中华文化论坛》2014年09期


【摘要】:公元前500年前后被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称为人类文化有突破现象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正与中国的春秋战国和印度的列国时代相对应。中国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时期,出现了思想文化领域异彩纷呈的"百家争鸣"局面。古代印度的列国时代同样是古印度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时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文化流派,如"六师"、"六十二见"或96种外道,在恒河中下游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景象。同样的文化现象却体现了不同文化的特征,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Abstract]:Karl Jaspers, a German thinker, called the "axis age" of human culture breakthrough in 500 B.C., coincided with the times of China's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and the times of India.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was an important period in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appeared in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field. The times of the ancient India were also an important period in the formation of ancient India civilization. There were unprecedented schools of thought and culture, such as "six divisions", "sixty-two views" or 96 kinds of foreign channels, which appeared unprecedente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Ganges RIver. The same cultural phenomenon embodies different cultures. It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future generations.
【作者单位】: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基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印度史”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10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有为;;试论印度种姓制的政治作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钟有为;范跃红;;古杰拉尔主义外交理念与中印关系的发展[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3 钟有为;;论印度低种姓政治力量的兴起[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张本英;;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英国在印度的“文明使命”[J];安徽史学;2009年02期

5 张弛;;论古代印度王权合法性来源的变迁[J];蚌埠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6 张玉安;印度神话传说在东南亚的传播[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7 姜玉洪;李晓航;;印度文化的哲学关照——以文化哲学研究范式为基点[J];北方论丛;2007年02期

8 王新有;;印度的贱民与贱民政治[J];才智;2009年20期

9 李晓;;Can India Overtake China Economically?[J];China Economist;2007年02期

10 杨飞;;拉吉夫·甘地时期印度政府的改革[J];沧桑;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理查德 W·拉里维雷;李启欣;;古印度法论的当今价值与关联[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法的移植与法的本土化[C];2000年

2 萧光辉;;英国的殖民统治与印度法律的变化[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司法制度的变革[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荣洲;7-9世纪中外司法制度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连东;中国、印度与东南亚之间的鸦片“三角贸易”研究(1602-1917)[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耿兆锐;约翰·密尔的印度观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王丽;国大党的兴衰与印度政党政治的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俸颢;WS_2亚微米粒子摩擦学机理研究及高性能高温润滑脂研制[D];中南大学;2007年

6 尹锡南;英语世界中的印度书写[D];四川大学;2006年

7 扎西当知;吐蕃噶氏家族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8 习罡华;地缘政治与1947-1974年的克什米尔冲突[D];北京大学;2008年

9 陶莹;冷战时期印美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孙瑜;旧金山对日媾和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勇军;滇越铁路与近代云南经济若干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2 杨曙晨;论印度犹太人身份认同[D];南京大学;2011年

3 王倩;近代印度梵社及其活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丰字文;印度民族国家建构困境的根源探析[D];外交学院;2011年

5 王润萍;新世纪印度对华政策对中印关系的影响[D];新疆大学;2011年

6 倪玲玲;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仁慈专制”统治下的印度人口普查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肖福林;印度公营企业改革的政治内涵[D];复旦大学;2011年

8 张姣姣;论印度教婚姻陋习及其对印度教女性社会地位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2年

9 邓红英;二十世纪前半期印度孟加拉地区穆斯林教派政治的兴起[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黄金海;中印两国科技发展比较研究[D];广西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忆;;“轴心时代”的中华文化[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2 刘东;;回到轴心时代[J];读书;1992年11期

3 李新士;;从轴心时代到新轴心文明[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朱鲁子;;轴心时代的一个历史唯物主义阐释框架[J];理论与现代化;2009年02期

5 何二元;轴心时代与先秦诸子语录[J];唐山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 刘长远;;东西方文化的历史契合——评“轴心时代”孔子与苏格拉底的道德观[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向蓉;;幻像与生命的交响——中西方轴心时代里“游”思想之初探[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年04期

8 赵林;传统宗教──伦理价值系统的变革与新“轴心时代”的前景[J];理论月刊;1998年07期

9 姜广辉;从黄帝到孔子——前轴心时代的文化传统[J];中华文化论坛;1999年03期

10 蔓的;第七个派对[J];时代风采;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光璧;;当代新道家 道家超越理想的科学阐释[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2 汤一介;;关于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A];平凡的真理 非凡的求索——纪念冯定百年诞辰研究文集[C];2002年

3 陈泽环;;传承还是断裂——试论道德建设的文化根基性[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4 古南永;;现代化与规范分化[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5 李奥烈;;孔子与儒家管理思想[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6 崔轶凡;王庆国;;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医药学的关系及其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黄华献;;关于孔夫子思维水平的一得之见[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8 王志成;;走向第二轴心时代的奥林匹克精神[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9 李存山;;“知人则哲”:中国哲学的特色[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什么叫国学热——在首都师范大学国学传播中心成立大会上的讲演(节选)[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8年第1期(许嘉璐会长文化论谈专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 刘士林;城市的“多难”与“兴邦”[N];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俞吾金;“轴心时代”别解[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浙江大学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 陈村富;“第二轴心时代”呼之欲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张远山;中国的轴心时代[N];中国文化报;2005年

5 本版编辑邋王大庆 王志成;第二轴心时代的奥林匹克精神[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6 访谈策划 梁枢;中华文明的“前轴心时代”[N];光明日报;2005年

7 编写:“《年度国学2009》年度报告”编写组 执笔:宋洪兵;学术生命的创新与继承[N];光明日报;2010年

8 ;哲学轴心时代归来[N];社会科学报;2004年

9 艾斐;文化的精魂在于思想[N];人民日报;2010年

10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朱清时;人类文化史第二个“轴心时代”初露端倪[N];科技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波;古代中国和希腊体育竞赛历史文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3年

2 邹跃进;观念与艺术[D];中央美术学院;2002年

3 叶颖;普世秩序的多元表达[D];北京大学;2007年

4 王桂彩(思竹);多元论·对话·文化间哲学[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业桃;轴心时代的中国人性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边海云;轴心时代中西医学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3 陈祥奎;轴心时代的中国与希腊体育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静;杜维明“新轴心文明”理念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5 俞琼颖;轴心时代中国“游”的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刘成林;轴心时代先秦哲学与古希腊哲学比较研究[D];吉林师范大学;2013年

7 李建平;对话的生命:关系自由与他者——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D];浙江大学;2009年

8 李艳;《考工记》工艺美学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9 汪文静;杜维明“儒学第三期发展论”述评[D];安徽大学;2007年

10 董利民;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我国现代竞技体育的影响[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728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0728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a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