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体验及其政治、文化心态
[Abstract]:......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CWW013) 上海市“晨光计划”项目(12CG53) 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13YS042) 上海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A-7061-10-YGZA1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313;G13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小法;;日本入明僧携回的中国物品——以策彦周良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2 夏应元;古代日本人来华活动路线研究[J];世界历史;1992年06期
3 孟晓旭;;1644年日本越前国人的“鞑靼漂流”与清初中日关系[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01期
4 王升远;;日本文学研究视域中“北京”的问题化——兼论日语学者日本文学研究的局限与可能[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米卫娜;;试论近代日本的人口问题与对华移民侵略[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王劲松;;侵华文学中的“他者”和日本女作家的战争观——以林芙美子《运命之旅》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陈洋;冶玉;冯春莉;;日本的文化侵略——以“关东州”的图书馆事业为中心[J];东北史地;2009年04期
4 吴丽华;;近代日本利用宗教侵华及其对中国宗教文化的破坏[J];大连近代史研究;2007年00期
5 刘恩格;;论抗日战争中的中日思想战之日本观[J];大连近代史研究;2007年00期
6 王珍仁;;论“满铁”对华的文化侵略与渗透[J];大连近代史研究;2007年00期
7 李娜;;后藤新平“文装武备论”是满铁文化侵略政策的精神母体[J];大连近代史研究;2009年00期
8 李倩;;对日本统治台湾、大连时期电影业的考察[J];大连近代史研究;2010年00期
9 代世莹;;人物与环境——浅析《紫日》中秋叶子形象[J];大众文艺;2011年02期
10 崔昆仑;;试析鸦片战争时期日本士人的中国观[J];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志永;;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化战初探[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承龙;伪满洲国民族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熊义民;公元四至七世纪东北亚政治关系史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3 赵云川;日本工艺文化与日本现代化[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4 翁伟志;他山之石:明恩溥的中国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劲松;殖民异化与文学演进[D];四川大学;2007年
6 粟高燕;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双重变奏[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孙颖;二十世纪上半叶日本的“对支文化事业”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闫超;东北沦陷时期宗教状况与教化统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王少清;晚清上海:西方物质文明与新知识群体的近代体验(1843-1894年)[D];南开大学;2009年
10 谢忠宇;满铁附属地学校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志群;近代“日本中国学”与日本侵华战争[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谢影;日伪在华北沦陷区学校之奴化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思言;中国武侠文学与日本武士文学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4 刘斐;清代中日漂风难民问题之研究[D];宁波大学;2010年
5 宋先超;《备边司誉录》史料价值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红国;井上靖中国题材历史小说中的中国情结[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体;抗战时期日本对华文化侵略和中国反文化侵略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8 吴朝美;试论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的文化输出及其对我国的影响[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9 高艳;论战时体制下伪满协和会的助日侵华活动[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赵森;简论山东抗日根据地党政干部的史学教育[D];山东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岸本美绪;“后十六世纪问题”与清朝[J];清史研究;2005年02期
2 王升远;;越界与位相:“日本文学”在近代中国的境遇——兼及中国日本文学教育孕育期相关问题的探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严绍(汤玉);;双边文化关系研究与“原典性的实证”的方法论问题[J];中国比较文学;1996年01期
4 王向远;;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研究与比较文学的观念方法[J];中国比较文学;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桑士达;造就浙江新生代文化骁将——实施文化人才工程的一点思考[J];今日浙江;2005年17期
2 鞠俊武;;在矛盾中生存的基层文化[J];剧影月报;2006年06期
3 杨春雨;贺斌;;民兵文化人红火闹山乡[J];中国民兵;2007年05期
4 金星;;日本人的樱花文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5 张红岩;;文化隆昌 文化人[J];今日国土;2009年06期
6 陈瑶;浓墨重彩染锦江[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5年04期
7 杨红;王景杰;;论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与文化特性[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孟庆枢;;文明对话与文化比较[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郑光路;;20世纪海外文化人与成都[J];青年作家;2006年07期
10 邢魁学;中国文人一瞥(外二题)[J];朔方;199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衷尔钜;;中日文化交融的先驱——陈元峗对日本文化的贡献[A];时代与思潮(5)——文化传统辨证[C];1991年
2 陈元煦;;从《四库全书闽人著作提要》看莆仙的璀璨文化[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陆静波;;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构建太仓文化软实力的几个问题[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吴光辉;;日本“虫”的文化学初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张言;王忠国;;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构铁岭文化名城的理论形态[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赵剑文;;思考与方略——中国民间文化产业发展实战论[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杨路;刘启春;;发展北部湾经济区文化的思考[A];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冉文侠;;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馆、站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创新[A];2008山东省群众文化学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明海;;今天的文化=明天的经济[A];2008湖北企业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曾军:第九章主体论: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提纲)[A];“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严凌;为黄石文化人造像[N];黄石日报;2007年
2 刘明亮;“文化人才、艺术之旅——山西行”活动情暖吕梁[N];山西日报;2008年
3 张敏;当代“文化”之滥觞[N];大众科技报;2008年
4 记者 谈燕;16位文化人才入选领军人才地方队[N];解放日报;2006年
5 廖翊;余秋雨:台湾文化“气场”渐失[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6 付国栋 余涛;省文化厅着力培养引进各类文化人才[N];青海日报;2006年
7 谢迪南邋世纪新文本出版中心总编辑 赵武平 新经典文化总编辑 陈明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董炳月 尤勇;日本文学在中国30年传播历程[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8 特约通讯员 廖大康;“寻求民族文化与地区发展的对接”[N];乐山日报;2007年
9 顾咪咪;培养理论新闻出版文艺领军人才[N];解放日报;2007年
10 言实;“画龙”更要“点睛”[N];大庆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锋;文化资本导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婉婉;日本人の[槊酪鈰X[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袁照远;湖北省文化系统人才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梁燕;新农村视野中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宋子超;基于“走出去”战略的文化经纪多赢和谐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5 何昕;日本人的色彩意识与自然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媛媛;一位美国作家视角下的日本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妍;民族文化产业与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刘然;浅析日本文化中的“哀”因素[D];浙江大学;2008年
9 杨清玉;日本侵华期间对中国的文化侵略论析[D];山东大学;2008年
10 边晔;文化生产力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700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470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