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基于自发眨眼频率的多巴胺与正性和负性学习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0-08-01 08:15
【摘要】:多巴胺作为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存在一些独特的多巴胺通路,一些通路在奖赏-动机行为方面起作用,另一些通路则参与到个体的运动控制方面。大量的研究表明自发眨眼频率(EBR)和纹状体多巴胺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EBR和静态下的多巴胺活动有正相关的关系,很多研究证明了由于药物或疾病引起的多巴胺增多或减少的活动分别对应了个体EBR的高水平和低水平。作为一种非入侵性和容易获得的方式,EBR可以作为评估人体多巴胺功能的可靠指标,因此EBR已经成为研究多巴胺的普遍测量工具。鉴于多巴胺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学者提出了基底神经节的神经网络模型用以解释多巴胺的调节机制,这个机制解释了多巴胺对于认知功能的调节作用。基底神经节中包含着多巴胺的两种受体D1和D2类受体,这两种受体的相互作用系统形成了由多巴胺调节的决策阈限。D1受体调控的直接通路传递:“Go”信号,促进表征更新和反应选择;D2受体调控的间接通路传递“No Go”信号,抑制竞争性刺激的反应和表征。分泌的多巴胺对驱动“Go”信号的D1直接通路有促进的作用,对驱动“No Go”信号的D2间接通路有抑制作用。因此,高水平的多巴胺(由于积极预期错误引起)会降低决策的阈限,而低水平的多巴胺(由于消极预期错误引起)会解除反应抑制并提高表征的灵活性。有研究证明了多巴胺能疾病在强化学习方面的功能是遵循基底神经节模型的调节机制的,但是也有研究结果和这个机制不相符,这说明多巴胺调节强化学习的机制不仅仅是通过基底神经节网络神经模型进行的,多巴胺的自我调控机制也参与到其中。另外,在前人的研究中所用的奖赏和惩罚的力度不统一,使用的被试全体也不一致,目前没有研究全面地探究多巴胺对强化学习的调节作用,因此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运用了三个行为实验,通过操纵强化学习中的奖赏和惩罚的强度,呈现了奖赏少惩罚少(奖赏:惩罚=1:1)、奖赏多惩罚多(奖赏:惩罚=5:5)、奖赏多惩罚少(奖赏:惩罚=5:1/奖赏:惩罚=100:1)、奖赏少惩罚多(奖赏:惩罚=1:5/奖赏:惩罚=1:100)六个奖惩条件,使用概率性选择任务对多巴胺调节强化学习的机制进行的探究。研究一采用了概率性选择任务,探讨了在基线条件(奖赏:惩罚=1:1)和奖惩不一致(奖赏:惩罚=5:1,奖赏:惩罚=1:5)的情况下多巴胺对个体的强化学习的调节作用。实验有效被试100名(其中女生83名,男生17名),一共有三个奖惩条件,在实验开始前记录被试的自发眨眼频率(EBR),实验过程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和错误率。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基线条件下个体的EBR和正性学习之间呈显著的倒U型的关系,而在奖惩不一致的两个条件下,个体的EBR和正性学习与负性学习之间都没有显著的关系。基于研究一的研究结果,研究二再次进行了奖惩一致的条件设置,并且加大了奖惩的力度,对研究一结果进行重复验证。实验有效被试32名(其中28名女生,4名男生),结果证明在奖惩强度一致(奖赏:惩罚=5:5)的情况下,重复了实验一的研究结果,EBR和正性学习之间呈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基于研究一奖惩不一致的条件下的研究结果,研究三再次进行了奖惩不一致的条件设置,并且加大了奖惩之间的差异(奖赏:惩罚=100:1/奖赏:惩罚=1:100)。实验有效被试52名(其中44名女生,8名男生),结果证明在奖赏多惩罚少(奖赏:惩罚=100:1)的条件和奖赏少惩罚多(奖赏:惩罚=1:100)的条件下,个体的EBR和负性学习之间呈现U型相关的趋势。综上所述,奖惩一致和奖惩不一致的设置会影响多巴胺对强化学习的调节作用。在强化学习的奖惩强度一致的条件下,EBR和正性学习之间的倒U型相关的关系。同时,研究结果提示在强化学习奖惩强度不一致的条件下,EBR和负性学习之间可能存在U型相关。在奖惩一致的条件下,EBR与正性学习的关系反映的是D1受体对正性学习以及任务稳定性的调节作用;在奖惩不一致的条件下,EBR与负性学习的关系反映的是D2受体对负性学习以及任务灵活性性的调节作用。多巴胺对强化学习的调节作用通过基底神经节网络神经模型和多巴胺自我调控机制共同实现。本研究以一个比较新颖和全面的视角,为多巴胺对正性学习的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证据,丰富了多巴胺调节强化学习相关领域的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842.3
【图文】:

