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18世纪中叶以降的内亚地缘政治与国家建构

发布时间:2018-07-27 10:02
【摘要】:黄达远认为地缘政治是内亚近代化的主要动因,在英俄"大博弈"格局下,实现了内亚从"鞑靼"到"中亚"的地缘政治化过程。受内亚地缘政治的影响,18世纪以来中国形成了具有内亚特色的边疆体制,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民族国家建构形式。韦兵认为晚近西北边疆形成几乎包含了现代国家形成中的所有难题、悖论和挫折,边疆问题的解决极大程度依赖国家在历史进程中完成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的现代转型,边疆问题归根到底也是一个中国现代国家建构问题。关凯认为当下中国关于边疆问题的话语政治及其所包含的三个文化面向:民族-国家建构、现代性与文化多样性和人的观念。只有破除主流社会关于"边疆问题"的认知误区,才可能真正实现边疆的长治久安。纳日碧力戈认为以"生存交互性"定义"边疆",则处处是边疆,人人互为边疆,物物互为边疆。唯有自我超越,超越旧有的"种见",才能推出民族新政治,推出民族和睦的新理念。刘琪认为我们在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类似"迪庆经验"的地方性知识,完全可能为现代性的缺憾提供补充,也可能为民族-国家建构提供参照。
[Abstract]:Huang Dayuan believed that geopolitics was the main cause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Inner Asia. Under the "big game" pattern of Britain and Russia, it realized the geopolitical process of Inner Asia from "Tatar" to "Central Asia". Influenced by the geopolitics of Inner Asia, China has formed a border system with inner characteristics since eighteenth Century, which is a form of national state construction different from the West. Wei Pai believed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near northwest frontier almost contained all the difficulties, paradoxes and setbacks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modern state, and the solution of the frontier problems greatly relied on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and social governance in the course of the country's historical process. In the final analysis, the frontier problem was also a problem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modern state. The discourse politics of the border area in China and its three cultural faces are: National national construction, modernity and cultural diversity and human concept. Only by breaking the cognitive misunderstandings of the "frontier problems" in the mainstream society,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the frontier can be truly realized. Na Zbirigo believes that "the border area" is defined as "the frontier of existence interactivity". "In the border area, everyone is frontier, and everything is frontier. Only self transcendence and surpassing the old" kind of opinion "can the new politics of the nation be launched and the new concept of national harmony be introduced. Liu Qi believe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the modern nation state, the local knowledge similar to the" Diqing experience "can be completely provided for the defects of modernity. In addition, it may als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nation-state construction.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边疆热点地区城市民族关系发展态势与对策研究(”11&ZD059)阶段成果
【分类号】:D823;D633;K3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丹慧;新疆苏联侨民问题的历史考察(1945—1965)[J];历史研究;2003年03期

2 张东月;关于新疆历史的几个问题[J];民族研究;1959年06期

3 潘志平,王智娟;鸟瞰中亚宗教、民族之历史与现状──兼评亨廷顿的“文明模式”[J];西北民族研究;199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松涛;;民族性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处置——以新疆伊塔事件为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刘少虎;;历代屯垦绩效对民国新疆的中华民族认同影响研究[J];保山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李宏伟;佟训舟;;拉铁摩尔的“中国情结”[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李宏伟;佟训舟;;从特纳到拉铁摩尔——边疆史研究的发展[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5 特力更;张骁;;旅游经济对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的影响分析——以蒙古族游牧文化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0期

6 ;渝中区:向“内陆香港”挺进[J];重庆与世界;2012年01期

7 张在虎;;中国政府与1954、1955年苏联集体遣侨[J];党的文献;2008年01期

8 罗佳;;清代西域地名的功能初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孙丽萍;王文奇;孙兴杰;;“东北亚区域秩序研究”笔谈[J];东北亚论坛;2012年04期

10 常玢;伊斯兰教在中亚的传播与发展[J];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王铭铭;;民族地区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与课题[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2 袁剑;;清代中国的“边疆性”及其现代意义[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3 唐戈;;额尔古纳:一个新型的文化边区[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区域民族卷[C];2010年

4 徐新建;;牧耕交映:从文明的视野看夷夏[A];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09卷[C];2009年

5 赵旭东;;从社会转型到文化转型——当代中国社会的特征及其转化[A];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人类学高级论坛2012卷[C];2012年

6 胡玉春;;边缘地带文化互动的历史记忆——以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为例[A];论草原文化(第九辑)[C];2012年

