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后苏哈托时代印度尼西亚伊斯兰激进主义
[Abstract]:The financial crisis at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had an important impact on Indonesia. Suharto regime collapsed in the crisis and Indonesia began a new process of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This process is also a process of highlighting and intensifying various social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in Indonesia. The rise of Islamic radicalism in the post-Suharto era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anifestations of various contradictions in Indonesian society. The rise of Islamic radicalism in the post-Suharto era mainly manifested in two forms: political Islam and Islamic radicalism with terrorist tendency. Although the two forms of Islamic radicalism are not the same, they have the same goal in pursuing the Islamization of Indonesian society.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Islamic radicalism in Indonesia, the largest Muslim country in the world. Looking back on the history of Indonesia befor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Islam has shown a strong tendency to politicize in some regions. Here this paper mainly talks about the historical events of Islamic radicalism in Indonesia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Patri Movement and the Aceh War during the Dutch and Indian period. It further discusses the political Islamic forces and the Islamic State Movement before and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n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and survival of the Islamic forces in Indonesia during the Suharto period. Then it discusses the causes of the rise of Islamic radicalism in the post-Suharto era from three aspects: the internal Islam,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Indonesia, the international Islamic renaissance movement and the international anti-terrorism background. The third part mainly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the rise of Islamic radicalism in post-Suharto era on Indonesian political development, social culture and regional security in Southeast Asia. Finall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 simple predictive analysis of the tendency of Islamization in Indonesia.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3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而复;往事回首录[J];新文学史料;1995年02期
2 晓滨;印尼风情展京秋——《印度尼西亚当代艺术展》在京举办[J];中外文化交流;2003年12期
3 高志平;;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亚非中立主义国家的政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姜冬梅;;印尼孔子学院的建设现状分析及解决方案[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上原仁 ,郑焕宇;印度尼西亚独立前的文学和艺术[J];东南亚研究;1963年01期
6 ;世界上最大的群岛之国印度尼西亚[J];中国青年科技;2002年06期
7 周新华;;试论伊斯兰教对独立后的印度尼西亚民族国家整合的促进[J];宁夏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8 王列耀;欲回而又难回的远乡——印尼土生华人文学的“寻根”地图[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范若兰;;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在东南亚的传播及影响[J];世界宗教文化;2010年01期
10 张玉安;;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民间故事[J];东南亚研究;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印度尼西亚典型煤矿[A];中国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全国大型煤矿建设现场会暨推进煤炭生产规模化现代化发展论坛资料汇编[C];2009年
2 吴厚斌;张子云;宋俊华;陈铁春;;印度尼西亚的农药登记[A];2002中国农药发展年会——农药进出口与管理战略研讨会专题报告集[C];2002年
3 李一平;;印度尼西亚的民族分离主义运动[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郑一省;;试析当代印度尼西亚的民族问题[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5 袁锋;袁向群;;鸟翼凤蝶分类与地理分布研究进展[A];当代昆虫学研究——中国昆虫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6 叶开伟;李海燕;朱庆文;杨学智;牛欣;;中医药在印度尼西亚的发展机遇[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叶开伟;李海燕;朱庆文;杨学智;牛欣;;中医药在印度尼西亚的发展机遇[A];全国第十一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2004年1-3月份我国缝制机械出口到世界主要国家(地区)量值情况[A];中国缝制械行业“十一五”发展战略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孔英;;商务英语教学初探[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10 黄循精;王强;;世界天然橡胶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A];中国热带作物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滕卉荣;域外县的税收·印度尼西亚[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0年
2 曼文;印度尼西亚将成东南亚投资热点国家[N];中国冶金报;2010年
3 中国WTO-TBT/SPS中心供稿;印度尼西亚关于车辆车轮辋的法令草案[N];中国国门时报;2010年
4 ;印度尼西亚转轨与WTO[N];中国信息报;2000年
5 ;印度尼西亚[N];国际经贸消息;2000年
6 张兰;印度尼西亚毛棕榈油价格飘红[N];国际经贸消息报;2002年
7 钟毛利;世界上最大的岛国——印度尼西亚[N];中国渔业报;2004年
8 ;印度尼西亚通关规定[N];公共商务信息导报;2005年
9 中国驻印度尼西亚经商参处;海啸对印度尼西亚经济影响不大[N];国际商报;2005年
10 王新胜;印度尼西亚东亚市场日渐复苏[N];中国旅游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大平;美国对印度尼西亚的外交政策(1953-1961)[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代保平;战后美国对印度尼西亚外交政策与隐蔽行动研究(1945—1966年)[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高艳杰;美国对印尼领土问题的政策与美印(尼)关系(1956-1966)[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闫坤;印度尼西亚民主化进程对其外交政策的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5 吴崇伯;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尼西亚金融自由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5年
6 罗阳;经济危机、社会动员与政治稳定[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孙芳;中国行业协会发展方向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宝;浅析后苏哈托时代印度尼西亚伊斯兰激进主义[D];厦门大学;2009年
2 王蓉;印度尼西亚与马来西亚的对抗(1963-1965年)[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友东;金融危机前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4 郑学超;中国印尼贸易关系:历史研究和商业机会[D];清华大学;2004年
5 单宝君;印度尼西亚地方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王香菊;后苏哈托时代印度尼西亚的外交政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金;印尼马鲁古和巴布亚地区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8 孙红姐;战后澳大利亚对印度尼西亚政策研究(1945-1967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郭芳芳;印度尼西亚第一任总统苏加诺绘画收藏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10 朱孟琴;全民教育背景下教师问题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136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213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