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十字路口的1920年代——《苏联史》第三卷《新经济政策的俄国》的特色
[Abstract]:If the three years between the armed uprising of October 1917 and the victory of the civil war were the period of the establishment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Soviet regime, the 1920s was the time to determine the future direction and road of Soviet development. Lenin's new economic policy was a road that might have led the Soviet Union to prosperity, but it was interrupted by Bukharin's defeat in the party struggle. Trotsky's path to world revolution was abandoned with his failure. With the defeat of the opposition, the Stalin model became the only model of the Soviet Union for decades to come, which, although it contributed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viet industry, led to an imbalance in the entire economic balance of the Soviet Union, with the exception of heavy industry and military industry. Agriculture and light industry, which are related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have been lagging behind for a long time.
【作者单位】: 中共中央编译局;俄罗斯研究中心;
【分类号】:K5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华;;20世纪20年代苏联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地位[J];社会科学;2010年10期
2 徐春莲;;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其评价[J];考试周刊;2007年38期
3 朱磊;;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联国家安全机关问题研究状况综述[J];俄罗斯学刊;2011年03期
4 张建华;;新经济政策时期高尔基的思想肖像[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张建华;;从政治整肃到行政规训:新经济政策时期苏维埃政权的知识分子政策[J];俄罗斯研究;2009年04期
6 王家福;;论二十年代苏联农村政策两次转折的后果[J];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04期
7 王勇;;早期苏(俄)经济制度的变革述评[J];世纪桥;2006年11期
8 李聪;;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评价——兼论苏共执政惰性[J];改革与开放;2010年02期
9 王庆忠;;苏联新经济政策失败根源探析——从列宁对待“耐普曼”的态度说开去[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10 郑异凡;;列宁的一次改革尝试[J];同舟共进;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蒲国良;;关于十月革命研究中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黄宗良;;从民主民生问题看苏共政权之得失——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曲延明;;“战时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还是生存方式[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项佐涛;;历史中的观念与观念中的历史——国外对十月革命的看法及其演变研究[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蒲国良;;关于十月革命的点滴思考[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曾晓祥;;马来西亚社会重组与现代化[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邢如萍;;“李森科”事件的再思考[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8 陈新明;;俄国十月革命与社会转型[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孔寒冰;项佐涛;;十月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解读中国人的十月革命观[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周振国;汤德森;;斯大林的肃反运动与执政党建设问题的反思[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闻一;布列斯特——开启了怎样的一扇门?[N];学习时报;2008年
2 闻一;十月革命史是一门科学[N];学习时报;2010年
3 闻一;贫苦农民委员会:无所不包的权力机构[N];学习时报;2008年
4 朱景文;苏联学界的一个坏传统[N];北京日报;2007年
5 邢和明;陈独秀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认识[N];北京日报;2003年
6 闻一;一切从“准尉总司令”开始[N];学习时报;2008年
7 孙叔林;有关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几个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8 闻一;“叶若夫现象”(下)[N];学习时报;2006年
9 金雁;俄国知识分子的真实形象[N];经济观察报;2008年
10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雷颐;文人的激情[N];经济观察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是与非[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赵鹤梅;苏联官僚特权阶层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吴伟;苏联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波兰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4 冯佩成;苏联干部制度的形成、发展与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叶艳华;俄罗斯早期政党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沈莉华;从对抗到承认:1917—1933年的俄美关系[D];吉林大学;2006年
7 郭春生;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各社会政治阶层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刘伟;列宁和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官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陈爱茹;苏联二十年代的党内斗争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10 李琼;苏联、阿富汗、美国:1979—1989年三国四方在阿富汗地区的一场博弈[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晓燕;布哈林“富农和平长入社会主义”述评[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丽;阿富汗和苏联的两国关系(1953—1979年)[D];西北大学;2004年
3 李鹏程;1947—1957年苏联对以色列政策的演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徐妍;经互会改革的原因及结果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公擎;苏联与朝鲜战争[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6 江山;高尔基与苏维埃政权[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郭新昌;战争与决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桂峰;苏南冲突与南斯拉夫不结盟之路[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9 毕立群;恩怨三十年[D];西北大学;2005年
10 宋萍;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德关系的演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148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414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