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游牧文明在东方文化史上的作用
本文选题:游牧文明 + 东方文化 ; 参考:《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年06期
【摘要】: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世界格局的变化促使历史研究从以往的文明之间差异的研究转向文明之间联系的研究,互动的世界体系的研究成为研究游牧文明的重要范式和思路。通过提出"游牧文明带"的概念,肯定了在东方文化三大文化圈的交叉和交流中各个历史时期游牧文明带起到的传播文化和连接文明的重要作用。历史上的游牧民族也创造出各自丰富多彩的文明,构成了东方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游牧文明自身的环境和条件去考察游牧民族创造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比例和关系。由于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方式,游牧文明创造的物质文化没有定居文明丰富并难以保存下来,但是游牧民族的精神世界依然丰富多彩,应当充分认识和开发。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change of the world pattern urge the historical study to change from the study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ivilizations to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vilizations. The study of interactive world syste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adigm and train of thought for the study of nomadic civilization. By putting forward the concept of "nomadic civilization belt", this paper confirms the important role of nomadic civilization belt in spreading culture and connecting civilization in the crossing and communication of three cultural circles of oriental culture. Nomadic peoples in history also created their own rich and colorful civilizations, which constitute an integral part of oriental culture. The proportion and rela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material civilization created by nomadic people should be investigated from the environment and conditions of nomadic civilization itself. Because of the nomadic way of life, the material culture created by nomadic civilization is not rich and difficult to preserve, but the spiritual world of nomadic people is still rich and colorful, which should be fully understood and developed.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方文化史”(编号:11&ZD082)
【分类号】:K1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侯传文;;“东方文化”正义[J];东方论坛;2013年05期
2 彭兆荣;李春霞;葛荣玲;;游牧文化的人类学研究述评[J];民族学刊;2010年01期
3 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J];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志鹏;;法的和谐价值:可持续发展时期的新要求[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2 吴怀祺;;史学话语权与20世纪的中国民族史学——兼说10卷本《中国史学思想通史》[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3 王鹤岩;张志顺;;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同一性与文化多样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朱春龙;;从文化形态史观探析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原因[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董红刚;张琴;方新普;;论体育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J];安徽体育科技;2008年05期
6 张婧;;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7 唐晓琳;董岩;;拉丁语:近代早期欧洲的语言共同体[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徐良利;;伊儿汗国的基本特征及历史影响[J];北方论丛;2009年05期
9 郭明志;;汉火百炼金源金,周制一用中华中——金源文化考论[J];北方论丛;2009年05期
10 萧瀚;读《普通法的历史基础》[J];比较法研究;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华宁;芮锦伟;;三级综合医院的中医文化建设[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2 谢军;;伦理意义上的“公共文明”浅探[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3 安玲;;从传统京剧的衰微看艺术形态的边缘化[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一辑)[C];2011年
4 霍子文;郭义军;;新时期里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性道路——运动训练文化[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5 陈巍巍;;闽台民间信仰中神圣性的构建——以保生大帝信仰为例[A];谱牒研究与五缘文化[C];2008年
6 陈倩;王敦辉;;全球化视阈下的闽商文化自觉[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杨状振;;中国电视经营管理工作三十年机制流变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王磊;张法瑞;;《齐民要术》与北魏的畜牧业生产[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9 格·孟和;;对草原生态文化的哲学思考[A];中国·内蒙古首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吴团英;;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A];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王龙飞;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丛海平;元代军事后勤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龙海;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刘鑫渝;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D];吉林大学;2011年
9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郑剑;社会资本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红刚;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整合与开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森豪利;基于马斯洛理论的日本旅游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杨旭辉;秦都移异与秦的崛起和统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俊玲;文明传播视野下的汉代河西开发[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施志杨;政治笼罩下的宗教纷争[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许慧君;论晚唐背景下的许浑咏史怀古诗[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余江玲;中西古典园林植物文化比较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9 卢伟;郑观应道教思想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10 王雪峰;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D];中原工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文玖;;从“一个”到“多元一体”——关于中国民族理论发展的史学史考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于飞;孟慧君;;北方草原游牧文明研究进展评述[J];北方经济;2006年02期
3 阿拉坦宝力格;;论干旱戈壁地区游牧生活方式的历史文化定位[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马戎;;主持人语[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陈烨;关于草原畜牧业问题的文化人类学透视——以内蒙古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7年04期
6 王克林;骑马民族文化的概念与缘起[J];华夏考古;1998年03期
7 额尔敦;乌力更;;浅论草原文化三要素[J];理论研究;2007年03期
8 马桂英;;蒙古族草原文化生态哲学论[J];理论研究;2007年04期
9 海泉;;解读游牧文明——读孛尔只斤·吉尔格勒新作《游牧文明史论》[J];内蒙古艺术;2006年01期
10 孔斯莫·尼古拉 ,张文平;中欧亚大陆游牧民族的兴起[J];蒙古学信息;200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马威;北方蒙汉边际地区的轮养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李智君;边塞农牧文化的历史互动与地域分野[D];复旦大学;2005年
3 王海晶;东北、内蒙古地区三个古代人群分子遗传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传琳;;影响撒哈拉以南非洲古代游牧文明发展的要素分析——以亚欧大陆古代游牧文明为参照[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2期
2 黄时鉴;龚缨晏;;马的骑乘与游牧文明的起源[J];暨南史学;2005年00期
3 张承志;;匈奴的谶歌——祁连山的游牧文明与河西走廊的兴衰[J];环境教育;2014年04期
4 邰清隆;;论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文明[J];实践;2004年10期
5 赵凯歌;;杯中读水[J];思维与智慧;2009年03期
6 张承志;;匈奴的谶歌——祁连山的游牧文明与河西走廊的兴衰[J];绿叶;2009年02期
7 陈耳东;;试论河套历代水利开发对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相互交融的影响[J];河套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8 项晓静;长城——农耕文明的防卫线[J];安康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9 武家政;;朱开沟——中华游牧文明的曙光[J];实践;2002年08期
10 王振良;;工业重镇的文化韵律[J];民主;201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侯艾君;侯爱文;;论游牧文明的当代价值及其命运[A];中国·内蒙古第四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刘媛媛;保护生态是人类的责任[N];经济日报;2005年
2 记者 李超 实习生 左珊珊;讲述兰州文化融合与保护[N];兰州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吉尔嘎拉;游牧文明:传统与变迁[D];内蒙古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776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077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