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克拉底的“泛希腊主义”与民族认同观念
[Abstract]:Isocrates is a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pan-Hellenism" in the fourth century BC, whose "pan-Hellenism", a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identity, mainly solves the problem of self-identification of the Greek n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outside world. In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Greeks, Macedonians and barbarians, the traditional factors of Greek national identity, such as blood and culture, played a role from time to time, but the decisive factor was Isocrates' desire to achieve national unity in Greece. In order to initiate the political appeal to the barbarian war, its "pan-Hellenism" also has great flexibility, which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national thought and national relations in the Hellenistic era.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分类号】:K12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圣宝;;说人质[J];安徽史学;1993年01期
2 陈波;公元10世纪前西藏的黄金、黄金制品及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藏学;2000年02期
3 晏绍祥;;关于荷马时代战争的几个问题[J];古代文明;2007年01期
4 樊友菊;;论语言符号的内在象似性[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沈坚;伊利里亚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6 石若凡;;简析布莱希特的戏剧“间离”理论[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刘文泰;论贝壳放逐法[J];南都学坛;2001年02期
8 黄强;;为《诗学》申辩[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S2期
9 付晓丰;;希罗多德笔下的古代埃及[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张绪山;三世纪以前希腊-罗马世界与中国在欧亚草原之路上的交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天红;中国现代新诗理论与外来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2 王广进;论面临休闲时代的奥运会[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单良;《左氏春秋》叙事的文化阐释[D];辽宁大学;2008年
4 舒展;圣地亚哥朝圣之路考察[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田斌;儒家文化与中国国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苏舒;《仲夏夜之梦》与《西厢记》戏剧情感表达手段之比较[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3 殷茜;《三国演义》与《荷马史诗》比较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1年
4 张选民;古典时代希腊学校初探[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马骋;两位英雄的还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6 陈建敏;古希腊城邦制度孕育下的西方体育与古典史官文化熏陶下的中国武术的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红;论欧里庇得斯悲剧中的怀疑论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8 董亚伟;希腊古典时代德尔菲神谕在战争中的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苏万柱;奥德修斯的自我回归之路[D];西南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郎樱;;少数民族语言的民俗表达与民族认同[J];文化学刊;2007年01期
2 刘莹;;俄罗斯民族认同中的政治文化指向[J];西伯利亚研究;2008年03期
3 刘付靖;;秦汉社会的民族认同情感试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4 何莺;;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文化、民族认同[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吕建福;;论宗教与民族认同[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王沛;赵国军;喇维新;;回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7 唐林丽;;晚清时期的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建构[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年08期
8 翟金懿;;政治认同抑或民族认同——“亚洲和亲会”骨干成员的抉择[J];法制与社会;2007年07期
9 熊沛军;;沈从文的苗族意识及在文学中的表现形态[J];宜宾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宋银秋;;语言意识形态与民族认同[J];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宫玉宽;;我国少数民族民族认同中的宗教因素[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2 史慧颖;张庆林;范丰慧;蒋立松;;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族认同特点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庄孔韶;兰林友;;黄淑娉教授学术研究评述[A];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李春;张文新;;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及其与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倾向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马川;李晓文;;少数民族个体在民族认同过程中的双重性[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佐斌;秦向荣;;中国青少年儿童的民族认同及其发展[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余治平;;民族认同与核心价值的现代重构——新中国60年与中华未来新路向[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8 徐晓旭;;罗马统治时期希腊人的民族认同[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9 李向平;;属性与身份的整合——宗教与民族认同资源的社会化路径[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10 褚悦闻;;女足的媒介再现:“适时而现”的铿锵玫瑰[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军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认同与民族整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记者 魏武 卫敏丽 傅双琪;中华民族已成中国各民族认同的统称和归属[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3 青海省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执笔 吴玉敏;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N];人民日报;2009年
4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张践;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都具有终极性[N];中国民族报;2010年
5 特约评论员 党国英;从共同文化入手凝聚民族认同[N];南方周末;2009年
6 周谨平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集体认同的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陈引驰;民族认同的殊途同归[N];东方早报;2008年
8 樊红敏;民族认同感如何建构[N];郑州日报;2008年
9 牛锐;民族语文政策与民族认同[N];中国民族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龚丹韵;公祭复苏,现代化征程中的价值寻根?[N];解放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佟春霞;文化殊异与民族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毕跃光;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张宝成;磨合与交融:呼伦贝尔巴尔虎蒙古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周文;佤族心理认同的代际差异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6 戴晓东;加拿大: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安全[D];复旦大学;2004年
7 胡云生;河南回族社会历史变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时春丽;俄罗斯族民族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9 秦喜清;1920年代:民族认同与中国早期电影的确立[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10 王来金;全球化视野下的民族文化[D];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景梅;西安回族的民族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李海淑;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的互动[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赵北扬;民族学校学生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建构[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贾英仙;散杂居回族青少年民族认同的教育人类学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覃健;地方叙事中的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喇维新;西北回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心理健康与高教管理策略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陈瑾;民族认同的语用学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红梅;蒙古族青少年民族认同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9 姚静芬;内蒙古西部蒙古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民族区分的测量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10 黄晓坤;民族认同与民族精神的培育[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688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268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