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再论“主体民族志”:民族志范式的转换及其“自明性基

发布时间:2018-12-27 06:36
【摘要】:民族志的出现已经有了近100年的历史,但其"自明性基础"并未真正确立。20世纪20年代最先出现的民族志因追问"异文化是什么"而成为本体论意义上的科学民族志范式,但这种追问因"描述异文化悖论"而出现"表述危机";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民族志因追问"异文化是怎样被认识的"而成为认识论(知识论)意义上的后现代民族志范式,但这种追问因缺乏人类整体目光而不能克服"反思本文化悖论"。提出"主体民族志"的概念具有探索意义,它以人类前途的终极关怀为目的,因而是目的论意义上的民族志范式。主体民族志试图探索民族志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自明性基础",这种探索将人类学还原为真正"研究人类的学问",将民族志还原为真正的"人类志"。
[Abstract]:The emergence of ethnography has a history of nearly 100 years, but its "self-evident foundation" has not really been established. The ethnography, which first appeared in the 1920s, has become the scientific ethnographic paradigm in the sense of ontology because of asking "what is different culture". However, there is a crisis of expression because of "describing the paradox of different cultures". The ethnography that emerged after the 1970s has become the post-modern ethnographic paradigm in the sense of epistemology (knowledge theory) because of asking "how different cultures are recognized". However, due to the lack of human overall vision, this kind of inquiry cannot overcome the paradox of introspec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subject ethnography", which aims at the ultimate concern for the future of mankind and is therefore the ethnographic paradigm in the sense of teleology. Subject ethnography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self-evident basis" of national aspiratio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This exploration restores anthropology to true "study of human learning" and ethnography to true "anthropology".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武汉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分类号】:C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朱炳祥;;反思与重构:论“主体民族志”[J];民族研究;2011年03期

2 杨文炯;樊莹;;英国人类学的传统与创新——以LSE人类学系为个案[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宁;钱永平;;现代化进程中的羌族文化研究——以羌族“释比”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高晓波;;近十年来明清时期安多、康区藏族史研究综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4 林颐;;“自我”的两个维度——读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5 严然;吴丹;;石林彝族刺绣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6 方潇;;法律与自然、社会:天学视野的关联及其现代意蕴[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7 程旭阳;许远理;;心理学中的物性浅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10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廖全京;;存在之镜与幻想之镜——读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4 王汝能;;发展检察文化促进执法规范的思考[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郭云忠;;法学实证研究的种类及其地点选择[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孙彩燕;;儒家“孝悌”观的当代反思[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7 于文秀;;第三种大众文化理论——波德里亚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8 梁华;;后现代主义文化视角——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理论综述[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岳天明;郝世亮;;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妇女社会化研究及其意义——以新疆游牧少数民族妇女为例[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邓俭;;自我生存之“无”的突破——解读《野草》中的存在之思[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卢玲;我国竞技体育女性参与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丁鹏;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连青;后现代广告设计语言的风格及其操纵性[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高晏卿;黑龙江皮影艺术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郑新新;现代书籍设计中材料运用的新趋向[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璐璐;论1919-1920年《晨报副刊》对女性问题的讨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赵丙祥;人类学作为文化批评?——关于《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及其他[J];社会学研究;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尼·科莱夫;刘知白;;1944年后保加利亚民族志研究状况[J];国际论坛;1990年01期

2 李一松;民族志及其实验趣向[J];学术探索;2000年01期

3 杨春宇,胡鸿保;局内人中的局外人——体味民族志新作《在自我的阴影下》[J];思想战线;2003年01期

4 康敏;民族志与“我”和“我的叙述”——以刘新《自我的他性:当代中国的自我的谱系》为例[J];思想战线;2005年01期

5 麻国庆;;民族志经验反思[J];思想战线;2006年02期

6 李立;;解读“实验民族志”[J];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01期

7 George E.Marcus;钱妤;王文渊;;合作的想象[J];思想战线;2007年04期

8 莫里斯·布洛克;黄宣卫;刘容贵;;认知与民族志[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王鉴;;教育民族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J];民族研究;2008年02期

10 张士闪;;乡民艺术民族志书写中主体意识的现代转变[J];思想战线;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小军;;民族志方法论的互补性[A];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戚晓萍;;论民族志方法与“花儿”研究[A];西北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13年

3 马锋;;超越民族志:在解释中探寻可能之规律——传播民族志方法新探[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陈力丹;王晶;;节日仪式传播:共同信仰的维系与嬗变——以广西罗城仫佬族依饭节的民族志调查为例[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0年刊)[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本报记者 唐红丽;到海外研究一个“真实的世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张东辉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所;教育研究中的文化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戈怡;博物馆里的民族志研究[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刘秀秀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走进人类学的新田野:互联网民族志调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孙妙凝;中国人类学民族志写作在探索中前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刘苏里;《变革》:一个典范文本的产生[N];江淮时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陆橙;浅析民族志方法在深度报道中的运用[D];云南大学;2013年

2 杨妮妮;民族志视域下的校长行为逻辑[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3 王旭升;电视与西北乡村社会日常生活[D];兰州大学;2009年

4 翟淑平;饭局:共餐的延续[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樊水科;乡村仪式传播与乡民生活世界[D];兰州大学;2007年

6 刘立;电视·头面人物·博物馆—传播媒介与拢嘎寨的日常生活[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7 程洁;论戴维·莫利民族志受众理论及其在我国学界与业界的研究现状和启示意义[D];西北大学;2008年

8 陈瑶;电视与屯堡社会[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926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3926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0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