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的对华谍报活动述论
[Abstract]:......
【作者单位】: 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分类号】:K313.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奇芳;;试析日本早期在华情报工作[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2 王其勇;;论甲午战前李鸿章寻求英国斡旋的努力[J];沧桑;2009年01期
3 叶春芳;;甲午战争爆发前美国对中朝英请求调停的态度[J];沧桑;2010年04期
4 易新涛;;论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J];甘肃理论学刊;2009年01期
5 叶文郁;论近代日俄对我国辽东地区的争夺[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0年06期
6 权赫秀;;一个多世纪以来再三被讹传的一个历史细节——洪钟宇与洪英植关系及其暗杀金玉均动机考辨[J];韩国研究论丛;2009年01期
7 戴东阳;;中国驻日使团与金玉均——兼论金玉均被刺与甲午战争爆发之关系[J];近代史研究;2009年04期
8 戚其章;;近代日本的兴亚主义思潮与兴亚会[J];抗日战争研究;2008年02期
9 海莹;关于左宝贵评价的几个问题[J];历史教学;1997年09期
10 戚其章;;陆奥宗光与“陆奥外交”[J];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戴东阳;;中国驻日使团与金玉均——兼论金玉均被刺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关系[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8年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卫明;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D];复旦大学;2011年
2 宋慧娟;清代中朝宗藩关系嬗变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栾慧;中国现代新诗接受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潘晓伟;俄国对朝鲜政策研究1860-1910[D];吉林大学;2009年
5 盛利;清朝对朝鲜外交体制变通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毛吉康;近代朝鲜半岛中立问题研究(1882-1905)[D];复旦大学;2010年
7 景晓强;身份危机、面子与对外政策[D];外交学院;2010年
8 董顺擘;福泽谕吉的朝鲜观与中国观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9 马跃;英国与中国东北关系研究(1861-1911)[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解莹;晚清运用国际法维护宗藩体制的理念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园园;论陆奥宗光的外交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郭艳波;三国干涉还辽与清政府的回应[D];吉林大学;2004年
4 杨机像;袁世凯与中朝宗藩关系[D];吉林大学;2004年
5 李卓华;晚清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研究(1840-1911)[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怡君;论义和团运动前后英国在华外交政策的转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巍;甲午战前英国调停过程研究(1894.5—1894.8)[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俊祥;论甲午战后中朝关系演变(1895—1900)[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玉国;国际法与晚清中国外交[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吴桂艳;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对中国的情报活动[D];吉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秀武;;近代日本的“平民主义”思想与儒学——以德富苏峰为中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张建军;;试评《东北亚开港与早期现代化研究》——兼评其中的“近代日本横滨英法驻军问题”[J];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3 臧运祜;;甲午战争与近代日本的亚太政策[J];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4 于长敏;王雨;;试论近代日本的对华文化情报战略——情报学历史研究视角的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9年03期
5 宋志勇;;宏观视野下的精细之作——简评《近代日本亚太政策的演变》[J];抗日战争研究;2010年01期
6 荒木^y雄;;近代日本にぉける养蚕农家}LU钉畏⒋铩槭涑訾位蘙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7 周翠娣;;近代日本产业革命的几个特征[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8 史桂芳;近代日本的亚洲观及其对中国的侵略[J];长白学刊;2002年05期
9 陈秀武;论近代日本国家意识的形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简明;;日本政府与辛亥革命[J];长白学刊;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段家成;;为了中日世代友好 日本对侵华战争必须反省认罪并偿还历史欠账[A];热爱祖国 振兴中华[C];2007年
2 车霁虹;;关于新时期保护和开发利用黑龙江地区日军侵华战争遗址的思考[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蒋铁生;;论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对我华北沦陷区的经济掠夺[A];抗日战争史及史料研究(一)——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4 王立娟;田莉;;近代日本小学教育课程及教学内容的演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5 李协京;;试析近代日本大学的发展及其办学理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6 谢继民;;缅怀八百壮士 争取两岸统一[A];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第四届年会纪念特刊[C];1993年
7 梁灵光;;一场连续十九个月的南通反“清乡”斗争[A];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文集[C];2006年
8 本刊编辑部;;把伟大抗战精神化为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A];2005乌蒙论坛论文集(三)[C];2005年
9 松村惠司;邵继尧;;从“铸钱图解”观察近代日本铸钱技术[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七辑)[C];2006年
10 万继耀;;一种立体报道的好形式——谈新闻图片资料的运用[A];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第四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9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顾钧;近代日本学术思想的变革[N];中华读书报;2009年
2 ;外交部发言人谈小泉反省侵华战争[N];人民日报;2002年
3 记者姚剑锋;沈阳各界人士批驳日本全盘否认侵华战争[N];人民日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陈晓红;一笔在握 挥洒人生[N];遵义日报;2010年
5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沈丁立;以平常心玩谍战[N];东方早报;2010年
6 王向远;“笔部队”及其侵华文学(一)[N];文艺报;2007年
7 徐静 邹炳光;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牺牲品[N];中国档案报;2005年
8 郑龙昌;2500枚毒气弹吞噬600生灵[N];宜昌日报;2005年
9 主任记者 李彤 见习记者 张娇岩;“9·3”对沈阳有着更重要的意义[N];沈阳日报;2010年
10 本报驻吉林记者 赵利;让展陈更生动真实[N];中国旅游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含;近代日本和平思想的发展轨迹[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2 文春美;近代日本农业问题与政党内阁的农业政策:浅析政党政治失败重要原因之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3 田雪梅;近代日本国民的铸造:从明治到大正[D];复旦大学;2011年
4 陈伟;近代日本的藩阀政党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5 周萍萍;近代日本女教育家及其女子学校的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6 泊功;日本式的东方学话语—近代日本汉学与中国游记[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马英萍;近代化语境下的漱石文学与禅[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孙宝印;日本明治时期新闻政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9 潘喜颜;清末历史译著研究(1901-1911)[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姚春海;日本总体战体制形成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芬;日本国民性与侵华战争关系的解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华;近代日本东亚战略的演变及其成因[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3 郎扬;日军官兵的“独断专行”与天皇政府的侵华战争责任[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孟令真;近代山东日侨的违法犯罪活动述论[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5 胡娟;近代日本法治思想源流考[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6 赵秀英;近代日本的汉字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罗晓红;近代日本亚洲观的演变及其特点[D];暨南大学;2008年
8 彭书青;美国内战时期的情报活动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远舰;国家神道对近代日本的影响[D];渤海大学;2012年
10 王宇宏;《支那语军用会话》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707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470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