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在美洲权力和平转移的原因分析
[Abstract]:Anglo-American relations experienced a very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in bilateral relations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completed the transfer of power in America in a peaceful manner. At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the decline of British world hegemony and the rise of emerging European powers make Britain unable to cope with it, while the rise of the American system, which is also a new power, fills up the vacuum of power in the western hemisphere and makes up for each other with the British world hegemonic system. At the domestic level, Britain's economic and military strength has declined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s flourished, but the two sides have continuously resolved conflicts and frictions in bilateral relations by means of arbitration, negotiation and other diplomatic means, and established a trust mechanism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 addition, under the guidance and participation of the main political figures, the culture, ideology and policy thinking of the two countries have become the lubrica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Several kinds of joint efforts to promote the peaceful transfer of power between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nited States.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K142;D81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冯梁;英美特殊关系:文化基础与历史演变[J];欧洲;2002年04期
2 黄正柏;梁军;;从冲突到和解:近代英美关系考察[J];史学集刊;2006年05期
3 时殷弘;美国与现代非欧区域国际体系的兴起[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虞卫东;由伊拉克战争论“文明冲突论”本质[J];阿拉伯世界;2003年06期
2 赵继显;;国际权力基础与伊拉克战争[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5期
3 杨展;张照清;;关注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评《法国农村社会转型研究》[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4 袁祖社;“全球公民社会”的生成及文化意义——兼论“世界公民人格”与全球“公共价值”意识的内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于营,林松;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机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矫正;;中日关系:结构冲突还是博弈合作——从危机管理的视角进行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蒋晋光;;论孤立主义与美国两场对外战争的爆发[J];沧桑;2008年04期
8 O@传振;王飞麟;;现代国家建构中权力运作析论——以权力的IEMP模式为视角[J];长江论坛;2007年05期
9 黄立言;;中国和平崛起原因、标准和面临的挑战[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陈锋;;世界资本主义长程运动与我国城市规划的历史走向[J];城市规划;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艳;安成日;;试论中日甲午战争与东亚宗藩朝贡体系的解体[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2 杨雪冬;;技术创新与地方治理改革:对三个案例的分析[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3 刘守刚;郝煜华;;政党政治的财政基础——政党财政类型的比较与借鉴[A];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吴刚;;趋同存异——民族文学60年的发展[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5 贺喜;;智利阿连德道路失败原因研究综述[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17届年会暨“纪念拉美独立20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6 娄亚萍;;对外经济援助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娟;安全与发展的博弈[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承就;古巴共产党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罗向阳;当代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程灵;二战以来美国对英国高等教育影响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孟昊;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法律分析[D];武汉大学;2010年
6 付竞卉;金融国家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11年
7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8 袁赛男;哲学视域下的国家形象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陶莎莎;海外中国公民安全保护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白基龙;一战后中韩民族主义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佼;从国际法视角看朝核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彭震;“中国威胁论”——影响与对策[D];湘潭大学;2010年
4 姚楠;论在中国新疆及其周边国家打击“三股势力”的国际合作[D];暨南大学;2010年
5 蔡卓芸;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袁荔芳;亨利·克莱与西属美洲独立运动(1815-1822)[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正宇;科德尔·赫尔外交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邢西敬;国际政治格局新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金梅;论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环境合作中的作用[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10 沙芳洲;1938至1941年美国政府对墨西哥石油国有化改革的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天;;“华夷观”对古代中韩关系的影响探究[J];唯实;2008年05期
2 赵立新;;东亚民族主义冲突的深层文化根源[J];东疆学刊;2009年03期
3 滕宇思;;欧洲文化认同的概念分析及其启示[J];学理论;2010年20期
4 郭灵凤;战争、和平与“基督教共同体”——伊拉斯谟思想述论之一[J];欧洲研究;2005年02期
5 张小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国际体系的变迁[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09期
6 刘鹏;从边缘到中心——后殖民主义的历史与现状[J];江淮论坛;2005年05期
7 杨洪贵;;澳大利亚民族认同初探[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8 王本涛;;试论沃尔波尔的和平外交政策[J];齐鲁学刊;2010年01期
9 余晓慧;张禹东;;文化认同的世界历史语境[J];东南学术;2011年02期
10 杨晖;;从城邦体系到帝国体系——前民族国家体系的演变逻辑[J];许昌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俞云平;;泰国华侨华人社会的血缘地缘纽带[A];《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韩琦;;论克里奥尔民族主义的形成及其局限性[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17届年会暨“纪念拉美独立20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润生;正视历史 呼唤和平[N];山西发展导报;2000年
2 张劲松 刘长江;战争遗址上的和平圣诗[N];解放军报;2000年
3 穆宏燕;伊朗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N];社会科学报;2007年
4 人民日报记者 张静宇 新华社记者 张铁钢;为了永不忘却的记忆[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5 ;冷战是如何开始的[N];北京日报;2005年
6 王雨霏;周恩来与杜勒斯在日内瓦的较量[N];中华新闻报;2001年
7 章百家;二战遗产片拾[N];浙江日报;2005年
8 林精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何谓俄国知识分子问题?[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9 北京大学教授 黄宗良;东欧史研究——不只是剧变史,应是全史[N];北京日报;2010年
10 记者 邬焕庆;以史为鉴 登高望远[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志;英美军事战略的历史考察(1919-1945)[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景全;20世纪日本对外结盟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张旭鹏;“欧洲观念”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D];四川大学;2004年
4 任东波;从帝国到国际共同体[D];吉林大学;2008年
5 毛吉康;近代朝鲜半岛中立问题研究(1882-1905)[D];复旦大学;2010年
6 唐彦林;东亚秩序变迁中的中国角色转换[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7 王爱平;宗教仪式与文化传承[D];厦门大学;2007年
8 余晓慧;世界历史语境中的文化认同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9 赵贞;欧洲一体化启动阶段的美国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12年
10 朱全红;美国多元文化外交政策及其历史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震;通往和睦之路[D];吉林大学;2009年
2 俞仙芳;战后美国本土波多黎各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雪梅;美国对英国经济政策初探(1941-1951)[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纯;简析冷战时期苏联对阿拉伯国家文化战略中文化认同的缺失[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雷颜童;从1950年12月的英美首脑会谈看朝鲜战争初期的英美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磊;战后初期英美对日政策的分歧与协调(1945-1951)[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本涛;罗伯特·沃尔波尔的和平外交政策(1721—1742年)[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蔡园;朝鲜战争中的英国和美国[D];四川大学;2007年
9 路伟;日本与近代东北亚国际体系的转型[D];吉林大学;2005年
10 张传明;冲突、调适与融合:美国华人认同变迁(1849—1979)[D];暨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005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500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