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性压抑的内隐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07 11:17
压抑理论是整个精神动力学说的基石,由于研究方法各异,压抑的概念、理论体系和评估存在几个主要争议:如何验证压抑的动机性无意识理论假设?如何评估压抑的存在?压抑有何适应性与非适应特征?带着这些问题意识,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厘清了精神动力学说中的“压抑”、“压制”、“防御机制”与现代认知理论中的“抑制”等概念的关系,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视角提出内隐压抑和外显压抑的概念,并将它们归类为“动机性抑制”,由于以往压抑的实证研究主要采用自陈测量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首先以正常人群为对象,采用阈下启动、信号检测论技术、命中联系作业、加工分离程序、句子整理任务等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范式进行实验,实验1和实验2验证了动机性压抑的内隐性和记忆效应;实验3和实验4分别采用任务分离和加工分离程序探究内隐压抑与外显压抑的关系;实验5和实验6均操纵了内隐压抑与外显压抑变量,分别考察它们对情绪反应和人际适应等心理适应性的影响。实验得出如下结论:(1)压抑具有内隐性,存在压抑的阈下启动效应;压抑的内隐反应偏向与外显记忆效应之间不一致,阈下启动导致了回避情绪刺激,尤其是消极情绪刺激的自动化反应偏向。(2)在“工作”和“...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压抑及心理防御机制概述
2 压抑的理论探讨
3 压抑的研究方法
4 压抑与适应性
第二章 研究的构思与意义
1 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 本研究的构思
3 本研究的意义
第三章 压抑的内隐性验证
1 引言
2 实验1:阈下启动验证压抑的内隐性Ⅰ
2.1 方法
2.2 结果
3 实验2:阈下启动验证压抑的内隐性Ⅱ
3.1 方法
3.2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章 内隐压抑与外显压抑的关系
1 实验3:内隐压抑与外显压抑的任务分离
1.1 引言
1.2 预实验
1.3 方法
1.4 结果
1.5 讨论
1.6 结论
2 实验4:压抑的自动化提取与意识性提取
2.1 引言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五章 内隐压抑与外显压抑对心理适应的影响
1 实验5:内隐压抑与外显压抑对情绪反应的影响
1.1 引言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2 实验6:内隐压抑与外显压抑对人际适应的影响
2.1 引言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六章 压抑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1 引言
2 一例强迫症的心理咨询个案分析
3 一例社交回避的心理咨询个案分析
4 讨论
第七章 总讨论
1 研究结果的总讨论
2 研究的主要结论
3 研究的创新之处
4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阈下知觉的加工水平及其发生条件——基于视觉掩蔽启动范式的视角[J]. 王沛,霍鹏飞,王灵慧. 心理学报. 2012(09)
[2]国内近十年来意识和无意识关系研究的新成就[J]. 段海军,连灵. 心理科学. 2012(03)
[3]积极想象的理解与应用[J]. 李北容,宋斌,申荷永. 心理科学进展. 2012(04)
[4]中国8市青少年消极应对方式与亚健康关系[J]. 王红,郝加虎,陶芳标,江浩,章景丽. 中国公共卫生. 2012(02)
[5]负性情绪对压抑遗忘记忆的影响[J]. 曾灿,雷鸣,杨文静,张庆林. 心理学探新. 2012(01)
[6]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的效果[J]. 冯强,赵旭东. 上海精神医学. 2011(05)
[7]阈下启动信息加工的心理机制[J]. 马利军,张积家. 心理科学. 2011(05)
[8]超越效价和唤醒——情绪的动机维度模型述评[J]. 邹吉林,张小聪,张环,于靓,周仁来. 心理科学进展. 2011(09)
[9]群体参照效应:一种多元文化的视角[J]. 周爱保,夏瑞雪.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7)
[10]两种范式下有意遗忘的实验研究[J]. 白学军,张丽华,李红霞. 心理科学. 2011(01)
博士论文
[1]青少年情绪调节的ERP和fMRI研究[D]. 张文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1
[2]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对情绪反应的调整机制及其应用[D]. 马伟娜.华东师范大学 2010
[3]内隐自尊的作用机制及特性研究[D]. 蔡华俭.华东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421939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压抑及心理防御机制概述
2 压抑的理论探讨
3 压抑的研究方法
4 压抑与适应性
第二章 研究的构思与意义
1 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 本研究的构思
3 本研究的意义
第三章 压抑的内隐性验证
1 引言
2 实验1:阈下启动验证压抑的内隐性Ⅰ
2.1 方法
2.2 结果
3 实验2:阈下启动验证压抑的内隐性Ⅱ
3.1 方法
3.2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章 内隐压抑与外显压抑的关系
1 实验3:内隐压抑与外显压抑的任务分离
1.1 引言
1.2 预实验
1.3 方法
1.4 结果
1.5 讨论
1.6 结论
2 实验4:压抑的自动化提取与意识性提取
2.1 引言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五章 内隐压抑与外显压抑对心理适应的影响
1 实验5:内隐压抑与外显压抑对情绪反应的影响
1.1 引言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2 实验6:内隐压抑与外显压抑对人际适应的影响
2.1 引言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六章 压抑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1 引言
2 一例强迫症的心理咨询个案分析
3 一例社交回避的心理咨询个案分析
4 讨论
第七章 总讨论
1 研究结果的总讨论
2 研究的主要结论
3 研究的创新之处
4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阈下知觉的加工水平及其发生条件——基于视觉掩蔽启动范式的视角[J]. 王沛,霍鹏飞,王灵慧. 心理学报. 2012(09)
[2]国内近十年来意识和无意识关系研究的新成就[J]. 段海军,连灵. 心理科学. 2012(03)
[3]积极想象的理解与应用[J]. 李北容,宋斌,申荷永. 心理科学进展. 2012(04)
[4]中国8市青少年消极应对方式与亚健康关系[J]. 王红,郝加虎,陶芳标,江浩,章景丽. 中国公共卫生. 2012(02)
[5]负性情绪对压抑遗忘记忆的影响[J]. 曾灿,雷鸣,杨文静,张庆林. 心理学探新. 2012(01)
[6]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的效果[J]. 冯强,赵旭东. 上海精神医学. 2011(05)
[7]阈下启动信息加工的心理机制[J]. 马利军,张积家. 心理科学. 2011(05)
[8]超越效价和唤醒——情绪的动机维度模型述评[J]. 邹吉林,张小聪,张环,于靓,周仁来. 心理科学进展. 2011(09)
[9]群体参照效应:一种多元文化的视角[J]. 周爱保,夏瑞雪.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7)
[10]两种范式下有意遗忘的实验研究[J]. 白学军,张丽华,李红霞. 心理科学. 2011(01)
博士论文
[1]青少年情绪调节的ERP和fMRI研究[D]. 张文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1
[2]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对情绪反应的调整机制及其应用[D]. 马伟娜.华东师范大学 2010
[3]内隐自尊的作用机制及特性研究[D]. 蔡华俭.华东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4219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421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