模型图,基底神经节,环路,模型


图 1.基底神经节环路的解剖模型 图 2.基底神经节网络的 Go/NoGo 模型(Maia and Frank,2011) (Maia and Frank,2011)综上所述,多巴胺的预测误差是用以评估当前刺激或环境与个体预测之间的误差,神经基底节的神经网络环路通过 D1 和 D2 受体调控的通路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促使个体不断更新对外界刺激的预测,最终根据经验选出最适合的反应以适应环境。D1 受体调控的直接通路传递“Go”信号,促进表征更新和反应选择;D2 受体调控的间接通路传递“NoGo”信号,抑制竞争性刺激的反应和表征。分泌的多巴胺对驱动“Go”信号的 D1 直接通路有促进的作用,对驱动“NoGo”信号的 D2 间接通路有抑制作用。因此,由于正性预期错误引起的高水平多巴胺会降低决策的阈限并促进目标的表征,而由于负性预期错误引起的低水平多巴胺会促进反应抑制并保持表征的稳定性。那么,当对一个刺激做出的反应得到比预期更好的结果的时候,多巴胺的分泌增多了,因此促进了 D1 直接通路的“Go”信号,让个体更倾向于对这个刺激做出接受的反应(正性学习);反之,对刺激做出反应的结果比预期差,多巴胺的分泌减少,因此对 D2 通路的抑制减少,个体倾向于对这个刺激做出拒绝的反应(负性学习)。1.2.3.2 对基底神经节计算模型的实证支持1.2.3.2.1 对病人的研究

模型图,基底神经节,模型,多巴胺


图 1.基底神经节环路的解剖模型 图 2.基底神经节网络的 Go/NoGo 模型(Maia and Frank,2011) (Maia and Frank,2011)综上所述,多巴胺的预测误差是用以评估当前刺激或环境与个体预测之间的误差,神经基底节的神经网络环路通过 D1 和 D2 受体调控的通路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促使个体不断更新对外界刺激的预测,最终根据经验选出最适合的反应以适应环境。D1 受体调控的直接通路传递“Go”信号,促进表征更新和反应选择;D2 受体调控的间接通路传递“NoGo”信号,抑制竞争性刺激的反应和表征。分泌的多巴胺对驱动“Go”信号的 D1 直接通路有促进的作用,对驱动“NoGo”信号的 D2 间接通路有抑制作用。因此,由于正性预期错误引起的高水平多巴胺会降低决策的阈限并促进目标的表征,而由于负性预期错误引起的低水平多巴胺会促进反应抑制并保持表征的稳定性。那么,当对一个刺激做出的反应得到比预期更好的结果的时候,多巴胺的分泌增多了,因此促进了 D1 直接通路的“Go”信号,让个体更倾向于对这个刺激做出接受的反应(正性学习);反之,对刺激做出反应的结果比预期差,多巴胺的分泌减少,因此对 D2 通路的抑制减少,个体倾向于对这个刺激做出拒绝的反应(负性学习)。1.2.3.2 对基底神经节计算模型的实证支持1.2.3.2.1 对病人的研究

流程图,学习阶段,金币,流程图


在每个阶段结束之后被试可以选择休息时间。本研究一共有三个条件,分别是基线条件(奖赏:惩罚=1:1),奖赏多惩罚少条件(奖赏:惩罚=5:1)和奖赏少惩罚多条件(奖赏:惩罚=1:5)。在基线条件下,被试在适应阶段和学习阶段获得的反馈是“恭喜!你获得 1 枚金币!”以及“抱歉!你失去 1 枚金币!”;在,奖赏多惩罚少条件下,被试在适应阶段和学习阶段获得的反馈是“恭喜!你获得 5 枚金币!”以及“抱歉!你失去 1 枚金币!”;在奖赏少惩罚多阶段获得的反馈是“恭喜!你获得 1 枚金币!”以及“抱歉!你失去 5 枚金币!”。图 3. 学习阶段的刺激组合 图 4.测试阶段的刺激组合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国秀;;心力衰竭应用硝普钠联合多巴胺治疗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年03期

2 许延杰;杨志;韩宇;;多巴胺与呋塞米腹腔注射治疗肝硬化难治性腹水的临床效果[J];中国处方药;2017年01期

3 田明;;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联合多巴胺、呋塞米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年05期

4 朱丽娟;;多巴胺与硝普钠联合治疗心力衰竭的效果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年07期

5 赵耀武;;呋塞米联合多巴胺治疗心衰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年42期

6 高军辉;;呋塞米联合多巴胺治疗心衰的效果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年10期

7 张少君;;利尿剂呋塞米联合多巴胺治疗肝腹水的临床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年11期