7 周庆生;;文字改换与社会政治变迁:中苏两国中亚地区透视[A];中国社会语言学(2005年第1期)[C];2005年

8 王勇;;长城、寺庙与围栏——中国/国家建构的产权政治学[A];全国博士生论坛“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与农民问题”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丛海平;元代军事后勤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常倩;商周至魏晋南北朝羌人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鹏;中国史学界对日本近代中国学的迎拒[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应成;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冯玉新;界域变动与地方社会[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伊利贵;民国时期西南“夷苗”的政治承认诉求[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魏延梅;在自觉、互动和对话中传承民族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张友庭;晋藩屏翰[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徐振燕;任乃强的西南图景[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晓伟;热河驻防八旗生计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曹培;和硕特蒙古在藏史事述论[D];西藏民族学院;2011年

4 李雪;回鹘文摩尼教文献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蔡巍巍;日本的中亚战略评析[D];新疆大学;2011年

6 陈X;西汉河南郡军事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刘少虎;民国时期新疆经济积弱对西北边疆安全影响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8 戴宁;高昌故城土遗址保护理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9 张杰;新疆和平解放前后苏联对新疆政策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凯;新疆民族民间传统手工木器装饰审美意识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沈志华;中苏结盟与苏联对新疆政策的变化(1944-1950)[J];近代史研究;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胜男;;地缘政治视野下的晚清云南“收矿权、保路权”运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赵建明;;美国军事介入阿富汗对周边国家的影响[J];青年思想家;2002年06期

3 孙璎珞;;试论北宋立国形势与宋初政府机制的架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范春昕;;地缘政治视野下的琉球交涉[J];三明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李智君;;汉晋河西地缘政治与汉译佛经中心的转移[J];学术月刊;2008年12期

6 车辚;;地缘政治视野下的近代云南铁路网规划[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张鹏飞;;从解密档案看苏联对于西安事变的态度[J];福建党史月刊;2010年06期

8 李刚;;地缘政治视角:美国崛起的原因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J];科技信息;2010年27期

9 吴晓萍;略论地缘政治与北宋外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祝政宏;;试论里海地区的地缘政治意义[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淑云;;地缘政治与中亚五国民族问题[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2 李红强;;煤炭地缘政治格局演变及其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苏浩;;中国的地缘重心:中华文明现代化进程的动力源[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多文志;;中亚民族关系与地缘政治[A];2004年度全国世界民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宋飞;;基于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视角的云南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研究[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6 何奇松;;国际太空活动的地缘政治[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7 余建华;张屹峰;;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周边地缘结构探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8 李谷城;;中国大陆互联网开放前景初探[A];新经济与两岸四地经济交流协作——第六届“中华经济协作系统”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赵干城;;中印关系:共同崛起与和平共处[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10 余建华;;构建和谐世界的关键一环:中国与亚洲区域合作[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 陆忠伟;地缘政治重新洗牌[N];人民日报;2001年

2 本报专稿 莫林;印日军事合作升级牵动地缘政治[N];世界报;2006年

3 本报评论员 刘晗;里海石油离中国还有多远?[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4 朱周良;地缘政治:油市说不出的“痛”[N];上海证券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王慧卿;G8财长忧心地缘政治 俄罗斯承诺石油稳定供给[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6 ;《东盟宪章》深度整合东亚地缘政治[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7 马震;俄强硬态度震撼西方[N];中国国防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王月金;乌克兰大选开启新时代[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9 李杨;油价涨跌需看 OPEC 脸色[N];金融时报;2006年

10 章程;黄金和原油联袂“冲天”[N];证券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铭;近代以来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1年

2 徐立恒;区域地缘政治的结构主义解析[D];吉林大学;2012年

3 于爱华;南宋地缘政治关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4 蔡建;大韩帝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1897—1910[D];复旦大学;2004年

5 曾路;广东区位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分析[D];暨南大学;2006年

6 张克成;基于方法论视角的中国东北亚地缘政治安全解析[D];吉林大学;2012年

7 卢兵彦;中国和平崛起:概念、历史、环境、路径[D];暨南大学;2009年

8 戴慧;地缘政治视角下上海合作组织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陈柯旭;美国中亚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崔宏伟;欧盟能源安全战略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灵;地缘政治与俄罗斯外交[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利军;试论邓小平地缘政治思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余学波;论美越地缘政治与美越关系(1945-1969)[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冯晖;阿富汗战争对中国西北地缘政治环境的影响[D];武汉大学;2005年

5 蓝强;冷战后俄罗斯的中亚政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6 孙军;苏军出兵阿富汗与中南亚地缘政治新思考[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承律;韩半岛的地缘政治特点与中国在韩半岛统一过程中的作用[D];延边大学;2003年

8 樊哲旺;西方地缘政治理论与中华和合文化[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金红梅;朝鲜半岛统一问题与中国的外交政策[D];延边大学;2005年

10 陈东山;论中国地缘政治环境中的印度因素[D];暨南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1474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1474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1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