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特殊移民问题研究
本文选题:苏联 + 特殊移民 ; 参考:《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摘要】: 20世纪30-50年代,苏联政府通过流放富农和驱逐少数民族等强制手段将数百万人口迁移到国家边远地区,人为制造了一个特殊社会群体——特殊移民。特殊移民的人口来源主要有两个:流放富农-特殊移民和少数民族-特殊移民。整个1930年代,特殊移民以“流放富农”为主。30年代中期以后,当局加强了对部分少数民族的强制迁移,特殊移民的少数民族特征逐渐增强。从40年代起,当局在放松对流放富农-特殊移民的控制的同时,开始将特殊移民重点转向诸少数民族和一些带有少数民族特征的社会集团,特殊移民类型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30年代,特殊移民的人口数量、地理分布和管理体制基本稳定。40年代以后,虽然流放富农-特殊移民出现了人口逐渐减少,地理分布逐步萎缩,监管力度日益减弱的趋势,但随着当局不断加强对少数民族的驱逐活动,苏联特殊移民的整体发展还是呈现出人口逐渐增多,地理分布逐渐扩大,监管体制不断强化的态势,并在50年代初达到顶峰。1953年斯大林去世以后,苏联国家新领导人开始着手解决特殊移民问题。时至1965年,特殊移民群体基本停止存在。 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为指导,通过大量运用近年来俄国学者出版的专著和发表文章中所公布的苏联-俄罗斯国家档案馆的解密史料,力求真实地揭示苏联特殊移民现象的历史演变,成因及其所造成的后果。 本文结论: (1)特殊移民历史现象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产生,除了实现全盘集体化、加速工业化、巩固国防、平衡国家东西部人口和加强对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等表面原因外,还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斯大林对农民和民族问题的思想认识根源,斯大林的个性、忧患心理和政治家的善恶价值观,以及斯大林体制等内在因素在起作用。 (2)特殊移民对国家政治、经济、人口、族际关系等各方面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是导致苏联瓦解的诸多原因之一。
[Abstract]:In the 1930s and 1950s, the Soviet government forced the migration of millions of people to remote areas of the country through forced exile of rich peasants and expuls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creating a special social group-special immigrants. There are two main population sources of special immigrants: exile rich peasants-special immigrants and ethnic minorities-special immigrants. Throughout the 1930s, the special immigrants mainly "exile rich peasants". After the mid-1930s, the authorities strengthened the forced migration of some ethnic minorit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ecial immigrants gradually enhanced. Beginning in the 1940s, the authorities, while loosening their control over the exile of rich peasants and special immigrants, began to shift the focus of special migration to ethnic minorities and some social groups with minority characteristics. The special immigration types showed a diversified pattern in the 1930s. The population number,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special immigrants were basically stable after the 1940s, although the population of exiled rich peasants and special immigrants gradually decreased.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gradually shrinks and the supervision strength weakens day by day. However, with the authorities constantly strengthening the expuls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special immigrants in the Soviet Union is still showing a gradual increase in population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regulatory system peaked in the early 1950s. After Stalin's death in 1953, the new Soviet leaders began to tackle the problem of special immigration. From then to 1965, the special immigrant group basically ceased to exist. Under the guidanc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materialist dialectics, this paper applies a large number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published by Russian scholars in recent years and published in the Soviet-Russian State Archives. This paper tries to reveal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special migration phenomenon in the Soviet Union.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historical phenomenon of special immigrants is the result of many factors. In addition to realizing overall collectivization, accelerating industrialization, consolidating national defense, balancing the population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regions of the country and strengthen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emote areas, it has profound historical roots. Stalin's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blems of peasants and nationalities, Stalin's personality, worries and politicians' values of good and evil, as well as Stalin's system, are at work. (2) Special immigrants have influence on state politics. The economy, population, and inter-ethnic relations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52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包尔汉;关于新疆历史的若干问题——驳斥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对新疆历史的歪曲[J];民族研究;1979年01期
2 黄家泉;从“过境”权问题看1939年英法苏谈判失败的原因[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3 赵振英;;中东路事件性质刍议[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6期
4 蔡朝晖;张云健;;苏联与中国内战的爆发[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年03期
5 徐兴柱;;论“铁托主义”的成因[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侯但丁;;“九·一八”没人帮中国[J];大科技(百科新说);2010年07期
7 段杨;;苏援与中国的抗战[J];西南工学院高教研究;2000年01期
8 柴璐;刘志梅;;抗战胜利后苏联的第一次延缓撤兵[J];科技信息;2011年08期
9 辛奎德;;向苏联水文地岅\家学抑械腲~炥体会[J];中国地质;1955年11期
10 伊尔山;;“蜀犬吠日”[J];世界知识;196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石冬明;王圣祯;;抗战初期苏联对华外交[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上)[C];2004年
2 高增诚;;抗日战争中的苏南新四军解放溧阳城战斗回忆[A];老兵话当年(第九辑)[C];2005年
3 栾景河;;国家利益的抉择——从苏联驻华使馆由南京撤至广州事件看苏联1949年对华政策[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4 田伟;;建国初期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再认识[A];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栾景河;;《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之比较[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李玉贞;;国民政府同苏联的最后博弈者——宋子文、王世杰、蒋经国与斯大林的谈判(1945~1946)[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下卷)[C];2005年
7 王惠英;;建国初期毛泽东“一边倒”战略的选择[A];纪念建党8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建中;;以世界科技革命为视角看战后苏联的兴衰[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义彬;;南京政府的联苏制日方针[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10 栾景河;;毛泽东首次访问苏联若干问题的历史考察与思考[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言;库里申科与苏联志愿航空队[N];中国档案报;2006年
2 柳玉鹏;苏—27战机诞生的坎坷历程[N];中国国防报;2007年
3 栾景河;抗战期间苏联对华政策的艰难转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记者 赵嘉麟 谭晶晶 张勇;苏联当年为何忽撤专家?我外交部档案解密[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陆南泉;中苏经贸关系史(二)[N];中俄经贸时报;2008年
6 齐赫文斯基;前苏联驻华使节的回忆[N];协商新报;2005年
7 刘鄂 李维富;正义无国界[N];湖北日报;2006年
8 余贤杰;一曲国际主义的凯歌[N];兰州日报;2005年
9 宗和;前苏联时期的东进战略[N];西部时报;2006年
10 闻一;“预防杀人”和普遍告密[N];学习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师建军;苏联特殊移民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雷丽平;斯大林与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宗教政策与政教关系[D];吉林大学;2006年
3 国洪梅;美国对苏联的政策研究(1933-1941)[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沈莉华;从对抗到承认:1917—1933年的俄美关系[D];吉林大学;2006年
5 罗辉;宗教对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周承;冷战结束前后以色列新一代俄裔犹太移民的形成及其影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宋永成;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的悲剧[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延龄;新民主主义时期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政治角力中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玉宝;早期苏联核计划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吕雪峰;从“人民民主”到“准斯大林体制”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喜;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与土耳其关系[D];西北大学;2007年
2 梁中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苏联犹太移民问题的历史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金哲;战后初期苏联维护德国统一的外交政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展萍莉;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苏联与土耳其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周艳;大革命时期冯玉祥与苏联关系述评[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6 王岩,
本文编号:21119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111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