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罗荣渠现代化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21 13:47
   近代以后,伴随着外来的挑战和冲击,中国被纳入世界现代化大潮中,现代化也随之成为中国社会变迁的主旋律。从此,仁人志士的现代化探索和专家学者的现代化研究同心合力、并行不悖,使中国现代化实践和现代化理论不断深入和丰富。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见证者、实践者和研究者,罗荣渠不仅开拓性地筹建了“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而且现代化创新成果颇丰,其现代化思想影响广泛,是中国现代化研究领域的代表性人物。全面而系统地研究罗荣渠的现代化思想,不仅有助于弱化有关研究的零散性、局部性等不足,而且也能为当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出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由四章“正文”和“结语”构成的本文,立足于罗荣渠现代化思想生发的国内外背景和生平学术积淀,以罗荣渠现代化理论原典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的释读分析为基础,综合运用文本释读、内外史比较以及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就罗荣渠概念层面、实践层面、与理论层面的现代化思想,进行了纵横双向的多维分析。 文章认为,罗荣渠的现代化思想,认识独到、影响广泛。罗荣渠基于宏观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整体性研究。他对现代化研究领域的“现代”、“近代”以及“现代化”等重要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纵览了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模式和道路,提出著名的以“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为分析视角的“中轴理论”,对历史发展动因、历史发展阶段、历史发展因素等“现代化”研究领域的根本性问题进行了再探讨,对世界历史研究以及现代化理论发展都产生了积极作用。同时,罗荣渠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进行了重点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包括衰败化、半边缘化、革命化、现代化的“四重奏”理论,比较全面客观地描述了中国现代化的宏观历程和主要矛盾。进而,批判了近现代史研究中,长期一尊为大的“革命史范式”分析法,积极倡导把“现代化范式”作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方法,得到学界的充分肯定和热烈支持。 罗荣渠基于宏观史学视角研究现代化,巧妙地结合了历史学和现代化理论,修葺了西方现代化理论、引领了中国现代化研究新潮流,从而,发展了中国现代化理论,彰显了历史学家史学责任。与此同时,由于时代的客观规定性以及个人研究的有限性,罗荣渠的现代化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商榷之处和遗漏之点。随着世界现代化浪潮的不断推进和中国现代化实践的深入发展,后人定会对罗荣渠的现代化思想进行补充完善,丰富革新。
【学位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K09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罗荣渠现代化思想生发的背景条件
    2.1 罗荣渠现代化思想生发的背景
        2.1.1 罗荣渠现代化思想生发的国际背景
        2.1.2 罗荣渠现代化思想生发的国内背景
    2.2 罗荣渠现代化思想生发的条件
        2.2.1 罗荣渠现代化思想生发的个人生平条件
        2.2.2 罗荣渠现代化思想生发的学术条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罗荣渠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概念层面的罗荣渠现代化思想
        3.1.1 界定“现代”概念
        3.1.2 定位“现代化”概念
    3.2 实践层面的罗荣渠现代化思想
        3.2.1 对世界现代化实践的宏观描述
        3.2.2 对第三世界现代化实践的中观分析
        3.2.3 对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微观诠释
    3.3 理论层面的罗荣渠现代化思想
        3.3.1 “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中的现代化思想
        3.3.2 “新历史发展动因论”中的现代化思想
        3.3.3 “新历史发展阶段论”中的现代化思想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罗荣渠现代化思想的基本评价
    4.1 罗荣渠现代化思想的特点
        4.1.1 基于宏观史学视角研究现代化
        4.1.2 将概念创新和理论创新有机结合
        4.1.3 体现纵横双向整合的历史观
        4.1.4 突破“西方中心论”的诠释框架
    4.2 罗荣渠现代化思想的意义
        4.2.1 修葺了西方的现代化理论
        4.2.2 发展了中国的现代化理论
        4.2.3 丰富了历史研究中的“现代化范式”
        4.2.4 引领了现代化研究的新潮流
        4.2.5 体现了历史学的现实责任感
    4.3 罗荣渠现代化思想的局限
        4.3.1 现代化思想中尚存有待商榷的表述
        4.3.2 现代化思想中尚有值得思考的空点盲点
        4.3.3 现代化思想中存在日益彰显的时代局限性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荣渠;中国与拉丁美洲的历史联系(十六世纪至十九世纪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2 罗荣渠;东亚跨世纪的变革与重新崛起──深入探讨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经验[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3 董正华;罗荣渠和他的现代化研究[J];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和理论教学;1997年11期

4 阿兰·图雷纳;程云平;;现代性与文化特殊性[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0年01期

5 罗荣渠;永远汲取历史的教训[J];北京高等教育;1995年03期

6 罗荣渠,钱乘旦,张象,楼均信,刘绪贻,柳植,叶书宗,葛新生;在新形势下如何推动世界史学科发展[J];世界历史;1993年03期

7 钱乘旦;;现代化研究与中国的世界史学科——此文为纪念罗荣渠先生逝世十周年而作[J];世界历史;2006年06期

8 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一项比较现代化研究[J];近代史研究;1991年01期

9 周振华;;现代化是一个历史的世界性的概念[J];经济研究;1979年08期

10 罗荣渠;;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J];历史研究;1986年03期



本文编号:28930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8930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d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