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手错觉:拥有感研究的实验范式及其应用
发布时间:2021-10-06 18:58
橡胶手错觉是一种健康个体将非肉体的假手视为自己真实身体的一部分的体验,这种错觉可以通过同时轻刷被试面前可见的橡胶手及其不可见的真手而产生。橡胶手错觉已成为一种研究身体拥有感的重要范式,其产生机制可以分为"自下而上的认知匹配"与"自上而下的认知匹配"两种加工方式。前者涉及视觉与触觉刺激的同步性;而后者涉及被试心中预存的身体意象与身体图式(包括真假手之间模态特征、位置空间的相似性)。综合上述证据,身体模型假说与个人边缘空间理论进一步为拥有感产生的复杂机制提供了整合两种加工方式的解释。橡胶手错觉范式已经被用于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等特殊被试病理分析、错觉产生和心理特质之间的关系,以及神经外科和术后恢复上。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重视范式本身的拓展,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来提高身体模态的仿真效果,利用橡胶手拥有感的易感性作为筛选与预测身体意象障碍疾病的指标。
【文章来源】:心理科学进展. 2019,27(01)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拥有感的研究现状
家面前(Botvinick&Cohen,1998),从此也为身体拥有感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范式。橡胶手错觉是一种将人造的身体部分感受为自己真实身体的一部分的体验,实验中通常采用的是人造手。最初的橡胶手错觉包括两个实验。在第一个实验中,被试坐在一张桌子前,左胳膊置于桌面上。将一块竖立的挡板置于被试的视线和左胳膊之间,使得被试无法直接看到自己的左手。将一只人造的与橡皮仿真手置于被试面前的桌面上,用一块布将被试的左侧肩膀至橡胶手腕部分遮挡起来,以便让被试能够直视面前的橡胶手而无法看到自己置于挡板左侧的真实手(如图2所示)。用两把刷子尽可能同时地轻刷被试被隐藏的左手和他视线内的橡胶手。10分钟之后结束实验,要求被试完成一份包含9个问题的问卷。结果显示他们感受到的触感不是来自视线外的真正施加在自己真实手上的刷子,而是源自眼前所能看到的与橡胶手接触的刷子。即,第一个实验说明了被试通过这种方式产生了一种拥有感的错觉。在第二个实验中,Botvinick和Cohen把被试的眼睛蒙上,并要求被试将他们的右手食指放到与看不见的左手食指对齐的位置(左手仍置于与第一个实验中相同的位置)。结果显示被试右手食指所放置的位置会趋于橡胶手对应的位置,第一个实验持续的时间越久这种偏移就越明显。这一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与结果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重复与证实,并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下得到了验证。Armel和Ramachandran采用皮肤电传导技术(skinconductanceresponses,SCR)发现当有威胁直接作用于橡胶手上时会有人体内的电流会升高,说明在人造手上产生了一种“情感反应”(affectiveresonance)与“情绪卷入”(emotionalinvolvement)(Armel&Ramachandran,2003)。尽管对于橡胶手错觉现象产生的原因,至今仍未有权威的共识,但很多研究者?
?范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实验范式悄然兴起。大量的研究证实通过虚拟现实,即用电脑中的虚拟手代替橡胶手,同样能够实现橡胶手错觉。虚拟手错觉(virtualhandillusion,VHI)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将一只虚拟的三维手的图像呈现在被试面前的电脑屏幕上,同时要求被试边移动自己被隐藏的手边观察屏幕上虚拟手的运动。研究表明,VHI范式能够很好地实现传统RHI范式下的效果,即对被试真实的、被隐藏的手施加触觉刺激,同时对屏幕中的虚拟手也施加同步的相同刺激,被试会在实验结束后报告与RHI实验中相似的体验(Ma&Hommel,2013)。如图3所示。甚至有研究表明,即便没有真实的刺激,仅仅通过操纵被试真实手的运动与屏幕中虚拟手的运动之间的时间差同样能产生相同的错觉效果(Sanchez-Vives,Spanlang,Frisoli,Bergamasco,&Slater,2010)。此外,较之橡胶手错觉范式,无论是从实验设计的严谨性还是从操作过程的便捷性亦或是从刺激材料的广泛性方面,虚拟手错觉范式都具有前者无可比拟的优势。首先,从实验设计来讲,RHI实验过程中所选用的道具可变性不如VHI实验中的大。即VHI实验中,可以根据被试的实际情况选取与被试的真实手尽可能接近的虚拟手的图案,而RHI实验无法提供如此多样的仿真手。因此,VHI所能提供的更好的仿真效果将能够更加有利于实验的开展。其次,从操作过程而言,RHI实验过程所要求的同步刺激只能通过人为的方式实现,且每次实验过程中同步性的程度难免不一,但VHI通过电脑控制作用于真实手和虚拟手的刺激不仅可以保证不同被试在各自实验过程中刺激的同步性,而且还能对刺激是否同步对错觉产生效果的影响进行更精确的深入研究。第三,从刺激材料来讲,VHI中所能选用的刺激材料也较之RHI更为丰富,它使得探索新奇的刺激成为可能。VHI在刺激材料?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身体意象可塑吗?——同步性和距离参照系对身体拥有感的影响[J]. 张静,陈巍. 心理学报. 2016(08)
