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伊朗同中亚五国关系研究
[Abstract]:Iran has a long history of relations with Central Asia, and the two sides are inextricably linked in ethnic, religious, cultural and other aspects. Iran's relations with Central Asia were isolated at the state level with the Soviet Union. With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after the Cold War, Central Asia reappeared as an independent political force on the world stage,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Iran and th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After the Cold War, Iran actively developed relations with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in a cooperative and pragmatic manner.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also attach importance to Iran's geo-strategic position and regional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Iran's relations with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has been on the rise despite some twists and turns. In the new century, with the United States entering Central Asia in an all-round way, Iran attaches more importance to the political cooperation and economic exchanges with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in order to confront the isolation and sanctions imposed by the United States on itself. At present, Iran and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in regional affairs and energy cooperation active exchanges. In particular, Iran made great efforts to make use of its historical ties and culture with th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and strengthen the exchange of religious homogeneity factors in order to enhance its influence in Central Asia. But it is undeniable that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ran to a great extent restrict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Iran and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Iran's energy, regional security and other areas are threatened by American intervention. The trend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Ir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will be the key factor that will influence the relations between Iran and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in the future.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3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根斌;;冷战后印度外交策略的转变与发展[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8期
2 顾伟;;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演变[J];军事历史研究;2007年01期
3 高峻;;冷战期间日本自卫队海外派遣的起源与演变[J];国际政治研究;2008年01期
4 李莉;孙晴蔚;;冷战后美国国会对华政治提案及其表决[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03期
5 杨希钺;;论冷战后大国关系[J];对外大传播;1999年04期
6 杨友孙;;美国文化外交及其在波兰的运用[J];世界历史;2006年04期
7 刘文山;;冷战后尼克松有关欧洲的战略思想论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张金亮;;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与当今世界格局[J];党史文苑;2010年08期
9 郝鹏;;试分析冷战格局终结的原因及其影响[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10 王欢;;浅析冷战后美国对华文化渗透行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余云;;冷战后欧洲主要社会党对社会主义的看法[A];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2002·学术前沿论坛文集[C];2002年
2 陆俊元;;冷战后中国在亚太的地缘安全利益[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潘忠歧;;冷战后亚太地区秩序的变革[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4 于迎丽;;从遏制走向合作:冷战后的中美不扩散关系[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5 陆沉;;原苏联中亚五国地震研究的发展趋势及与其开展地震科技合作的战略问题[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6 周均;;从“三横”到“一条”: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基本目标[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7 李景治;阚道远;;冷战后西欧政党格局的演变与启示[A];政党关系与执政能力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余建军;;冷战后的美国和亚太多边安全——从老布什政府到小布什政府[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9 李淑云;;地缘政治与中亚五国民族问题[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10 何奇松;;冷战后的法国军事转型[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生民;中亚五国军队建设新动向[N];解放军报;2002年
2 岳志荣;中亚五国劳务市场大有可为[N];国际商报;2002年
3 记者 宜宇;“冷战后近邻国家对华政策研究”结项[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商务部欧洲司巡视员 须同凯;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发展迅速 前景看好[N];国际商报;2007年
5 王广华;中亚五国矿业投资环境分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所中亚研究室主任 赵常庆;中亚五国与中国西部开发[N];亚洲中心时报(汉);2001年
7 谭川江;新疆谋建中亚花卉出口桥头堡[N];中国花卉报;2008年
8 记者 尚绪谦 鲍杰;“盟主”美国发号施令要把北约带往何方?[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9 梁强;永远难以结束的战争[N];上海证券报;2008年
10 李乔;兵虽撤,“谋”未变[N];人民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聪;冷战后美国输出民主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丁超;冷战时期中国与欧共体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树昌;中亚五国和中国社会政策与社会问题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蒋新卫;冷战后中亚地缘政治格局变迁与新疆安全和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柯旭;美国中亚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赵跃钦;论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演变及其动因[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孙壮志;国际新格局中的中亚五国[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8 周明;冷战后印度中亚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9 封帅;冷战后英国的俄罗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朱立群;冷战后欧洲安全结构研究[D];外交学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力华;冷战后伊朗同中亚五国关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2 任慧琴;冷战后印度的中亚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吕亚军;冷战后菲律宾的安全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相艳;冷战后美国中东政策评析[D];西北大学;2003年
5 王小润;论冷战后印度的“东向政策”[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焦玉石;经济全球化与冷战后国际体系[D];武汉大学;2005年
7 范升龙;冷战后联合国与人道主义干预[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8 管恩霞;冷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援助分析[D];外交学院;2008年
9 任双平;印度的中亚地缘战略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10 张静;论冷战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350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335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