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认知疲劳曲线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2 17:50
目的:探讨淮南某学校初中生认知疲劳及一段时间某一时间点的认知疲劳变化的趋势,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部门提出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政策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中的译码测验对35名初中生的认知疲劳变化曲线进行研究。结果:(1)上午时段,译码成绩最高为9:35(74.456),最低为7:25(64.878);下午时段,译码成绩最高为17:45(78.256),最低为14:00(73.356)。在上午的学习时段中(7:25-9:35),初中生认知疲劳在下降;9:35-14:00这一时段,认知疲劳呈上升趋势;在下午时段中(14:00-17:45),被试的认知疲劳在下降。(2)初中生认知疲劳总体趋向稳定,起伏不明显。(3)初中生的认知疲劳在性别和是否是班干部这两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初中生认知疲劳日变化趋势为先下降再上升,最后下降;某段时间的认知疲劳较稳定;认知疲劳高低水平起伏变化受自然时间点和情境因素的影响。
【文章来源】:滁州学院学报. 2019,21(06)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初中生认知疲劳日变化曲线
由3月20日至4月19日时间跨度为一个月,每周定时测试两次,合计测试十次,对9:35这个时间点的被试的译码成绩用Excel2016录入和处理,利用公式求出平均值,并绘制3月20日到4月19日被试的认知疲劳变化状况的曲线。通过对被试的十个点的成绩分析,结果发现,在这段时间中被试的译码成绩总体趋于平稳,短期内有一定波动,如果把时间轴拉长的话,可以预见其测试结果一定趋于平稳。在3月20日到3月29日,被试的译码成绩有所上升;3月29日到4月5日、4月9日到4月11日、4月17日到4月19日被试的译码成绩有所下降;4月5日到4月11日、4月13日到4月17日被试的认知成绩有所上升。在这段时间当中,被试的认知疲劳变化起伏较不大,大部分时间当中,被试的译码成绩相差不大,总体较稳定。3月20日至3月29日期间成绩有一个不断增长的过程,是否因为练习效应引发,不得而知,后继相关试验时进一步研究。3月20日到4月19日初中生的认知疲劳变化曲线见图2。(三)初中生认知疲劳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黄帝内经》看精神疾病的好发季节[J]. 叶磊,高宇琪,李炜东. 中医学报. 2019(08)
[2]某高校大学生认知疲劳日变化趋势研究[J]. 李艳玲,吴小玲. 中国学校卫生. 2017(04)
[3]学习材料的背景颜色对认知负荷及学习的影响[J]. 孙崇勇,刘电芝. 心理科学. 2016(04)
[4]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J]. 宋艳玲,孟昭鹏,闫雅娟. 远程教育杂志. 2014(01)
[5]认知负荷主观评价量表比较[J]. 孙崇勇,刘电芝. 心理科学. 2013(01)
[6]心理疲劳与任务框架对风险决策的影响[J]. 王璐璐,李永娟. 心理科学进展. 2012(10)
[7]大学生疲劳与生活方式和情绪管理的关系[J]. 罗春花,范存欣,田唤,马绍斌. 中国学校卫生. 2012(09)
[8]中学生慢性疲劳综合征自主神经功能分析[J]. 孙彩虹,王雪莱,夏薇,高鹏,李静一,武丽杰. 中国学校卫生. 2012(05)
[9]认知负荷的理论及主要模型[J]. 孙天义,许远理. 心理研究. 2012(02)
[10]心理保健操对中小学生学习疲劳的缓解作用[J]. 刘鹃,徐嘉骏,崔立中. 中国校医. 2008(04)
博士论文
[1]认知负荷的测量及其在多媒体学习中的应用[D]. 孙崇勇.苏州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抛离行为对认知疲劳恢复的具身研究[D]. 董薇.陕西师范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338785
【文章来源】:滁州学院学报. 2019,21(06)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初中生认知疲劳日变化曲线
由3月20日至4月19日时间跨度为一个月,每周定时测试两次,合计测试十次,对9:35这个时间点的被试的译码成绩用Excel2016录入和处理,利用公式求出平均值,并绘制3月20日到4月19日被试的认知疲劳变化状况的曲线。通过对被试的十个点的成绩分析,结果发现,在这段时间中被试的译码成绩总体趋于平稳,短期内有一定波动,如果把时间轴拉长的话,可以预见其测试结果一定趋于平稳。在3月20日到3月29日,被试的译码成绩有所上升;3月29日到4月5日、4月9日到4月11日、4月17日到4月19日被试的译码成绩有所下降;4月5日到4月11日、4月13日到4月17日被试的认知成绩有所上升。在这段时间当中,被试的认知疲劳变化起伏较不大,大部分时间当中,被试的译码成绩相差不大,总体较稳定。3月20日至3月29日期间成绩有一个不断增长的过程,是否因为练习效应引发,不得而知,后继相关试验时进一步研究。3月20日到4月19日初中生的认知疲劳变化曲线见图2。(三)初中生认知疲劳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黄帝内经》看精神疾病的好发季节[J]. 叶磊,高宇琪,李炜东. 中医学报. 2019(08)
[2]某高校大学生认知疲劳日变化趋势研究[J]. 李艳玲,吴小玲. 中国学校卫生. 2017(04)
[3]学习材料的背景颜色对认知负荷及学习的影响[J]. 孙崇勇,刘电芝. 心理科学. 2016(04)
[4]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J]. 宋艳玲,孟昭鹏,闫雅娟. 远程教育杂志. 2014(01)
[5]认知负荷主观评价量表比较[J]. 孙崇勇,刘电芝. 心理科学. 2013(01)
[6]心理疲劳与任务框架对风险决策的影响[J]. 王璐璐,李永娟. 心理科学进展. 2012(10)
[7]大学生疲劳与生活方式和情绪管理的关系[J]. 罗春花,范存欣,田唤,马绍斌. 中国学校卫生. 2012(09)
[8]中学生慢性疲劳综合征自主神经功能分析[J]. 孙彩虹,王雪莱,夏薇,高鹏,李静一,武丽杰. 中国学校卫生. 2012(05)
[9]认知负荷的理论及主要模型[J]. 孙天义,许远理. 心理研究. 2012(02)
[10]心理保健操对中小学生学习疲劳的缓解作用[J]. 刘鹃,徐嘉骏,崔立中. 中国校医. 2008(04)
博士论文
[1]认知负荷的测量及其在多媒体学习中的应用[D]. 孙崇勇.苏州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抛离行为对认知疲劳恢复的具身研究[D]. 董薇.陕西师范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3387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338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