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20世纪20年代中德贸易关系的重构及其动因

发布时间:2019-03-03 20:25
【摘要】:20世纪20年代是中德贸易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两国政府通过签订1921年《中德协定》,结束了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敌对状态,建立了友好、平等的政治关系。在此基础上,中德重新构建起因战争而中断的双边贸易。但此时的两国贸易已不同于之前殖民与被殖民性质的交往,体现出平等和互惠特征,并为30年代中德贸易的兴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Abstract]:The 1920s was an important stage in the history of Sino-German trade. By signing the 1921 Sino-German Agreement, the two governments put an end to hostilities since World War I and established friendly and equal political relations. On this basis, China and Germany rebuild the bilateral trade interrupted by the war. However, the trad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t this time is different from the former colonial and colonial exchanges, sh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quality and reciprocity, and laid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prosperity of Sino-German trade in the 1930s.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K151;F752.9;K51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中国近代以来的第一个平等条约——1921年《中德协约》[J];德国研究;199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晓荣;晚清中外船碰问题探论[J];安徽史学;2004年03期

2 毛立坤;香港与内地的贸易关系(1869—1904)[J];安徽史学;2005年05期

3 谷雪梅;俾斯麦与近代德国对华贸易[J];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4 臧运祜;20世纪前半期的中日美三角关系述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5 孙立新;;海洋战略与德占胶州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郭双林;晚清外国“探险家”在华活动述论[J];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7 孙国军;赵文亮;;从中东铁路交涉看苏联对华外交中的民族利己主义倾向[J];赤峰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8 李峰;论越南问题与中法战争的历史背景[J];常熟高专学报;2003年03期

9 周建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中德贸易[J];德国研究;2007年03期

10 孙建军;;北洋海军人物研究四题[J];大连近代史研究;2008年0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陶莎莎;海外中国公民安全保护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吕铁贞;晚清涉外经济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4 刘利民;中国近代领水主权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蔡晓荣;晚清华洋商事纠纷之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6 高玉玲;滨海型城市旅游业之演进[D];厦门大学;2006年

7 别琳;保守政党与民初政制:进步党的政治参与及其与国民党的互动[D];四川大学;2006年

8 闫俊侠;晚清西方兵学译著在中国的传播(1860-1895)[D];复旦大学;2007年

9 王雁;“山东问题”与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1914-1922[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孙f ;从联俄拒日到联盟日英[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宁;中国海关中的德国之声1861-1917[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林鑫;福建船政学堂的办学特色、成效及启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童f 皓;试析中法战争之“乘胜即收”[D];南京大学;2011年

4 苏红霞;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信玉;北京政府时期的文化政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志刚;张佩纶的对外认识与实践的研究(1875—1884年)[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巍;甲午战前英国调停过程研究(1894.5—1894.8)[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明强;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动趋势研究(1870-1931)[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晶;晚清至民国时期(1861-1941)中德军事技术交流初探[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志强;安格联与中国近代海关(1911-1927)[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骏;日本侵华后的中德关系及其变化[J];世界历史;1989年03期

2 方庆秋;一部展现中德关系真实历史的新著——简评《友乎?敌乎?——德国与中国抗战》[J];民国档案;1997年03期

3 碧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中德关系密档简介(1927—1947)[J];民国档案;1994年03期

4 明玉;第三届中德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柏林召开[J];历史档案;1994年04期

5 齐卫平;中德关系研究的新成果──《从胶澳被占到科尔访华──中德关系列1861~1992》[J];档案与史学;1994年01期

6 何兰;试论1938~1941年的中德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05期

7 陈晖;抗战爆发前后中德关系的演变[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8 刘新利;“中德关系与多边化趋势”国际学术讨论会召开[J];世界历史;2001年06期

9 方世敏;中日战争爆发前后中德关系走向述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10 易豪精;从“蜜月”到断交——抗日战争爆发前后中德关系的演变[J];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庄宗明;蔡洁;;国际贸易对国际冲突的消减效应:理论与实证研究[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08)[C];2008年

2 程大中;;中国“入世”前后国际贸易模式的比较分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3 钟启泉;蒋小勇;;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现状分析[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专辑[C];2007年

4 孙楚仁;沈玉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德贸易(1981~2007)[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5 廖诗评;;欧盟对外贸易关系的新发展——《科托努协定》简论[A];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二○○七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冯军;;从中国RTAs的发展谈我国与拉美国家区域经济合作[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七)[C];2008年

7 沈祖炜;;访法杂记[A];近代中国(第八辑)[C];1998年

8 杨建荣;;埃及与美国的经贸关系[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四期)[C];1997年

9 秦宣仁;;正视“独联体”市场——谈中俄经贸关系前景[A];’9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1993年

10 范从来;曹丽;;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计算:1994-2001[A];与时俱进 开拓进取(下)[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徐翼;未来中德关系不会弱化[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2 筱阳;投石问路正当时[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3 ;温家宝与德国总理默克尔通电话[N];人民日报;2010年

4 记者 黎越 邋王宝锟 王满;胡锦涛主席会见德国总理默克尔[N];经济日报;2007年

5 记者 吴绮敏 温宪 马小宁;胡锦涛主席会见德国总理默克尔[N];人民日报;2010年

6 张健雄;胡主席欧洲三国不虚行[N];中国经营报;2005年

7 记者 蒋安全;温家宝与默克尔总理举行会谈[N];人民日报;2009年

8 记者 蒋安全;德国总统克勒会见温家宝[N];人民日报;2009年

9 记者 郝亚琳;王刚会见德国客人[N];人民日报;2010年

10 高原升;从默克尔访华看中德关系[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建力;印度尼西亚与中国双边贸易发展趋势的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2 杨丹;中美贸易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魏巍;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及预期经济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国际;CAFTA对中国外贸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苗子瑜;中韩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柴非;双边FTA谈判中的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7 朱海霞;基于引力模型的中美农产品贸易边境效应模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8 李丽;泛东亚经济一体化经济效应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9 崔奇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经济影响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10 张波;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宇;邦交正常化以来的中美经贸关系[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2 郑陶;中俄双边经贸合作中俄国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3 瞿黔超;日本和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比较[D];复旦大学;2009年

4 张若婵;中日经济关系发展的结构性特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闫亚娟;中哈双边贸易结构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6 杨捷;资本主义德国从魏玛政权到科尔政府的对华贸易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乐静;中国与东盟贸易成本对双边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8 Nguyen Kim Ghi(阮金枝);中越双边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2年

9 柯库;多哥与中国双边贸易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10 韩朋生;中印双边贸易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340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4340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4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