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童年中晚期同伴侵害与情绪适应:归因的中介作用

发布时间:2018-07-03 11:33

  本文选题:童年中晚期 + 同伴侵害 ; 参考:《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年05期


【摘要】:以929名8-12岁儿童为被试,运用多维同伴侵害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儿童孤独量表和同伴侵害归因量表进行测量,考察归因在童年中晚期同伴侵害与情绪适应关系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童年中晚期同伴侵害归因包括互不喜欢、自身不足和同伴嫉妒三个维度;(2)身体侵害、关系侵害对社交焦虑的直接预测作用不显著,但通过互不喜欢的中介影响社交焦虑;(3)身体侵害对孤独的直接预测作用不显著,但通过互不喜欢的中介影响孤独,关系侵害对孤独的直接正向预测作用显著,同时通过三种归因方式的中介影响孤独。结论:童年中晚期同伴侵害归因包括互不喜欢、自身不足和同伴嫉妒三个维度,归因的中介作用模式因同伴侵害、情绪适应类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同伴嫉妒的归因方式能够减少关系侵害后儿童的孤独情绪。
[Abstract]:A total of 929 children aged 8 to 12 years were measured with the Multidimensional Peer aggression scale, the Children's Social anxiety scale, the Children's Loneness scale and the Peer aggression Attribution scale.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mediary role of attribution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er aggression and emotional adaptation in middle and late childho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attribution of peer aggression in middle and late childhood included three dimensions: disliking, self-insufficiency and peer envy, (2) the direct predictive effect of physical aggression and relationship aggression on social anxiety was not significant. However, social anxiety was influenced by disliked intermediary. (3) the direct predictive effect of physical aggression on loneliness was not significant, but the direct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 of relationship aggression on loneliness was significant. At the same time, it influences loneliness through the intermediary of three attribution styles. Conclusion: the attribution of peer aggression in the middle and late childhood includes three dimensions: disliking self deficiency and peer jealousy. The mediating modes of attribution are different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types of peer aggression and emotional adaptation. The attribution of peer jealousy can reduce the loneliness of the children after relationship abuse.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6CJYJ13)
【分类号】:B84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美芳;张道祥;;城乡教师领导行为与青少年情绪适应的关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张文新;陈亮;纪林芹;张玲玲;陈光辉;王姝琼;;童年中期身体侵害、关系侵害与儿童的情绪适应[J];心理学报;2009年05期

3 梁丽婵;边玉芳;;流动儿童的信任知觉与情绪适应的关系及自尊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年01期

4 范兴华;;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情绪适应的比较[J];中国特殊教育;2011年02期

5 李晓东;黄冉冉;;大学生学校适应现状调查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6 丁芳;周捚;陶红;;初中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情绪适应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赵景欣;李静雅;张文新;;父母支持、心理韧性与服刑青少年的狱内情绪适应[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2 程学超;王美芳;;城乡教师领导行为与青少年情绪适应的关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王姝琼;王树青;高婷;徐夫真;;青少年未来取向与情绪适应间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郑雪;方平;;大学新生的社会支持与情绪适应:不同依恋类型的作用[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田录梅;张文新;刘海娇;Doran C.French;;父母支持、友谊支持对孤独感和抑郁的影响:从童年晚期到青少年中期[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田录梅;张文新;Doran C.French;;父母支持、友谊质量对孤独感和抑郁的影响:检验一个间接效应模型[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姝琼;青少年未来取向与学业、情绪适应关系的追踪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沈龙;不同阶层系统合理信念差异的心理机制:归因与补偿的双重视角[D];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周旋;家人和同学支持对经历留守高中生情绪适应的影响[D];信阳师范学院;2016年

2 薛志远;父母支持温暖对流动学生情绪适应的影响:拒绝敏感性的中介[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3 沈伟;自我同情对经历留守初中生情绪适应的影响[D];信阳师范学院;2017年

4 王世凤;父母支持、控制与小学生情绪适应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于凤杰;青少年的未来取向与情绪适应[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娜;单亲、完整家庭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情绪适应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7 梁益梦;人格、气质、宿舍气氛对大学生学校适应影响[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934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0934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0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