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不同死亡提醒下延迟作业对死亡可及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3-29 18:52
  对死亡的意识是人类独有的大脑进化而来的产物,每一个人都深知自己必然有一天会死去,但是人类却没有坐以待毙,等待死亡。显然,每一个人都不想让自己的死亡在当下来临,于是人类陷入了必死的结局和求生的渴望的斗争中。当然死亡的意识不会持续的对人类造成困扰,因为随着个体的成长发育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恐惧管理机制,这就是恐惧管理理论的由来。但是生活中我们依旧无法完全逃避“死亡”这个话题,生活中的灾难、新闻对伤亡事件的报道、医院中的癌症患者……有关死亡的信息无处不在,我们是怎样处理这些信息的,这些信息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是怎样加工的,死亡可及性提供了一个探测指标,反应有关死亡的信息在个体认知中的可提取的程度,于是本研究从不同类型的死亡提醒条件下,看死亡可及性程度的变化,并探讨当个体突然面临死亡提醒时,有无延迟作业即分心任务时死亡可及性的差别。实验一在间接的死亡提醒条件下进行,使用的是文化世界观威胁材料,利用残词补全任务进行死亡可及性的测量,结果显示在没有延迟作业时,个体的死亡可及性更高,说明当削弱死亡恐惧管理防御机制时会导致死亡可及性的升高。实验二在直接的死亡提醒条件下进行,使用的死亡提醒材料改编自经典死亡提醒...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理论与研究综述
    1.1 死亡可及性的概念和假设
        1.1.1 死亡可及性概念的来源
        1.1.2 死亡可及性概念
        1.1.3 死亡可及性假设
    1.2 死亡可及性的测量问题
        1.2.1 从“死亡凸显”到“死亡可及性”
        1.2.2 从“阈上”到“阈下”的刺激
        1.2.3 阈下刺激的材料构型
    1.3 延迟作业
        1.3.1 有无延迟作业的选择
        1.3.2 延迟作业的类型
    1.4 影响死亡可及性测量的因素
        1.4.1 死亡提醒操作的有效性
        1.4.2 延迟作业的操作
        1.4.3 死亡可及性测量任务类型
第2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框架
    2.1 问题提出
        2.1.1 有关死亡可及性的研究
        2.1.2 延迟作业对死亡可及性的影响等研究
    2.2 研究框架
第3章 实验一间接死亡提醒下死亡可及性效应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设计
    3.3 方法
        3.3.1 被试
        3.3.2 实验材料
        3.3.3 程序
    3.4 实验结果
    3.5 讨论
第4章 实验二直接死亡提醒的死亡可及性效应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设计
    4.3 方法
        4.3.1 被试
        4.3.2 实验材料
        4.3.3 程序
    4.4 实验结果
    4.5 讨论
第5章 实验三阈下的死亡提醒下死亡可及性效应
    5.1 实验假设
    5.2 实验设计
    5.3 方法
        5.3.1 被试
        5.3.2 实验材料
        5.3.3 程序
    5.4 实验结果
    5.5 讨论
第6章 总讨论
    6.1 死亡可及性的测量
    6.2 不同类型的死亡提醒对个体的影响
    6.3 不同死亡提醒条件下有无延迟作业对死亡可及性的影响
    6.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6.4.1 研究的不足
        6.4.2 研究展望
第7章 总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文编号:37742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7742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2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