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变信息中双文化认同群体捐助行为群际归因的认知加工偏好
发布时间:2021-11-03 17:40
归因(attribution)是指个体通过分析他人或自己的外在行为表现以推论和解释其原因的心理过程。归因是个体外部世界和内在心理表征的中介和桥梁,也是行为预测和干预的前提与基础。近年来,慈善捐助行为(donor behavior)作为一种积极的无偿赠予他人财物和帮助的利他性道德行为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而慈善捐助行为背后的归因机制值得我们关注。关于人类行为归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偏逻辑信息的理性归因和偏主观信念的归因偏好方面。理性归因强调行为信息的一致性、一贯性和区别性等共变信息对归因的影响,归因偏好(attribution bias)则强调个体主观信念的影响。而东西方文化的对立差异是影响行为归因偏好的重要佐证。近年来,研究者提出了文化框架转换模型(CFS),从文化的动态通达性和多元文化的适应性视角对双文化认同群体(BII)的行为归因偏好进行了研究。已有研究尽管提出了理性归因与利己归因偏好是并存的,然而缺乏中国文化背景下群体视角的实证研究,更缺乏行为归因文化框架转换在双文化认同群体中的本土化验证。本研究基于文化框架动态转换视角,以共变信息与双文化认同对捐助行为归因的交互影响为出发点,以受伊...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归因的概念及其作用
1.1.1 归因的概念
1.1.2 归因对行为的作用
1.2 偏逻辑信息的归因理论
1.2.1 Heider的归因倾向理论
1.2.2 Jones和Davis的对应推断理论
1.2.3 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
1.2.4 Van Overwalle的归因联合模型
1.3 偏主观信念的归因偏差
1.3.1 对应偏差(correspondence bias)
1.3.2 自我服务偏差(self-serving bias)
1.3.3 活动者和观察者归因偏差(the actor-observer bias)
1.3.4 虚假一致性归因偏差(false consensus attribution bias)
1.4 归因的认知加工
1.4.1 归因的认知加工过程
1.4.2 自发归因研究的兴起
1.4.3 归因的认知加工偏好
1.5 归因的跨文化研究
1.5.1 归因的跨文化研究
1.5.2 归因的文化框架转换模型
1.5.3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文化框架转换
1.6 小结
第2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构想
2.1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案
2.5 研究理论与实践价值
第3章 双文化认同群体捐助行为群际归因偏好
3.1 引言
3.2 预实验:捐助行为情境故事搜集
3.2.1 实验目的
3.2.2 研究方法
3.2.3 研究结果
3.2.4 讨论
3.3 实验1:双文化认同群体捐助行为归因的差异比较
3.3.1 实验目的
3.3.2 研究方法
3.3.3 研究结果
3.3.4 讨论
3.4 实验2:双文化认同群体捐助行为的群际归因偏好
3.4.1 实验目的
3.4.2 研究方法
3.4.3 研究结果
3.4.4 讨论
3.5 总讨论
3.6 结论
第4章 双文化认同群体捐助行为群际归因的启动效应
4.1 引言
4.2 预实验:捐助行为特质词与文化词的收集
4.2.1 理论基础
4.2.2 捐助行为特质词与文化词的收集方法
4.2.3 研究方法
4.2.4 研究结果
4.2.5 讨论
4.3 实验3:单一启动条件下双文化认同群体捐助行为群际归因偏好
4.3.1 实验目的
4.3.2 研究方法
4.3.3 研究结果
4.3.4 讨论
4.4 实验4:混合启动条件下双文化认同群体捐助行为群际归因偏好
4.4.1 实验目的
4.4.2 研究方法
4.4.3 研究结果
4.4.4 讨论
4.5 实验5:高双文化认同群体捐助行为群际归因的情感启动效应
4.5.1 实验目的
4.5.2 研究方法
4.5.3 研究结果
4.5.4 讨论
4.6 总讨论
4.7 结论
第5章 双文化认同群体捐助行为自发群际归因偏好
5.1 引言
5.2 实验6:双文化认同群体捐助行为群际归因的语义加工偏好
