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水平对儿童执行功能影响的行为及静息态核磁共振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22 21:53
执行功能是一种需要集中注意力,无法通过自动加工或依赖本能知觉完成的自上而下的认知过程,其核心包括抑制控制、工作记忆和认知灵活性三个成分(Diamond,2013)。执行功能的发展从幼儿期开始,贯穿了整个青春期直到成年期才完全成熟。而对于青春前期(6-12岁)的儿童来说,这一年龄阶段不仅是执行功能变化最大的阶段,他们的认知发展和学业成就与执行功能也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青春前期儿童的执行功能的影响因素是研究者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运动对人们的生理、心理都有积极影响,因此常被用作改善各种认知功能的干预手段。有研究者提出执行功能是对运动最敏感的认知成分。为了探索运动与儿童执行功能的关系,早期的研究者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来考察运动干预对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大部分研究发现,无论研究者采用的是短期运动还是长期运动的干预方式,儿童的执行功能在干预后均有显著提升(例如,短期运动:Chen,Yan,Yin,Pan&Chang,2014;长期运动:Alesi,Bianco,Luppina,Palma&Pepi,2016)。但这类干预研究存在两个普遍的问题:第一,运动干预对儿童的执行功...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威斯康辛卡片分类任务流程图
4研究3:运动水平对儿童静息态大脑功能连接的影响21图5IPAQ与全脑fALFF信号相关分析结果图3.5讨论研究2探索了儿童的运动水平和静息状态下大脑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中选用了ReHo、ALFF、fALFF以及功能连接作为衡量静息态大脑活动的指标。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儿童的运动水平与双侧的后扣带回和楔前叶部分的fALFF信号有显著的正相关。在近年来针对静息态脑网络的研究中,一个以楔前叶为核心的楔前叶网络(PrecuneusNetwork)被研究者们从原来的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ModeNetwork,以下简称为DMN)中分离出来,这个网络又被研究者们称为“顶叶记忆网络”(ParietalMemoryNetwork,以下简称为PMN;Gilmore,Nelson,&Mcdermott,2015)。在近期的一些研究中,研究者们已通过多种方法证实,该网络可以独立的从DMN中分离出来(Yangetal.,2014;Dengetal.,2019)。这个网络主要包含的三部分:楔前叶、中扣带皮层(结构上其实是常说的后扣带回的前端,但原作者为了在功能上与以往研究中提到的后扣带回区分开,于是采用了中扣带皮层这种说法)以及后顶下小叶(Posteriorinferiorparietallobule,简称为pIPL)。已有元分析发现这三个脑区均与记忆的编码和回溯(retrieval)有关,在静息态的功能连接分析中这些区域也形成了一个网X=3Y=-60Z=24R值PrecuneusX=-3Y=-33Z=33MCC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44.4结果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以Stanford提供的左侧pIPL为ROI时,运动水平与颞下回(InferiorTemporalGyrus,简称为ITG)、内侧前额叶(MedialPrefrontalGyrus,简称为MPFC)、后扣带回(Posteriorcingulatecortex,简称为PCC)、角回(Angular)、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prefrontalcortex,简称为DLPFC)和额上回(SuperiorFrontalGyrus,简称为SFG)的功能连接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见表7,图6)。其他3个ROI与全脑的功能连接和运动水平之间的相关均没有通过校正。表7IPAQ-C得分与大脑全脑rsFC信号的相关分析结果表脑区大脑半球布罗德曼区MNI坐标体素大小(voxels)R值xyZpIPL(ROI)左侧ITG右侧2054-9-36860.435MPFC双侧9/10/11-1539365010.446PCC双侧23/31-6-36453160.442Angular右侧3951-66241760.476DLPFC右侧93924421110.424SFG右侧91845331120.495注:rsFC:resting-statefunctionalconnectivity,静息态功能连接;ROI:regionofinterest,感兴趣区;pIPL:Posteriorinferiorparietallobule,后顶下小叶;ITG,InferiorTemporalGyrus,颞下回;MPFC,MedialPrefrontalGyrus,内侧前额叶;PCC,Posteriorcingulatecortex,后扣带回;Angular,角回;DLPFC,Dorsolateralprefrontalcortex,背外侧前额叶;SFG,SuperiorFrontalGyrus,额上回;体素水平p<0.005,团簇水平p<0.05,GRF校正图6以左侧pIPL为感兴趣区的功能连接与IPAQ-C得分相关分析结果图4.5讨论为了进一步探讨儿童的运动水平与静息状态下顶叶记忆网络的活动有怎样的关系,研究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右侧背外侧前额叶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因果性作用[J]. 王思思,库逸轩. 心理学报. 2018(07)
