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内战前后英国对中共态度的转变
[Abstract]:......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
【分类号】:K561.5;K26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翟强;新中国成立初期英国对华政策(1949—1954)[J];世界历史;1990年06期
2 陈谦平;上海解放前后英国对中共的政策[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又新;盟友间的争执——冷战初期美英在对华贸易管制上的分歧[J];东南亚研究;2003年02期
2 章百家;中共对外政策和新中国外交史研究的起步与发展[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05期
3 刘军;安全文化与战略选择的相关性——以冷战后的北约东扩为例[J];国际观察;2003年02期
4 赵怀普;英国缘何对欧盟若即若离[J];国际论坛;2005年05期
5 孙建中;论大国角色的转换与认同[J];国际政治研究;1998年02期
6 李志斐;;建国之初中国外交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分析[J];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05期
7 姜洪明,郭月皎;英国加入欧共体原因考[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8 赵佳;英国回归欧洲原因解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胡才珍;《舒曼计划》、欧洲煤钢条约组织与早期西欧一体化[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10 胡华军,谢世诚;香港的被迫割让与回归[J];江海学刊;199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北根;1919至1921年间英国与北京政府的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张秋生;澳大利亚与亚洲关系研究(1940-1995)[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贾健;英国的联合国外交[D];外交学院;2004年
4 金日;欧洲一体化的政治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5 李兵;国际战略通道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6 林国明;犹太人社团与以色列对德国的战争索赔[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史春林;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海权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卢玉玲;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D];复旦大学;2007年
9 张金红;胡约翰与福建安立甘会研究:1862-1915[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谷雪梅;冷战时期美澳同盟的形成和发展(1945-1973)[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明;战后中港经济协定谈判之研究[D];暨南大学;2000年
2 唐皓;独立后马来西亚对外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0年
3 张延华;在理想与现实之间[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庆;试论跨国公司与国家的互动[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5 雷建锋;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的英美特殊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孙冬青;试析英美“特殊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立新;太平洋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对英外交[D];吉林大学;2004年
8 蒋思海;试析北约东扩(1990—1999)[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9 邱燕;五卅运动与上海工部局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10 于海峰;法国抵抗运动探析:1944—1947[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孟庆龙;论英国在冷战中对亚洲的政策[J];世界历史;1988年01期
2 陈谦平;论“紫石英”号事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陈艳红;1942年中英关于归还香港的谈判[N];中国档案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滕帅;追寻缓和:英国与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1961)[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贾辰光;美苏冷战、国共内战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1945-1949)[D];山西大学;2008年
2 高帆;英美禁酒外交战研究(1920-1926)[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3 樊人竞;一战时期英国远东政策的演变[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4 蔡园;朝鲜战争中的英国和美国[D];四川大学;2007年
5 巩象忠;敦刻尔克条约的缘起与战后初期英国外交政策[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4709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470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