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济、新罗、加耶地区出土玻璃器及其与丝绸之路的相关研究
本文选题:百济 + 新罗 ; 参考:《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摘要】:汉唐时期丝绸之路作为联系亚欧大陆的重要通道,在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研究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中古时期中国和朝鲜半岛的文化交流频繁,半岛南部的百济、新罗和加耶地区出土了20余件玻璃器,主要器形有玻璃杯、玻璃碗和风首壶等。出土这些玻璃器的遗址或为重要遗迹、或为王陵级和高级贵族墓葬,说明当时在朝鲜半岛南部地区玻璃器的拥有者还仅限于贵族中的特定阶层。联系到百济、新罗和加耶地区在朝鲜半岛的相对位置及当时与中国大陆交流的情况等因素,可以推断上述地区出土的部分玻璃器可能产自中国;部分器物的产地可能在中亚或西亚地区,经由中国流入上述地区。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link between Asia and Europe, the Silk Road in Han and Tang dynasties had special significance in the cultural exchange and the stud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ransportation.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Korean Peninsula were frequent in the Middle Ancient period. More than 20 pieces of glass ware were unearth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peninsula in Baiji, Silla and Gaye, the main types of which were glass cups, glass bowls and wind pots. The unearthed sites of these glassware are important remains, or tombs of the royal mausoleum and high aristocrats, indicating that at that time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the holders of glass ware were limited to a certain class of aristocrats. According to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Paiji,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Silla and Gaye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the exchange with mainland China at that time,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some of the glassware unearthed in these areas may have been produced in China. Some of the artifacts may originate in Central Asia or West Asia, flowing into these regions via China.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分类号】:K312.31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玲玲;;改革开放与促进朝鲜半岛和平[A];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鲍志成;;历史上浙江与朝鲜半岛的友好交往[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丁兆胜;;中美日三国围绕朝鲜半岛初次博弈述论[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4 冷东;;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朝鲜半岛的传播[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5 郑继永;;朝鲜半岛南北关系新变化与中韩合作[A];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三辑)[C];2011年
6 金龟春;;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日俄在朝鲜半岛的角逐[A];朝鲜近代史研究[C];1992年
7 金光洙;;训民正音创制前汉字对朝鲜半岛的影响[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8 陈奉林;;东亚历史上围绕朝鲜半岛问题的大国较量[A];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四辑)[C];2013年
9 王志伟;;明清时期朝鲜半岛的地缘战略地位分析[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10 权赫秀;;最近三十年国内学界有关朝鲜半岛近现代史研究综述[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谢美华;欢迎朝鲜半岛和平进程[N];人民日报;2000年
2 徐宝康;共创朝鲜半岛美好未来[N];人民日报;2007年
3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沈丁立;中国继续作贡献[N];东方早报;2007年
4 马琳;华南与朝鲜半岛南部地矿对比研究展开[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5 干玉兰邋李拯宇;韩朝总理会谈日期确定[N];人民日报;2007年
6 记者 李诗佳 贾楠;希望有关各方多做有利于朝鲜半岛和平稳定的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7 记者 廖雷 张艺;中方建议六方会谈团长紧急磋商[N];人民日报;2010年
8 钟声;朝鲜半岛需要减压,而非增压[N];人民日报;2010年
9 记者 陈恃雷 郝亚琳;朝鲜半岛问题我吁尽快对话[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10 驻京记者 洪俊杰;武力示威解决不了朝鲜半岛问题[N];解放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盛海燕;冷战后俄罗斯朝鲜半岛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马云鹏;朝鲜半岛南北统一互动关系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
3 高鹏;朝鲜半岛分裂的进程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李华;朝鲜半岛安全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徐光河;朝鲜半岛统一与东北亚国际政治的关系[D];延边大学;2014年
6 王宇;中美两国在朝鲜半岛的安全博弈[D];延边大学;2013年
7 陈宗权;中美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互动之研究(1950年至今)[D];复旦大学;2008年
8 苏俊燮;冷战以来朝鲜半岛局势的演变与驻韩美军的未来[D];复旦大学;2004年
9 汪权;冷战后的美国朝鲜半岛政策析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10 Anastasiya Bayok(娜丝佳);冲突转变与东北亚地区安全[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南荣;论朝鲜半岛的统一前景与面临的课题[D];吉林大学;2009年
2 金华;朝鲜半岛问题对东北亚政治格局影响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3 丁峰;朝鲜半岛局势对中国的影响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4 李凌超;中美在朝鲜半岛上的战略博弈[D];外交学院;2010年
5 于丛;论冷战后影响朝鲜半岛局势的大国因素[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万平来;朝鲜半岛和平机制探析[D];暨南大学;2000年
7 蔡秋英;论周边环境对朝鲜半岛统一的影响[D];延边大学;2000年
8 张一萍;朝鲜半岛和平机制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9 朴美兰;冷战时代朝鲜半岛局势的变化对东北亚的影响——半岛的分裂、朝鲜战争、七·四声明对东北亚的影响[D];延边大学;2004年
10 路宝春;朝鲜半岛局势的前景预测及中国的对策[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本文编号:20849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084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