[2]6~11岁儿童执行功能发展研究[J]. 文萍,李红. 心理学探新. 2007(03)
本文编号:3404438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威斯康辛卡片分类任务流程图
4研究3:运动水平对儿童静息态大脑功能连接的影响21图5IPAQ与全脑fALFF信号相关分析结果图3.5讨论研究2探索了儿童的运动水平和静息状态下大脑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中选用了ReHo、ALFF、fALFF以及功能连接作为衡量静息态大脑活动的指标。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儿童的运动水平与双侧的后扣带回和楔前叶部分的fALFF信号有显著的正相关。在近年来针对静息态脑网络的研究中,一个以楔前叶为核心的楔前叶网络(PrecuneusNetwork)被研究者们从原来的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ModeNetwork,以下简称为DMN)中分离出来,这个网络又被研究者们称为“顶叶记忆网络”(ParietalMemoryNetwork,以下简称为PMN;Gilmore,Nelson,&Mcdermott,2015)。在近期的一些研究中,研究者们已通过多种方法证实,该网络可以独立的从DMN中分离出来(Yangetal.,2014;Dengetal.,2019)。这个网络主要包含的三部分:楔前叶、中扣带皮层(结构上其实是常说的后扣带回的前端,但原作者为了在功能上与以往研究中提到的后扣带回区分开,于是采用了中扣带皮层这种说法)以及后顶下小叶(Posteriorinferiorparietallobule,简称为pIPL)。已有元分析发现这三个脑区均与记忆的编码和回溯(retrieval)有关,在静息态的功能连接分析中这些区域也形成了一个网X=3Y=-60Z=24R值PrecuneusX=-3Y=-33Z=33MCC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44.4结果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以Stanford提供的左侧pIPL为ROI时,运动水平与颞下回(InferiorTemporalGyrus,简称为ITG)、内侧前额叶(MedialPrefrontalGyrus,简称为MPFC)、后扣带回(Posteriorcingulatecortex,简称为PCC)、角回(Angular)、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prefrontalcortex,简称为DLPFC)和额上回(SuperiorFrontalGyrus,简称为SFG)的功能连接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见表7,图6)。其他3个ROI与全脑的功能连接和运动水平之间的相关均没有通过校正。表7IPAQ-C得分与大脑全脑rsFC信号的相关分析结果表脑区大脑半球布罗德曼区MNI坐标体素大小(voxels)R值xyZpIPL(ROI)左侧ITG右侧2054-9-36860.435MPFC双侧9/10/11-1539365010.446PCC双侧23/31-6-36453160.442Angular右侧3951-66241760.476DLPFC右侧93924421110.424SFG右侧91845331120.495注:rsFC:resting-statefunctionalconnectivity,静息态功能连接;ROI:regionofinterest,感兴趣区;pIPL:Posteriorinferiorparietallobule,后顶下小叶;ITG,InferiorTemporalGyrus,颞下回;MPFC,MedialPrefrontalGyrus,内侧前额叶;PCC,Posteriorcingulatecortex,后扣带回;Angular,角回;DLPFC,Dorsolateralprefrontalcortex,背外侧前额叶;SFG,SuperiorFrontalGyrus,额上回;体素水平p<0.005,团簇水平p<0.05,GRF校正图6以左侧pIPL为感兴趣区的功能连接与IPAQ-C得分相关分析结果图4.5讨论为了进一步探讨儿童的运动水平与静息状态下顶叶记忆网络的活动有怎样的关系,研究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右侧背外侧前额叶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因果性作用[J]. 王思思,库逸轩. 心理学报. 2018(07)
[2]6~11岁儿童执行功能发展研究[J]. 文萍,李红. 心理学探新. 2007(03)
本文编号:34044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404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