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中心团体心理治疗对晚期癌症患者生命意义感的干预
发布时间:2022-01-21 16:45
生命意义是指当生活被认为具有超越琐碎或短暂的意义、有目的或有超越混乱的连贯性时,生命可能被个体体验为有意义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指出,当人类被推入可能毫无意义的生命境地时,生命意义往往是一个突出的主题。晚期癌症正是将患者带入了这样的境地,心理学家将此称为“唤醒了边缘体验”。研究发现,癌症会导致情绪困扰,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已有研究表明,针对生命意义的团体心理干预能够对抗个体的心理痛苦,同时增加患者的归属感、提供情感宣泄环境、增加患者之间的共鸣,这一点在晚期癌症的治疗中极为关键。但是,目前国内改善晚期癌症生命意义感的团体心理治疗研究还较少。因此,本研究首先调查了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命意义感、生活质量及负性情绪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基于Breitbart的意义中心团体心理治疗(MCGP)干预主题和主要内容,结合中国人注重家庭关系及不愿谈论死亡的文化特色进行详细干预计划的设计,通过对随机分组的患者进行干预,考察MCGP对晚期癌症患者生命意义感的影响。研究1对晚期癌症患者(N=119)一般人口学资料、疾病资料、生命意义感、焦虑、抑郁、生活质量、自杀意念等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生命意义感与生活质量...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流程图
对晚期癌症患者进行意义中心团体心理治疗的干预305.2结果由于干预周期中3名被试(实验组2名,对照组1名)因为病情变化退出研究,最终样本数小于30人,所以在进行数据处理前我们对各组数据进行了S-W正态分布检验,结果显示各组P值都大于0.05,数据符合正态分布。5.2.1干预结束后第一次测量对比为了探究干预对包括生命意义感、自杀意念、焦虑、抑郁和生活质量等各变量的影响效果,我们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的数据进行了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实验组中,干预后个体的生活质量得分(M=49.15,SD=5.08)显著高于干预前(M=46.00,SD=4.813),t(12)=-3.22,p<0.05,d=0.61,CI[-1.020,-5.288];干预后个体生命意义得分(M=52.85,SD=9.923)显著高于干预前(M=43.62,SD=12.08),t(12)=-3.501,p<0.01,d=0.762,CI[-14.875,-3.487](见图5.2)。图5.2实验组干预前后比较在对照组中,第一次测量时个体的生活质量得分(M=57.57,SD=11.447)与第二次测量时个体的生活质量得分(M=59.43,SD=13.090)相比变化并没有显著差异,t(13)=-0.641,p=0.533,d=0.752,CI[-8.116,4.402];第一次测量时个体的生命意义得分(M=42.07,SD=9.39)与第二次测量时个体的生命意义得分(M=39.14,SD=10.08)相比变化并没有显著差异,t(13)=1.117,p=0.260,d=0.149,CI[-2.447,8.304](见图5.3)。个体在自杀意念、焦虑情绪上的得分,实验组与对照组两次测量差异均不显
对照组前后测比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修订版在中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J]. 王鑫强.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05)
本文编号:3600621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流程图
对晚期癌症患者进行意义中心团体心理治疗的干预305.2结果由于干预周期中3名被试(实验组2名,对照组1名)因为病情变化退出研究,最终样本数小于30人,所以在进行数据处理前我们对各组数据进行了S-W正态分布检验,结果显示各组P值都大于0.05,数据符合正态分布。5.2.1干预结束后第一次测量对比为了探究干预对包括生命意义感、自杀意念、焦虑、抑郁和生活质量等各变量的影响效果,我们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的数据进行了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实验组中,干预后个体的生活质量得分(M=49.15,SD=5.08)显著高于干预前(M=46.00,SD=4.813),t(12)=-3.22,p<0.05,d=0.61,CI[-1.020,-5.288];干预后个体生命意义得分(M=52.85,SD=9.923)显著高于干预前(M=43.62,SD=12.08),t(12)=-3.501,p<0.01,d=0.762,CI[-14.875,-3.487](见图5.2)。图5.2实验组干预前后比较在对照组中,第一次测量时个体的生活质量得分(M=57.57,SD=11.447)与第二次测量时个体的生活质量得分(M=59.43,SD=13.090)相比变化并没有显著差异,t(13)=-0.641,p=0.533,d=0.752,CI[-8.116,4.402];第一次测量时个体的生命意义得分(M=42.07,SD=9.39)与第二次测量时个体的生命意义得分(M=39.14,SD=10.08)相比变化并没有显著差异,t(13)=1.117,p=0.260,d=0.149,CI[-2.447,8.304](见图5.3)。个体在自杀意念、焦虑情绪上的得分,实验组与对照组两次测量差异均不显
对照组前后测比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修订版在中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J]. 王鑫强.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05)
本文编号:36006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600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