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依恋与农村留守青少年焦虑的关系:教师支持的保护作用
本文选题:焦虑 + 母子依恋 ; 参考:《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年03期
【摘要】:本研究以306名父外留守、147名双留守和288名非留守青少年为被试,以亲子依恋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儿童焦虑量表为研究工具,考察了亲子依恋与留守青少年焦虑的关系以及教师支持的保护作用。结果发现:(1)双留守青少年的母子依恋、父子依恋安全性显著低于,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父外留守和非留守青少年,后两组青少年之间差异不显著;(2)安全性母子依恋能降低父外留守青少年的焦虑水平,安全性父子依恋能降低非留守和双留守青少年的焦虑水平;(3)安全性母子依恋能补偿不安全父子依恋对父外留守青少年焦虑的影响;(4)教师支持既能降低非留守和双留守青少年的焦虑水平,也能增强安全性父子依恋对父外留守青少年焦虑的保护作用。
[Abstract]:In this study, 306 parents and 147 double-left-behind adolescents and 288 non-left-behind adolescents were used as subjects. The questionnaire of parent-child attachment, th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and the child anxiety scale were used as the research tool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child attachment and anxiety of left-behind adolescents and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teacher support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ttachment of mother and s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father and son, and the level of anxiet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out-of-father and non-left-behind adolescen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atter two groups (P < 0.05) the safety of maternal and child attachment could reduce the anxiety level of the adolescents left behind outside the father. Safety father-son attachment can reduce anxiety level of non-left-behind and double-left-behind adolescents / 3) Safety mother-son attachment can compensate for the effect of unsafe father-son attachment on anxiety of non-left-behind and double-left-behind adolescents. Teacher support can reduce both non-left-behind and double-left-behind adolescents. The anxiety level of left-behind teenagers, It can also enhance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father-son attachment on the anxiety of parents-left-behind adolescents.
【作者单位】: 临沂大学教育学院;临沂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1600897)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ZR2015CM032) 临沂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15LUBK07)
【分类号】:B84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邢淑芬;梁熙;岳建宏;王争艳;;祖辈共同养育背景下多重依恋关系及对幼儿社会-情绪性发展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6年05期
2 陈武;李董平;鲍振宙;闫昱文;周宗奎;;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的问题性网络使用: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学报;2015年05期
3 乔娜;张景焕;刘桂荣;林崇德;;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参与对初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教师支持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年05期
4 李晓巍;刘艳;;父教缺失下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依恋、师生关系与主观幸福感[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年03期
5 凌辉;张建人;易艳;周立健;洪婉妍;文晶;;分离年龄和留守时间对留守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年05期
6 赵金霞;;儿童中期亲子依恋与焦虑症状的交叉滞后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年04期
7 李薇薇;蔡翥;;团体箱庭干预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抑郁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03期
8 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0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梦迪;青少年心理处境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景欣;栾斐斐;孙萍;徐婷婷;刘霞;;亲子亲合、逆境信念与农村留守儿童积极/消极情绪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年04期
2 成峰;席鹏辉;;财政民生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区域效应研究——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7年07期
3 殷利娜;陈舒畅;;对农村留守儿童寒暑假家长(儿童)教育需求的调查报告[J];好家长;2017年25期
4 曹云鹤;张雪;;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11期
5 孙雪连;;农村留守儿童的精准扶贫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7年06期
6 郭明佳;刘儒德;甄瑞;牟晓红;庄鸿娟;;中学生亲子依恋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师生关系及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年03期
7 徐文健;冯廷勇;;留守年龄对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人格的中介作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8 赵金霞;李振;;亲子依恋与农村留守青少年焦虑的关系:教师支持的保护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年03期
9 王艳辉;李董平;孙文强;赵力燕;赖雪芬;周月月;;亲子依恋与初中生亲社会行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心理学报;2017年05期
10 董泽松;魏昌武;兰兴妞;莫璐熙;;桂东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韧性在感恩与学习投入间中介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7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娄晓璐;初中生性别角色认同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张檬;中学生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及其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刘艳;女性服刑人员的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新乡医学院;2015年