[2]我观故我在?——从橡胶手错觉对自我身体所有权的探讨[J]. 周爱保,朱婧,夏瑞雪,李世峰,徐科朋,张荣华,蔡美君. 心理科学. 2013(06)
[3]具身-生成的意识经验:神经现象学的透视[J]. 陈巍,郭本禹.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03)
本文编号:3420571
【文章来源】:心理科学进展. 2019,27(01)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拥有感的研究现状
家面前(Botvinick&Cohen,1998),从此也为身体拥有感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范式。橡胶手错觉是一种将人造的身体部分感受为自己真实身体的一部分的体验,实验中通常采用的是人造手。最初的橡胶手错觉包括两个实验。在第一个实验中,被试坐在一张桌子前,左胳膊置于桌面上。将一块竖立的挡板置于被试的视线和左胳膊之间,使得被试无法直接看到自己的左手。将一只人造的与橡皮仿真手置于被试面前的桌面上,用一块布将被试的左侧肩膀至橡胶手腕部分遮挡起来,以便让被试能够直视面前的橡胶手而无法看到自己置于挡板左侧的真实手(如图2所示)。用两把刷子尽可能同时地轻刷被试被隐藏的左手和他视线内的橡胶手。10分钟之后结束实验,要求被试完成一份包含9个问题的问卷。结果显示他们感受到的触感不是来自视线外的真正施加在自己真实手上的刷子,而是源自眼前所能看到的与橡胶手接触的刷子。即,第一个实验说明了被试通过这种方式产生了一种拥有感的错觉。在第二个实验中,Botvinick和Cohen把被试的眼睛蒙上,并要求被试将他们的右手食指放到与看不见的左手食指对齐的位置(左手仍置于与第一个实验中相同的位置)。结果显示被试右手食指所放置的位置会趋于橡胶手对应的位置,第一个实验持续的时间越久这种偏移就越明显。这一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与结果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重复与证实,并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下得到了验证。Armel和Ramachandran采用皮肤电传导技术(skinconductanceresponses,SCR)发现当有威胁直接作用于橡胶手上时会有人体内的电流会升高,说明在人造手上产生了一种“情感反应”(affectiveresonance)与“情绪卷入”(emotionalinvolvement)(Armel&Ramachandran,2003)。尽管对于橡胶手错觉现象产生的原因,至今仍未有权威的共识,但很多研究者?
?范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实验范式悄然兴起。大量的研究证实通过虚拟现实,即用电脑中的虚拟手代替橡胶手,同样能够实现橡胶手错觉。虚拟手错觉(virtualhandillusion,VHI)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将一只虚拟的三维手的图像呈现在被试面前的电脑屏幕上,同时要求被试边移动自己被隐藏的手边观察屏幕上虚拟手的运动。研究表明,VHI范式能够很好地实现传统RHI范式下的效果,即对被试真实的、被隐藏的手施加触觉刺激,同时对屏幕中的虚拟手也施加同步的相同刺激,被试会在实验结束后报告与RHI实验中相似的体验(Ma&Hommel,2013)。如图3所示。甚至有研究表明,即便没有真实的刺激,仅仅通过操纵被试真实手的运动与屏幕中虚拟手的运动之间的时间差同样能产生相同的错觉效果(Sanchez-Vives,Spanlang,Frisoli,Bergamasco,&Slater,2010)。此外,较之橡胶手错觉范式,无论是从实验设计的严谨性还是从操作过程的便捷性亦或是从刺激材料的广泛性方面,虚拟手错觉范式都具有前者无可比拟的优势。首先,从实验设计来讲,RHI实验过程中所选用的道具可变性不如VHI实验中的大。即VHI实验中,可以根据被试的实际情况选取与被试的真实手尽可能接近的虚拟手的图案,而RHI实验无法提供如此多样的仿真手。因此,VHI所能提供的更好的仿真效果将能够更加有利于实验的开展。其次,从操作过程而言,RHI实验过程所要求的同步刺激只能通过人为的方式实现,且每次实验过程中同步性的程度难免不一,但VHI通过电脑控制作用于真实手和虚拟手的刺激不仅可以保证不同被试在各自实验过程中刺激的同步性,而且还能对刺激是否同步对错觉产生效果的影响进行更精确的深入研究。第三,从刺激材料来讲,VHI中所能选用的刺激材料也较之RHI更为丰富,它使得探索新奇的刺激成为可能。VHI在刺激材料?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身体意象可塑吗?——同步性和距离参照系对身体拥有感的影响[J]. 张静,陈巍. 心理学报. 2016(08)
[2]我观故我在?——从橡胶手错觉对自我身体所有权的探讨[J]. 周爱保,朱婧,夏瑞雪,李世峰,徐科朋,张荣华,蔡美君. 心理科学. 2013(06)
[3]具身-生成的意识经验:神经现象学的透视[J]. 陈巍,郭本禹.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03)
本文编号:34205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420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