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复兴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8-09-06 14:20
【摘要】:复兴社会主义是中东民族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阿拉伯复兴党的主导思想,但是国内外对于其研究目前仍然十分薄弱。因此,本文拟以复兴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为结合点,重点以伊拉克、叙利亚为个案,来展示复兴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轨迹与特征。 本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 导论部分主要说明了该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介绍了该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该选题的写作方法和创新之处进行了总结。 正文共分五章。在第一章,论文叙述了复兴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和早期发展,归纳和梳理了复兴社会主义的早期理论特征。本章认为复兴社会主义的出现是西方文明与传统伊斯兰教文明相互交往的产物和后果。复兴社会主义是西方社会主义思想在阿拉伯地区这块伊斯兰热土上生根发芽所产生的各种派别中的一支。实际上它是阿拉伯地方传统与西方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思潮。 在第二章,从复兴党的四次联合实践(即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三方会谈和两次叙伊联合)分析复兴党的泛阿拉伯主义理论。指出:从阿联到三方会谈到两次叙伊合作已经看出泛阿拉伯主义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渐行渐远,国家主权的理念已经在阿拉伯世界深入人心。到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为主导的民族主义已经代替以联合为指向的泛阿拉伯民族主义。联合计划的出现只不过是统治者转移国内危机,争权夺利和控制他国的工具。 在第三章和第四章,论文以伊拉克1990年以前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层面的实践为个案,分析了复兴社会主义在伊拉克的实践模式。在政治层面,文中认为早期的复兴党政治是不稳定的,其统治基础十分薄弱。伊拉克复兴党经过革命夺权,暴力固权,军事强权的历程。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复兴党已经牢牢的控制了伊拉克,其政治结构最高层是提克里特家族和派系。两伊战争以后,复兴党渡过难关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小心谨慎的进行经济恢复和建设,要么大刀阔斧的对外扩张。雄心勃勃的萨达姆却选择了后者,将战争之矛指向了南面的科威特。在经济层面,复兴党的政治主张中社会主义的内容并不具体,与其说是社会经济原则还不如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模糊方式。伊拉克复兴党在意识形态方面主要表现出三个特征:第一,先前狂热的泛阿拉伯主义让位于国家主义,即对阿拉伯统一的强调逐渐让位于突出伊拉克在阿拉伯世界中的领导地位。第二,伊拉克是不同种族、民族的人组成
[Abstract]:Renaissance Socialism is an organic part of Middle East nationalism and the leading ideology of the Arab Baath Party, but the research on it is still very weak at home and abroad. Therefore, this paper intends to tak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renaissance socialism as the combination point, focusing on Iraq and Syria as the case, to show the development track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renaissance socialism. This paper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introduction, text and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mainly explains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introduc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status of the topic, and summarizes the writing method and innovation of the topic. The text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thesis narrates the theoretical origin and early development of reviving socialism, and summarizes and combs the early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viving socialism. This chapter argues that the emergence of reviving socialism is the product and consequenc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Western civilization and traditional Islamic civilization. The revival of socialism is one of the various factions in which western socialist ideas have taken root and sprouted in the Islamic hot land of the Arab region. In fact, it is a new trend of thought form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Arab tradition and western socialist thought.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pan-Arab theory of the Baath Party is analyzed from the four joint practices of the Baath Party (namely, the United Arab Republic, the Tripartite talks and the two Syrian-Iraqi Union). It is pointed out that from the Arab League to the Tripartite Conference on the two Syrian-Iraqi cooperation, the influence of pan-Arabism in the Arab world has been gradually distanced, and the concept of state sovereignty has been deeply rooted in the Arab world. By the end of the 1970 s, state-dominated nationalism had replaced pan-Arab nationalism directed at union. The emergence of joint plans is nothing more than a tool for rulers to shift domestic crises, fight for power and control other countries. In the third and fourth chapters, the paper takes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ideological practice of Iraq before 1990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practice mode of reviving socialism in Iraq. At the political level, the early Baath Party politics is unstable, its ruling foundation is very weak. The Baath Party of Iraq gained power through revolution, violence and military power. By the mid-1970s, the Baath Party was firmly in control of Iraq, with the Tikrit family and factions at the top of its political structure. After the Iran-Iraq war, there were only two ways for the Baath Party to tide over the crisis, either to recover and build the economy cautiously, or to expand aggressively abroad. The ambitious Saddam chose the latter, pointing the spear of war to Kuwait to the south. On the economic level, the content of socialism in the Baath Party's political proposition is not specific, it is not so much a social and economic principle as a vague way of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Baath Party of Iraq has three main ideological features: first, the formerly fanatical pan-Arabism gave way to nationalism. The emphasis on Arab unity gradually gave way to highlighting Iraq's leadership in the Arab world. Second, Iraq is made up of people of different races and nationalities.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K37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新平;粟进英;;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战略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2 周莉;浅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郭锐敏;;全球化背景下美国民主输出的特点及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张能为;;文化、语词与文明:伽达默尔的文化理解与现代社会[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贺飞,陈世永;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建——从文化传统看中国的现代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宫维明;全球化背景下价值冲突的逻辑进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阳春花;易志高;;跨文化沟通中的深层观念障碍探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吴从环;;改革后的中国国家社会关系[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赵克仁;埃及民族主义探析[J];阿拉伯世界;2000年01期

10 叶青;埃及外交政策新论[J];阿拉伯世界;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军;;国家繁荣的标志:多元化下的价值统一——转型时期政府塑造社会认同感的职能研究[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2 钱子文;;我们到底要什么?——危机视角下的中国现代化[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铁铮;;关于中东国家现代化问题的思考[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增编)[C];2006年

4 冯玮;;廓清“文明”和“文化”的差异——从词源到现实意义[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5 韩震;;论民族精神的历史性与时代性[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6 赵海立;;世俗化抑或伊斯兰化:当代马来西亚政府进行合法性证明的困境[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7 曲洪亮;;文化软实力与精神文明建设[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8 唐翼;;简评文明冲突及其给予我们的启示[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宋丙涛;;黄河农耕文明辉煌和衰落的制度性和经济性原因分析[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2期)[C];2008年

10 马玲娜;;乡村体验型老年度假公寓的开发构想[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鹏;认同视角下的欧盟语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4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6 隋伟;东亚金融合作法律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钟希明;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梅祖蓉;历史,文化与人格[D];武汉大学;2010年

9 赵良英;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构建[D];武汉大学;2010年

10 程郁儒;民族文化传媒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双双;社会转型期我国利益矛盾的政治协调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胡骏军;法治背景下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田斌;儒家文化与中国国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黄厚;伊斯兰民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黄训;伊斯兰会议组织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张敏;美式民主与伊拉克战后政治重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郑闯;镜像与他者:《印度时报》涉华报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曹轶;中东权威主义政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陈娟;沙特的“软实力”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兰卉;日本传统文化对青少年道德教育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266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2266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1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