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如何显影——“日常生活”与英国新左派的文化政治学
[Abstract]:The New left is the result of the coupling of social changes and three historical events in 1956. On the one hand, the welfare system, consumerism and popular culture have created the appearance of a "classless" society, and culture is highlighted as the core issue. The New left tried to find the third way between Marxism and Levisanism. Whether it's Hogart and Williams' rebuttal of Levi's definition of elite culture, or Thompson's critique of vulgar materialism and determinism, everyday life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keyword that focuses on the daily experience of the postwar working class. Emphasizing the autonomy of culture and the initiative of individual, reconstructing a kind of cultural politics of "intersubjectivity" lay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rise of cultural research.
【作者单位】: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北京大学中文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9BZW 071)
【分类号】:K56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喜华;;让文化研究走出理论家的图书馆——论本·阿格对景观社会中日常生活的文化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1年01期
2 王林南;;当话语进入文化的视线[J];消费导刊;2009年02期
3 金惠敏;;抵抗的受众诗学——《积极受众论》英文版自序[J];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02期
4 张桂英,宋海春;试论西方“第三条道路”的实用主义政治倾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5 胡应鹏;;枇杷行(二首)[J];草地;2005年03期
6 李长生;傅宗洪;;试论后现代叙事理论 在文化研究中生长的可能[J];当代文坛;2006年03期
7 庞清明;;第三条道路:重建当代诗歌的核心价值[J];文学自由谈;2007年04期
8 李钧;;调和:学术的“第三条道路”[J];粤海风;2007年05期
9 安娜·葛雷;张瑞卿;;全球媒体:文化研究问题考量[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11期
10 王杰;徐方赋;;文化产业:艺术、技术和市场的契合——司各特·拉什访谈录[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世雄;;前言[A];三生万物——老子思想论文集[C];2003年
2 ;前言[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3 王纪人;;对“都市文化原理”编写的几点建议[A];“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曾军;;都市文化研究:范式及其问题[A];“双三角论坛:国际大都市群理论与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毕哲全;;养生从日常生活中开始[A];第四届中医药继续教育高峰论坛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换届选举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陈平;;船政文化研究的启迪[A];船政文化研究[C];2003年
7 王艳;;作为艺术研究视角的日常生活——新生代美术中日常生活表现的拯救路径[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8 王晓东;;日常生活:西方生活世界理论研究的重要视点[A];中西视野下的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9 卫逢祺;;文化研究工作是一种严肃认真的事情[A];三晋文化研究会十年文存[C];1999年
10 ;《语言与文化研究》征稿启事[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东京 孙浩 林峗;选择第三条道路[N];山西经济日报;2002年
2 汪民安;文化研究与学术机器[N];中华读书报;2001年
3 侯松容;康佳选择“第三条道路”[N];中国电子报;2003年
4 曲炜;关于第三条道路的争论[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付之;分销的第三条道路[N];网络世界;2002年
6 卫金桥;比亚迪:探索民企造车第三条道路[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仝春建 刘长顺;韩秉忠的“第三条道路”[N];中国保险报;2003年
8 何德功;菅直人要把日本经济引向“第三条路”?[N];经济参考报;2010年
9 陈功;现实的选择——宏观调控的第三条道路[N];中国经营报;2004年
10 周言(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新中间派”的第三条道路[N];光明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严梦春;河州回族脚户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韩瑞霞;美国传播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分野与融合[D];上海大学;2010年
3 高慧;追寻现代性:李欧梵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4 祝远德;他者之维[D];四川大学;2005年
5 陈弘;论帕特里克·怀特小说中的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帅倩;赫勒日常生活批判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马玲丽;走向日常生活的诗学[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荣清;批判与建构:日常生活领域的意识形态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9 卡丽娜;驯鹿鄂温克人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10 刘玲;拉康理论视野中后现代社会的欲望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雨;由设计认同到文化认同[D];江南大学;2008年
2 李烁;偶像剧视觉审美文化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
3 林青松;审美的弱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潘子健;先唐禅让文化与文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余鑫;文化研究视角观照下的R.施特劳斯音乐[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周爱群;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的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谢龙新;文化批评的三种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庄绪成;差异与融合[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明明;论“两个转向”对翻译与文化研究的价值和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于静;伤痛与弥合:从文化角度解读《紫颜色》中黑人女性的成长[D];鲁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711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171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