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身份影响公平加工的行为与脑电研究
发布时间:2025-02-23 09:35
公平性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社会规范,大量采用最后通牒任务的研究发现,人们具有厌恶不平等性的偏好,并且个体对公平性的感知、评价和判断会受到人格因素和决策情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人类社会是一个包含多层次群体组织的集合体,个体会隶属于不同的群体组织,因此个体参与群际互动并与组内成员或组外成员互动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新近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已经逐渐开始探讨社会距离(如朋友vs陌生人)对公平加工的影响,但关于社会距离的另一种形式——群际关系的研究仍然比较匮乏。因此,论文试图从群际关系切入,借助于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深入探讨群际关系对公平加工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将社会认同理论与经济博弈理论相结合,采用最简群体范式(Minimal Group Paradigm, MGP)操纵互动对象的群体身份,进而检验个体与组内成员及组外成员完成最后通牒任务(Ultimatum game, UG)时的行为决策及神经机制。主要结论如下: 1.随着提议公平性的降低,个体拒绝不公平提议的比例急剧增加;相比于与组外成员互动,个体与组内成员互动时提议的接受率更高;群体身份对提议接受率的影响,在...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公平加工
2.1.1 公平加工的理论模型
2.1.2 公平加工的影响因素
2.1.3 公平加工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2.2 群体身份
2.2.1 社会认同理论
2.2.2 群体身份的相关研究
3. 问题提出与研究框架
3.1 问题提出
3.2 研究框架与研究意义
4. 实验1:群体身份对公平加工影响的行为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被试和实验设计
4.1.2 实验任务和程序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接受率
4.2.2 反应时
4.2.3 提议接受阈限
4.3 讨论
4.3.1 接受率
4.3.2 反应时
4.3.3 提议接受阈限
4.4 结论
5. 实验2:群体身份对公平加工影响的ERP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被试和实验设计
5.1.2 实验任务和程序
5.1.3 脑电记录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行为结果
5.2.2 脑电数据结果
5.3 讨论
5.3.1 行为结果
5.3.2 脑电数据结果
5.4 结论
6. 总讨论
6.1 行为结果的总讨论
6.2 脑电结果的总讨论
7. 总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4034297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公平加工
2.1.1 公平加工的理论模型
2.1.2 公平加工的影响因素
2.1.3 公平加工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2.2 群体身份
2.2.1 社会认同理论
2.2.2 群体身份的相关研究
3. 问题提出与研究框架
3.1 问题提出
3.2 研究框架与研究意义
4. 实验1:群体身份对公平加工影响的行为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被试和实验设计
4.1.2 实验任务和程序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接受率
4.2.2 反应时
4.2.3 提议接受阈限
4.3 讨论
4.3.1 接受率
4.3.2 反应时
4.3.3 提议接受阈限
4.4 结论
5. 实验2:群体身份对公平加工影响的ERP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被试和实验设计
5.1.2 实验任务和程序
5.1.3 脑电记录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行为结果
5.2.2 脑电数据结果
5.3 讨论
5.3.1 行为结果
5.3.2 脑电数据结果
5.4 结论
6. 总讨论
6.1 行为结果的总讨论
6.2 脑电结果的总讨论
7. 总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40342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4034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