5.2.1 实验目的
5.2.2 研究方法
5.2.3 研究结果
5.2.4 讨论
5.3 实验7:双文化认同群体捐助行为群际归因的解释偏好
5.3.1 实验目的
5.3.2 研究方法
5.3.3 研究结果
5.3.4 讨论
5.4 总讨论
5.5 结论
第6章 双文化认同群体捐助行为归因影响捐助行为的机制
6.1 引言
6.2 研究方法
6.3 研究结果
6.4 讨论
6.5 结论
第7章 综合讨论与研究结论
7.1 综合讨论
7.1.1 双文化认同群体捐助行为归因的文化内部一致性与差异性
7.1.2 高双文化认同群体捐助行为群际归因的文化动态转换特点
7.1.3 双文化认同群体捐助行为理性归因与群际归因偏好的并存
7.1.4 双文化认同群体捐助行为的外显与内隐群际归因偏好
7.1.5 双文化认同群体捐助行为群际归因对捐助行为的影响机制
7.2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7.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7.4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实验材料节选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情境效应或自动化加工:大学生对老年人的内隐态度[J]. 任娜,佐斌,侯飞翔,汪国驹. 心理学报. 2012(06)
[2]责任归因对“做效应”的调控及其ERP证据[J]. 索涛,冯廷勇,顾本柏,王会丽,李红. 心理学报. 2011(12)
[3]共变信息的程度差异对归因的影响[J]. 马伟军. 心理科学. 2011(06)
[4]人际/非人际情境下青少年外显与内隐的自我提升[J]. 刘肖岑,桑标,窦东徽. 心理学报. 2011(11)
[5]对一种共变信息的理性与利己的归因[J]. 马伟军,冯睿.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03)
[6]认同整合——自我和谐之路[J]. 曹慧,张妙清. 心理科学进展. 2010(12)
[7]儒家文化对当前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实践的影响[J]. 罗鸣春,黄希庭,苏丹. 心理科学进展. 2010(09)
[8]一种共变信息在原因维度中的归因[J]. 马伟军. 心理科学. 2010(04)
[9]负性情绪干扰行为抑制控制:一项事件相关电位研究[J]. 辛勇,李红,袁加锦. 心理学报. 2010(03)
[10]伊斯兰报应理论与中国文化的相通性[J]. 刘月琴. 西亚非洲. 2009(08)
硕士论文
[1]儿童青少年行为归因与自发特质推理的发展及两者之间的关系[D]. 董振华.山东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74084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归因的概念及其作用
1.1.1 归因的概念
1.1.2 归因对行为的作用
1.2 偏逻辑信息的归因理论
1.2.1 Heider的归因倾向理论
1.2.2 Jones和Davis的对应推断理论
1.2.3 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
1.2.4 Van Overwalle的归因联合模型
1.3 偏主观信念的归因偏差
1.3.1 对应偏差(correspondence bias)
1.3.2 自我服务偏差(self-serving bias)
1.3.3 活动者和观察者归因偏差(the actor-observer bias)
1.3.4 虚假一致性归因偏差(false consensus attribution bias)
1.4 归因的认知加工
1.4.1 归因的认知加工过程
1.4.2 自发归因研究的兴起
1.4.3 归因的认知加工偏好
1.5 归因的跨文化研究
1.5.1 归因的跨文化研究
1.5.2 归因的文化框架转换模型
1.5.3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文化框架转换
1.6 小结
第2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构想
2.1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案
2.5 研究理论与实践价值
第3章 双文化认同群体捐助行为群际归因偏好