8 刘彩云;;多巴胺联合呋噻米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6疗效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年25期

9 ;蜜蜂的积极乐观人生[J];大自然探索;2017年05期

10 饮食伙计;;减脂和多巴胺的秘密[J];食品与生活;201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芳;苏松坤;;昆虫多巴胺的研究进展[A];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论文集[C];2008年

2 段语晖;王超展;卫引茂;;合成功能化固相萃取吸附剂有效分离富集多巴胺[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交流会(2012)会议手册[C];2012年

3 董自亮;刘庄;;基于聚多巴胺纳米颗粒构建的多功能性分子载体用于成像指导下的癌症联合治疗[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八分会:纳米生物效应与纳米药物化学[C];2016年

4 孙培育;田立颖;郑震;王新灵;;含多巴胺的贻贝仿生聚氨酯的合成与性能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5 余昌敏;罗明;曾钫;郑方远;吴水珠;;基于环糊精的选择性检测多巴胺的多孔硅粒子的制备[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张德风;王艳敏;李广伟;郭亮;韦航;林聪贵;孙建军;陈国南;;铂芯热电极在抗坏血酸和尿酸的存在下选择性地检测多巴胺[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叶谦;周峰;;仿生多巴胺衍生物用于表面修饰的研究进展[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暨第九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马建国;彭道锋;;抗坏血酸共存下用聚氨基-β-环糊精修饰电极测定多巴胺[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5)[C];2007年

9 蔡皖豪;康晓民;崔树勋;;简化模型揭示多巴胺的聚合机理[A];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三分会:软物质与超分子自组装[C];2017年

10 陈炜;;多巴胺联合硝酸甘油治疗肺心病心衰疗效观察[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0年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袁蕙芸 通讯员 叶佳琪;游戏成瘾原是多巴胺作祟[N];健康报;2018年

2 本报记者 蒋昕捷;爱财的多巴胺[N];中国青年报;2009年

3 木木 证券时报记者;多巴胺陷阱[N];证券时报;2018年

4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蒋硕;抓娃娃机如何抓住你的心[N];科技日报;2017年

5 本报记者 陈思彤;多巴基地:运动队的“高原之家”[N];中国体育报;2017年

6 本报记者 周洁;爱上瘾,始作俑者是多巴胺?[N];河北日报;2014年

7 记者 朱建军 逮寒青;马家军十上多巴高原[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8 钱毅;培补肝肾可提高脑内多巴胺含量[N];中国医药报;2000年

9 上海复旦大学药学院 汪宗俊教授;易诱发“抖抖病”de药物[N];中国医药报;2001年

10 刘扬;PD药期待机遇[N];中国医药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羌维兵;聚多巴胺纳米探针及其荧光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南京大学;2015年

2 李伯超;生物医用聚多巴胺功能涂层及纳米微粒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3 王权;聚多巴胺表面修饰减轻血红蛋白氧载体氧化毒性的作用研究[D];军事科学院;2018年

4 周官山;多巴胺改性丝蛋白膜皮肤创伤修复功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5 栗超跃;多巴胺神经毒性与帕金森病关系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6 王伟文;多巴胺-DARPP32信号在前脑神经元兴奋性毒性及癫痫发作中的作用[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7 李洪涛;多巴胺类似物抑制α-synuclein蛋白积聚的分子机理[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5年

8 贾彦彬;精神分裂症与多巴胺和5-羟色胺代谢通路的基因组合的关联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9 汪世溶;刺激模式对大鼠在体(in vivo)多巴胺分泌的调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7年

10 康晓民;多巴胺聚合机理及基于多巴胺衍生物功能化表面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佳佳;缺电子性金属有机框架用于多巴胺的电化学检测[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2 薛琴;荧光聚多巴胺纳米点的制备及生物传感器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3 彭伦;多巴胺含糖聚合物的可控合成和生物活性表面的制备[D];苏州大学;2018年

4 卢景怡;聚多巴胺包覆聚磷酸钙生物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5 万怡贝;聚多巴胺微球对水体中抗生素和染料的去除研究[D];郑州大学;2018年

6 徐泽民;一类多巴胺D_3受体配体的设计与合成及N-取代苯基哌嗪类化合物合成工艺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7年

7 汪兴;近红外响应的聚多巴胺/聚乙二醇水凝胶的制备及其抗肿瘤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8 匡小慧;基于多巴胺表面改性的蚕丝和锦纶织物阻燃整理[D];苏州大学;2018年

9 王超;不同剂量多巴胺对兔心肺复苏早期血流动力学及脑氧代谢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8年

10 宋子琦;聚多巴胺包覆的金纳米棒制备及唾液腺造影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772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7772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6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