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稳定还是停滞——读《走近衰亡——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06 12:09

  本文选题:勃列日涅夫时期 + 苏联解体 ; 参考:《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2年03期


【摘要】:正陆南泉教授的新著《走近衰亡——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研究》①自去年年底面世之后,不仅引起学术界,而且引起社会领域的关注,出版社不得不再版印刷以满足社会的需求。陆南泉教授长期从事苏联问题研究,早年侧重于研究苏联经济问题,后期视野更为广阔,从社会、政治、历史的角度关注苏联体制问题,解析苏联解体的原因,著述颇丰。
[Abstract]:The study of Brezhnev period in the Soviet Union, by Professor Lu Nanquan's new book, "near death" 1 since its publication at the end of last year, it has attracted attention not only from the academic community but also from the social field. The press had to reprint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 Professor Lu Nanquan has long been engaged in the study of the Soviet Union. In his early years, he focused on the Soviet Union's economic problems. In the later period, he focused on the Soviet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ociety, politics and history, and analyzed the causes of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分类号】:K5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玉亮;杨翠屏;;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和苏联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读郭春生博士著《勃列日涅夫18年》[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盛尤志;;死后“审驸马”的悲剧[J];湖北社会科学;1989年04期

3 葛新生;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知识分子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4 郑滨;瓦·阿克肖诺夫:我仍然是一个俄罗斯作家[J];俄罗斯文艺;1991年02期

5 海涓;1996年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年会综述[J];世界历史;1996年06期

6 孙岩;;勃列日涅夫时期西伯利亚开发的经验与教训[J];西伯利亚研究;2007年03期

7 郁丽洁;;勃列日涅夫时期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10期

8 高放;;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三代新沙皇[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5期

9 孙海涛;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对美政策[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05期

10 刘秀瑛;;论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越战政策(1965-1975)[J];绥化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秦龙;;论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历史教训[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栾文莲;;运用唯物史观基本观点评析苏联解体[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钟哲明;;苏联解体话根由[A];忘年交书简五十封[C];2007年

4 刘书林;;正确总结苏联解体的教训[A];忘年交书简二集[C];2010年

5 赵曜;;苏联剧变和解体缘自内部——苏共亡党、苏联解体20年后的思考[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陈娟;;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城市剩女问题研究[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张捷;;如何认识百余年来俄罗斯走过的历史道路?[A];忘年交书简二集[C];2010年

8 田文威;;政府转型视角下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研究[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9 黄宗良;;把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坚持下去[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韩轶;姜洁;;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之骅;我与苏联史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研究员 陆南泉;勃列日涅夫时期在苏联史上的定位[N];北京日报;2010年

3 张举玺 丁毅 ;苏联,离现实越来越远[N];南方周末;2006年

4 于福坚;大国之殇:苏联解体背后的民族主义因素(下)[N];中国民族报;2010年

5 米克哈伊·巴拉巴诺瓦 《莫斯科防务简报》总编 本报特约编译 柴志廷;军事独立发展路漫长[N];世界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张微;探索苏联解体后的俄美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7 王一江 长江商学院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卡尔森学院教授;短暂的辉煌[N];经济观察报;2007年

8 宏伟;王蒙的青春祭[N];中国邮政报;2006年

9 戴文权;大西洋上响起“集结号”[N];科技日报;2008年

10 本报专稿 司项宇;俄经济遭重创“梅普”关系恶化[N];世界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春生;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各社会政治阶层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潘广辉;民族问题与苏联解体[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克宁;苏共执政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4 王振海;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宗教政策及其影响(1985-1991)[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赵鹤梅;苏联官僚特权阶层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刘玉宝;早期苏联核计划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郭永胜;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翁裕斌;德国全能金融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李华一;建筑业农民工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10 谢建华;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的理论与政策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时晓建;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政治信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贝洪英;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执政合法性资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授宾;苏联解体的外交因素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4 李彩娟;苏联的宗教政策及其经验教训[D];新疆大学;2009年

5 江名;苏联解体原因的国际政治学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外交战略及其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许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与埃及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7年

8 韩丹;论苏联解体对中国社会主义走势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冯芸;多元与专制的博弈[D];暨南大学;2006年

10 孙晶;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工资制度改革[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21027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1027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7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