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时间距离对道德违规行为判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发布时间:2022-08-23 21:58
  一直来道德判断都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中一个重要领域,其中关于道德违规行为判断的研究又是道德判断中研究的热点。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始把解释水平理论引入到道德判断研究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解释水平理论认为人们对社会事件的反应取决于人们对事件的心理表征,心理表征具有不同的抽象程度即解释水平,而解释水平又取决于人们所感知的与认知客体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这一概念的引入,为我们理解众多社会心理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以及更加简洁、有力的解释。许多研究都发现心理距离影响了道德违规行为判断,这些研究成果为道德判断的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有着重要价值。然而,关于道德判断的主体和对象的重要特性是如何影响时间距离与道德判断之间的关系仍亟待深入探究。如,道德判断主体的道德价值取向和情绪状态,以及道德判断对象的违规程度,它们在时间距离与道德判断之间起到什么作用?目前,相关研究并没有对道德判断对象的违规程度进行评定,而是混在一起分析。其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面临不同程度违规行为,时间距离对它们的影响是否一样?对这一因素的忽视,很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此外,道德判断主体的道德价值取向不同,道德判断的结果会不同;情绪状... 

【文章页数】:10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1.1 文献综述
        1.1.1 道德判断的概念
        1.1.2 道德判断的理论模型
        1.1.3 道德判断的影响因素
        1.1.4 解释水平理论
        1.1.5 解释水平的操作化定义
        1.1.6 解释水平主要的研究方法
        1.1.7 解释水平与心理距离
        1.1.8 心理距离与道德违规行为判断
        1.1.9 心理距离与道德行为判断
    1.2 问题提出和研究设计
        1.2.1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1.2.2 研究的设计
2 研究一 时间距离对不同程度道德违规行为判断的影响
    2.1 实验1 时间距离对不同程度道德违规行为判断的影响
        2.1.1 实验目的和假设
        2.1.2 实验方法
        2.1.3 结果
        2.1.4 讨论
3 研究二 不同情绪状态下时间距离对道德违规行为判断的影响
    3.1 实验2 负性情绪状态下时间距离对道德违规行为判断的影响
        3.1.1 实验目的和假设
        3.1.2 实验方法
        3.1.3 结果
        3.1.4 讨论
    3.2 实验3 正性情绪状态下时间距离对道德违规行为判断的影响
        3.2.1 实验目的和假设
        3.2.2 实验方法
        3.2.3 结果
        3.2.4 讨论
4 研究三 不同道德价值取向下时间距离对道德违规行为判断的影响
    4.1 实验4 时间距离对道德违规行为判断的影响:不同道德价值取向的比较
        4.1.1 实验目的和假设
        4.1.2 实验方法
        4.1.3 结果
        4.1.4 讨论
    4.2 实验5 个人主义价值取向下时间距离对道德违规行为判断的影响
        4.2.1 实验目的和假设
        4.2.2 实验方法
        4.2.3 结果
        4.2.4 讨论
    4.3 实验6 亲社会价值取向下时间距离对道德违规行为判断的影响
        4.3.1 实验目的和假设
        4.3.2 实验方法
        4.3.3 结果
        4.3.4 讨论
5 总讨论
    5.1 时间距离对道德违规行为判断的影响
    5.2 时间距离对道德违规行为判断的影响:道德违规程度的作用
    5.3 时间距离对道德违规行为判断的影响:情绪状态的作用
    5.4 时间距离对道德违规行为判断的影响:个体道德价值取向的作用
    5.5 研究不足与以后的研究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道德自我调节对亲社会行为和违规行为的影响[J]. 李谷,周晖,丁如一.  心理学报. 2013(06)
[2]道德判断的认知神经机制[J]. 罗跃嘉,李万清,彭家欣,刘超.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3]心理距离对道德行为判断的影响[J]. 钟毅平,陈海洪.  心理学探新. 2013(01)
[4]道德判断中心理状态和事件因果关系的作用:兼对道德判断双加工过程理论的检验[J]. 段蕾,莫书亮,范翠英,刘华山.  心理学报. 2012(12)
[5]心理距离与建构水平的双向作用关系[J]. 华生旭,吕厚超.  心理科学. 2012(06)
[6]心理距离对不道德行为判断的影响[J]. 钟毅平,陈文龙.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2(02)
[7]道德直觉加工机制的理论构想[J]. 田学红,杨群,张德玄,张烨.  心理科学进展. 2011(10)
[8]解释水平视角下的自己-他人决策差异[J]. 徐惊蛰,谢晓非.  心理学报. 2011(01)
[9]道德判断:理性还是非理性的?——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J]. 沈汪兵,刘昌.  心理科学. 2010(04)
[10]解释水平理论:从时间距离到心理距离[J]. 李雁晨,周庭锐,周琇.  心理科学进展. 2009(04)

博士论文
[1]人格与情境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 迟毓凯.华东师范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道德事件类型与道德判断情景对大学生道德判断影响研究[D]. 徐迪.四川师范大学 2012
[2]距离远近和关系亲疏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 欧晓莉.广西师范大学 2011
[3]心理距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 阚忠钰.西南大学 2010
[4]儿童青少年价值观、道德判断与攻击行为的关系[D]. 姚利.山东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6785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6785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0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