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共二十大与英国共产党历史学家小组的嬗变
[Abstract]:In 1956, the 20th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Soviet Union had a strong reaction within the British Communist Party. The British Communist Party historian group asked the leadership of the British Communist Party to follow the example of Soviet Union and discuss the problems exposed by the 20th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Soviet Union within the party and carry out democratic reforms within the party. But the leadership of the British Communist Party is clamping down on discussions within the party and is reluctant to reform. The CPK-led position eventually forced some members of the group of historians to leave the party. After this incident, these historians got rid of the shackles of dogmatic treatment of Marxist practices and combined Marxist historical theory with the historical study of positivism. Formed the British Marxist historiography school (or new social history school).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K512.5;D356.1;D35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为人;;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J];雨花;2011年09期
2 刘晓;;苏联撤走专家的前前后后[J];决策与信息;2011年07期
3 阎明复;;中共代表团与1960年莫斯科会议[J];武汉文史资料;2011年08期
4 肖枫;;研究苏联解体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J];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04期
5 马龙闪;;谁是苏联提出反对个人崇拜的第一人——兼及苏共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评价问题[J];探索与争鸣;2011年08期
6 梁柱;;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思考[J];新视野;2011年04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志华;;苏共二十大、斯大林问题与中苏关系——根据俄国最近披露的档案文献[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高正礼;;中苏论战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罗燕明;;毛泽东与1957年莫斯科会议[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梁柱;;毛泽东倡导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A];北京大学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论集[C];2004年
5 陈明显;;中共八大与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罗燕明;;毛泽东第二次访苏与莫斯科会议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栾景河;;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曾丽雅;;中共八大前后毛泽东为创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条件所做的努力[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刘书林;;正确总结苏联解体的教训[A];忘年交书简二集[C];2010年
10 任学岭;雷甲平;;八大前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和实践的探索[A];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龙闪;苏共二十大的由来[N];学习时报;2006年
2 胡德平;改革需要大思想大智慧[N];学习时报;2011年
3 赵学功;中国国际冷战史研究的里程碑[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4 席来旺;美国的“交响乐外交”[N];人民日报;2008年
5 肖枫;如何看待苏共变质?(上)[N];学习时报;2011年
6 自由撰稿人,,专栏作家 柳红;探索与选择[N];经济观察报;2010年
7 孙绳武;关于“内部书”:杂忆与随感[N];中华读书报;2006年
8 胡为雄;新中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 (上)[N];学习时报;2007年
9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沈志华;用原始档案还原苏联史真相[N];北京日报;2010年
10 张举玺 夏冰;一部完整反映中苏关系史的力著[N];中华新闻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梁继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苏共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齐山德;苏联时期史学研究初论[D];吉林大学;2010年
3 杨海云;赫鲁晓夫时期文化“解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海霞;苏共二十大对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5年
2 滕以红;五六十年代苏阿冲突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3 尤金(Eugène Zagrebnov);1950-1960年中苏分裂的原因[D];吉林大学;2007年
4 余志强;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的中苏分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5 王振军;试论苏联共产党在评价斯大林问题上的历史教训[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铁;论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对斯大林的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柳绩;从同盟互助到分裂对抗的中苏关系(1945-1960)[D];湘潭大学;2008年
8 黄爱英;论中苏论战的时代价值[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冰芹;建国后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认识[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卢兆海;赫鲁晓夫“三和”外交路线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262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226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