3.1 引言
3.2 预实验:捐助行为情境故事搜集
3.2.1 实验目的
3.2.2 研究方法
3.2.3 研究结果
3.2.4 讨论
3.3 实验1:双文化认同群体捐助行为归因的差异比较
3.3.1 实验目的
3.3.2 研究方法
3.3.3 研究结果
3.3.4 讨论
3.4 实验2:双文化认同群体捐助行为的群际归因偏好
3.4.1 实验目的
3.4.2 研究方法
3.4.3 研究结果
3.4.4 讨论
3.5 总讨论
3.6 结论
第4章 双文化认同群体捐助行为群际归因的启动效应
4.1 引言
4.2 预实验:捐助行为特质词与文化词的收集
4.2.1 理论基础
4.2.2 捐助行为特质词与文化词的收集方法
4.2.3 研究方法
4.2.4 研究结果
4.2.5 讨论
4.3 实验3:单一启动条件下双文化认同群体捐助行为群际归因偏好
4.3.1 实验目的
4.3.2 研究方法
4.3.3 研究结果
4.3.4 讨论
4.4 实验4:混合启动条件下双文化认同群体捐助行为群际归因偏好
4.4.1 实验目的
4.4.2 研究方法
4.4.3 研究结果
4.4.4 讨论
4.5 实验5:高双文化认同群体捐助行为群际归因的情感启动效应
4.5.1 实验目的
4.5.2 研究方法
4.5.3 研究结果
4.5.4 讨论
4.6 总讨论
4.7 结论
第5章 双文化认同群体捐助行为自发群际归因偏好
5.1 引言
5.2 实验6:双文化认同群体捐助行为群际归因的语义加工偏好
5.2.1 实验目的
5.2.2 研究方法
5.2.3 研究结果
5.2.4 讨论
5.3 实验7:双文化认同群体捐助行为群际归因的解释偏好
5.3.1 实验目的
5.3.2 研究方法
5.3.3 研究结果
5.3.4 讨论
5.4 总讨论
5.5 结论
第6章 双文化认同群体捐助行为归因影响捐助行为的机制
6.1 引言
6.2 研究方法
6.3 研究结果
6.4 讨论
6.5 结论
第7章 综合讨论与研究结论
7.1 综合讨论
7.1.1 双文化认同群体捐助行为归因的文化内部一致性与差异性
7.1.2 高双文化认同群体捐助行为群际归因的文化动态转换特点
7.1.3 双文化认同群体捐助行为理性归因与群际归因偏好的并存
7.1.4 双文化认同群体捐助行为的外显与内隐群际归因偏好
7.1.5 双文化认同群体捐助行为群际归因对捐助行为的影响机制
7.2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7.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7.4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实验材料节选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情境效应或自动化加工:大学生对老年人的内隐态度[J]. 任娜,佐斌,侯飞翔,汪国驹. 心理学报. 2012(06)
[2]责任归因对“做效应”的调控及其ERP证据[J]. 索涛,冯廷勇,顾本柏,王会丽,李红. 心理学报. 2011(12)
[3]共变信息的程度差异对归因的影响[J]. 马伟军. 心理科学. 2011(06)
[4]人际/非人际情境下青少年外显与内隐的自我提升[J]. 刘肖岑,桑标,窦东徽. 心理学报. 2011(11)
[5]对一种共变信息的理性与利己的归因[J]. 马伟军,冯睿.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03)
[6]认同整合——自我和谐之路[J]. 曹慧,张妙清. 心理科学进展. 2010(12)
[7]儒家文化对当前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实践的影响[J]. 罗鸣春,黄希庭,苏丹. 心理科学进展. 2010(09)
[8]一种共变信息在原因维度中的归因[J]. 马伟军. 心理科学. 2010(04)
[9]负性情绪干扰行为抑制控制:一项事件相关电位研究[J]. 辛勇,李红,袁加锦. 心理学报. 2010(03)
[10]伊斯兰报应理论与中国文化的相通性[J]. 刘月琴. 西亚非洲. 2009(08)
硕士论文
[1]儿童青少年行为归因与自发特质推理的发展及两者之间的关系[D]. 董振华.山东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740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474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