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十月革命后的孟什维克(1917.10-1924)

发布时间:2018-10-17 21:55
【摘要】:十月革命的爆发打断了孟什维克对俄国道路的设想,但是孟什维克建立一个民主国家的目标并未改变,并积极地为这一目标四处奔走。代表国际派的中央委员会拒绝暴力的斗争方式,力图把与布尔什维克的斗争限制在苏维埃体制内进行;而孟什维克另一重要派别护国派则要求用暴力的方式推翻布尔什维克政府。斗争方式的异议导致中央委员会发生分裂,护国派和国际派因此间隙日深。国内战争再次挑战孟什维克的传统理论,中央委员会在爱国情怀的激发下改变对政府的敌视立场,转而支持政府进行保家卫国的战争,并不惜将参与反政府武装的护国派开除出党,同时再次修订了党的理论。国内战争结束后,布尔什维克的经济能力遭到广泛质疑,于是在克琅施塔得事件后实施新经济政策。该政策被广泛认为沿袭了其对手孟什维克的经济理论,因此导致了布尔什维克统治的危机。政府为转嫁危机和肃清孟什维克日益提高的影响力,将之逮捕或者驱逐到国外。孟什维克的政治生命结束。流亡国外的孟什维克和国内幸存者仍然为民主国家的目标而奋斗,并再次修订政策,但已无可挽救地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Abstract]:The outbreak of the October Revolution interrupted Menshevik's vision of the Russian road, but Menshevik's goal of building a democratic state did not change, and actively campaigned for it. The Central Committee, representing the international faction, rejected the methods of violence and tried to limit the struggle against the Bolsheviks to the Soviet system; Another important faction of Menshevik, the Patriotic Party, called for violent overthrow of the Bolshevik government. The division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caused by dissent in the way of the struggle deepened the gap between the Patriarchs and the internationalists. The civil war once again challenged Menshevik's traditional theory. The Central Committee, inspired by patriotism, changed its hostile stance towards the government and supported the government in its war to defend the country. He dismissed the rebels from the party and revised the party's theory again. After the end of the civil war, the Bolshevik's economic ability was widely questioned and a new economic policy was implemented after the Kronstadad event. The policy is widely believed to follow the economic theory of its rival, Menshevik, leading to a crisis of Bolshevik rule. The government arrested or deported Menshevik to defuse the crisis and wiping out his growing influence. The political life of Menshevik is over. Exiled Mensheviks and domestic survivors continue to fight for the goals of a democratic state and revise their policies again, but have irrevocably withdrawn from history.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科技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51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丽英;;叙述创新与问题转换——俄国“十月革命”再思考[J];俄罗斯研究;2011年03期

2 姚宏志;;由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引发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15期

3 谭天宇;陈彦平;;远东共和国海军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李心华;;列宁在世时,俄国还没有社会主义革命吗?——质疑俞良早教授的“新观点”[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童小溪;;“十月革命”的重要遗产:世界非殖民化和西方福利国家化[J];思想战线;2011年04期

6 А·Н·梅杜舍夫斯基;贝文力;;20世纪初俄国革命历史编纂学的基本问题[J];俄罗斯研究;2011年03期

7 刘厚利;;五彩斑斓履历——记中国共产党诞辰九十周年[J];审计月刊;2011年07期

8 ;代购代邮[J];炎黄春秋;2011年07期

9 刘建一;李丹阳;;早期苏俄遣华人员稀世影像[J];档案春秋;2011年07期

10 文道贵;;旗帜与道路:五四思想解放遗产的一个视角[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萍;;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2007·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分论坛综述[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2 张萍;;“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左凤荣;;苏联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教训——为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而作[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孔寒冰;项佐涛;;十月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解读中国人的十月革命观[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C];2007年

5 黄宗良;;从民主民生问题看苏共政权之得失——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蒲国良;;关于十月革命的点滴思考[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高放;;苏共怎样取得而又丧失执政的合法性[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8 戴德铮;;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逻辑与现实启迪——兼对《共产主义实录》一书刍议[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高放;;纪念十月革命,,反思列宁主义[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孔寒冰;项佐涛;;十月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解读中国人的十月革命观[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世界历史所 段启增;俄罗斯学者怎样评价“十月革命”[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记者 董龙江;俄纪念十月革命86周年[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3 王圭宇;“十月革命日”的法学解读[N];法制日报;2011年

4 记者黄晓东;乌共纪念十月革命八十五周年[N];人民日报;2002年

5 思泽;“十月革命”剑指国产碟机[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3年

6 王宝钧;威莱发动“十月革命”[N];中国电子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李全伟;铭泰发动“十月革命”[N];计算机世界;2002年

8 记者谢荣;庆祝十月革命85周年[N];人民日报;2002年

9 杨震;是不公正的改革引爆了十月革命吗?[N];东方早报;2010年

10 记者 孙占林;庆祝十月革命节[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忠桂;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下的俄国革命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赵俊亚;旅俄华人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沈莉华;从对抗到承认:1917—1933年的俄美关系[D];吉林大学;2006年

4 叶艳华;俄罗斯早期政党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许蓉;列宁农民问题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国宏;列宁斯大林文化革命思想与实践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梁继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苏共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黄伟;《日瓦戈医生》在中国[D];暨南大学;2006年

9 梁涛;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侯建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莉萍;十月革命后的孟什维克(1917.10-1924)[D];苏州科技学院;2010年

2 冯高峰;马尔托夫与孟什维克[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慧珍;1917年俄国革命中的孟什维克[D];苏州科技学院;2008年

4 石冈陶子;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源之中日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冲;关于“一国胜利”论的几个问题[D];郑州大学;2005年

6 管中m;崩得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897-1921)[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苏巍峰;转型时期俄国农民问题研究(1861-1917)[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陈乾雄;论五四运动对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促进作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邓静;关于苏联的感受与叙述[D];西南大学;2007年

10 刘红伟;全俄立宪会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781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2781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c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