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俄国革命中的孟什维克
本文选题:孟什维克 + 俄国革命 ; 参考:《苏州科技学院》2008年硕士论文
【摘要】: 从1903年孟什维克产生,经过十几年的曲折发展,1917年孟什维克发展到顶峰。1917年的俄国革命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之时,孟什维克内部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俄国革命和俄国的前途的认识。战争加深了俄国国内各方面的危机,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自发地行动起来,掀起了二月革命。孟什维克对二月革命的爆发起了推动作用,对二月革命表示欢迎。二月革命胜利后,孟什维克确立了他们在革命中的主导地位,并对临时政府、对苏维埃有不可磨灭的影响。随着战争和革命的深入,孟什维克一味地坚持他们的传统的革命理论,与临时政府和解,与一战中的人民的要求越来越远。面对日益加深的社会危机,以及来自激进派的威胁和内部的分裂状态,孟什维克的政策逐渐失去了方向,最终在11月的立宪会议的选举中失败,他们实现政治理想的最后一次行动宣告失败。孟什维克由此从顶峰跌入了低谷,丧失了他们在革命中的主导地位。
[Abstract]:From the birth of Menshevik in 1903, after more than ten years of tortuous development, Menshevik reached its peak in 1917. The Russian Revolution in 1917 coincided with the beginning of the first World War. The attitude of Menshevik towards World War I greatly influence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 and Russia's future. The war deepened the crisis in Russia, and Petragrad's workers and soldiers moved spontaneously and unleashed the February Revolution. Menshevik promoted the outbreak of the February Revolution and welcomed it. After the victory of the February revolution, Menshevik established their dominant position in the revolution and had an indelible influence on the interim government and on the Soviet Union.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war and revolution, Menshevik persisted in their traditional revolutionary theory, reconciled with the interim government, and further from the demands of the people in World War I. In the face of a deepening social crisis, threats from the radicals and internal divisions, Menshevik's policies gradually lost their direction and eventually failed in the elections to the Constituent Assembly in November. Their last act to realize their political ideals failed. Menshevik thus fell from the peak to the bottom, losing their dominant position in the revolution.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科技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512.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庞宝庆;;日本关东军对苏联远东“情报战”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陈威妍;;论俄罗斯1917年革命[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包毅;;论列宁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逻辑进路[J];创新;2012年03期
4 倪稼民;;从苏共自身文化建设问题看苏联解体[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02期
5 张骥;张爱丽;;论苏联意识形态建设的教训及其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05期
6 周尚文;;列宁为维护苏维埃政权合法性的斗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02期
7 左凤荣;;民族政策与苏联解体[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02期
8 葛君;;缓和的倒退?:1966-1968年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J];德国研究;2011年02期
9 左凤荣;;第比利斯事件的前因后果[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8年04期
10 郭洁;;纳吉案件之谜——原苏东国家有关解密档案的分析[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沈志华;;苏共二十大、斯大林问题与中苏关系——根据俄国最近披露的档案文献[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张建华;;比较史学视野下的苏联和南斯拉夫的解体——苏联、南斯拉夫与美国联邦制的比较[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3 戴茂林;;关于“高饶事件”几个问题的再探讨[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4 蒲国良;;关于十月革命的点滴思考[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项佐涛;;历史中的观念与观念中的历史——国外对十月革命的看法及其演变研究[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陶庆;;马克思主义政党早期执政方式中的宪政思想——“俄共(布)党团——苏维埃”政制的嬗变与改革[A];政党关系与执政能力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昊;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武装力量的改革与建设[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1年
2 谭天宇;卫国战争前苏联远东海军建设及其意义[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1年
3 张雪;苏联中东政策的调整及实践(1954-1956)[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时晓建;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政治信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和婷;苏联集团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1947-1949)[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瑞居;安东尼斯库时期罗马尼亚的外交抉择(1940-1944)[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月;葛罗米柯外交思想与实践初探[D];外交学院;2011年
8 杨莉萍;十月革命后的孟什维克(1917.10-1924)[D];苏州科技学院;2010年
9 范全诗;苏联与波兰流亡政府关系探析(1939-1945)[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10 张寒;1917,俄国革命向何处去[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20882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088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