4 陈冰赛;初中生社会支持、防御方式与其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新乡医学院;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园园;周荃;邢淑芬;;家庭养育环境与儿童发展:差别易感性假说[J];心理科学进展;2015年11期
2 田菲菲;田录梅;;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影响问题行为的3种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14年06期
3 宋静静;李董平;谷传华;赵力燕;鲍振宙;王艳辉;;父母控制与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越轨同伴交往的中介效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年03期
4 温忠麟;叶宝娟;;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方法:竞争还是替补?[J];心理学报;2014年05期
5 叶宝娟;温忠麟;杨强;任皓;;气质特征和教养方式对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影响:独特效应和交互效应检验[J];心理科学;2013年05期
6 刘璐;方晓义;张锦涛;刘凤娥;陈超;赵会春;申子姣;;大学生网络成瘾:背景性渴求与同伴网络过度使用行为及态度的交互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年04期
7 邓林园;方晓义;伍明明;张锦涛;刘勤学;;家庭环境、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网络成瘾[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年03期
8 李丹黎;张卫;王艳辉;李董平;;母亲心理控制与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非适应性认知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3年02期
9 李丹;丁雪辰;;西方有关父子依恋影响因素的研究述评及教育思考[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3年03期
10 鲍振宙;张卫;李董平;李丹黎;王艳辉;;校园氛围与青少年学业成就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丁莉;青少年自我意识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D];广州大学;2008年
2 格茸拉姆;贫困民族地区学生学校适应与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丽萍;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与其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涛 ,郑晓边;青少年自残行为及其干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10期
2 王伟清;叶进;陆丽红;;青少年创造方面的自卑心理及其对策分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张春光;;青少年“家庭沉默”现象浅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赵小云;郭成;;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现状及其对学业自我的影响[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0年07期
5 胡文勇;李慧玲;喻承甫;阮伯夫;;越南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6 李改;王斌;马红宇;李敏;;青少年领导力发展的研究述评[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年01期
7 沈家鲜;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少年的教育问题[J];华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8 沈家鲜;;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少年的教育问题[J];中国教育学会通讯;1981年01期
9 吴波;方晓义;;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的特点[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1期
10 汪媛;佘双好;;武汉市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青年探索;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寇_g;;警惕儿童的心灵玷污 儿童青少年如何看待腐败现象[A];2012·学术前沿论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上)[C];2012年
2 盖笑松;兰公瑞;;青少年积极发展影响因素的回溯式访谈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雷雳;;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与健康上网[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郭斯萍;余仙平;;家庭因素在矫治青少年网络成瘾中的重要作用[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麻城市张家畈中心学校 蔡主华 丁楚兵;“初二现象”成因及对策[N];黄冈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于凤杰;青少年早中期的个人目标及其家庭、同伴背景[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徐夫真;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发展及其与家庭、同伴和个体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武忠刚;越南青少年人格特征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4 刘肖岑;青少年自我提升的发展及其与适应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赵勇;青少年危险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及部分神经机制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6 王文;从快乐到希望[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7 张玲玲;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孜维达·阿不都克里木(Ziwida. Abdukeram);不同文化情境对维吾尔族青少年自我发展的影响及其社会认知差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9 李敏;我国青少年学生领导力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自强;农村留守青少年压力性生活事件、情绪智力对其社会适应的作用机制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2 唐俏;父母控制与青少年未来规划的关系:行为自主的中介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欣欣;父母严厉管教、青少年自我表露与学业适应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4 李阳;青少年参与课外活动与积极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5 包克冰;中国和马来西亚青少年依恋的比较[D];浙江大学;2005年
6 孙卉;青少年合作感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的实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琳;电影角色在青少年积极发展中的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高婷;青少年个人规划与同伴特征、学业适应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张艳;青少年手机上网的心理与行为特点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4年
10 杨先顺;青少年的个人规划与抑郁、焦虑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313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031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