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独生与否”对视角采摘认知机制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6-24 13:02

  本文关键词:“独生与否”对视角采摘认知机制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视角采摘,即“从他人眼中看世界”,既有空间上的含义,又有社会层面的隐喻。前人的研究(Shelton,2012)已证明,在类似皮亚杰三山任务的“三建筑测试”上,当场景中的“目标代理者”具有拟人化的意味时,被试在任务上的表现与其社交技能的得分相关。但是前人的研究中重对“被采摘者”特征的探讨,缺少对主动的视角采摘者,即被试的群体差异的研究,本研究试图在这方面做些尝试。本研究探讨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这两个群体在视角采摘能力上的发展差异,包括与社交技能的相关关系,差异背后的策略因素等。实验一中,我们复制了Shelton(2012)的实验范式,96个被试(47个独生子女,49个非独生子女)进行了“三建筑测试”,并填写了自闭症特质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两组在上述两项测试上的表现均没有显著差异。但在两个任务表现的相关关系上存在差异:非独生子女在视角采摘任务上的表现与社交技能的得分显著相关,而独生子女组则不存在这种相关。进一步细分非独生子女组又发现,这种差异更突出地体现在了“老大组”与“非老大组”之间以及“5岁前为独生子女组”与“5岁前为非独生子女组”之间,即这种视角采摘任务的表现与社交技能的相关出现在“非老大组”和“5岁前为非独生子女组”,而不存在与“老大组”和“5岁前为独生子女组”。实验二将被试分为四组(每组21人):独生子女组,非独老大、且A1-A2≥5(A1指老大年龄,A2指老二年龄)组,非独老大、且A1-A25,以及非独非老大组。结果发现视角采摘与社交技能的相关存在于后两组,而不存在于前两组。由此证明了关键年龄期间的独生与否状态,才是影响视角采摘与社会技能之间相关的主要因素,而非排行或者简单的是否为独生子女。即将被试分为“5岁前为独生子女组”和“5岁前为非独生子女组”比简单划分为独生-非独生具有更本质的区分意义。实验三研究了上述差异背后可能存在的策略原因。我们将被试分成三组:独生子女组,5岁前为独生子女的非独生子女组(即实验二中的组2),以及5岁前为非独生子女组(将实验二中的组3和组4合并成一组)。依次完成“三建筑测试”和两类心理旋转任务——“旋转场景”和“旋转自我”。结果发现:三组被试在三个任务上的表现(反应时和准确率)均没有显著差异。但在任务表现间的相关关系上:三组被试在视角采摘任务上的表现都与“旋转物体”类的心理旋转有关,这说明“旋转物体”的心理旋转能力可能是完成视角采摘任务的某种基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只有非独生子女(组2和组3)在视角采摘任务上的表现还与“旋转自我”类心理旋转任务上的表现相关,说明非独生子女在完成视角采摘任务的时候,有更多“旋转自我视角”的策略,而独生子女则可能少些或者没有。说明这种策略上的差异只能区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无法区分5岁前为独生子女组与5岁前为非独生子女组之间的差异。这揭示出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即视角采摘与社交技能之间的关系,’和与所用策略的关系之间并不完全对应。在讨论部分我们尝试给出了解释。总之,本研究发现:在发展视角采摘能力的关键年龄期间,被试的家庭成长环境(是否有兄弟姐妹的陪伴、互动)使其发展出的认知机制存在差异,有更多手足互动的群体其视角采摘能力与社会因素的联系更为紧密。
【关键词】:视角采摘 独生子女 非独生子女 关键年龄 社会技能 自我旋转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4.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引言10-12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2-25
  • 2.1 视角采摘的研究12-20
  • 2.1.1 视角采摘的含义12-13
  • 2.1.2 视角采摘的要素和类型13-14
  • 2.1.3 视角采摘发生的条件14-18
  • 2.1.4 视角采摘的策略和内在机制18-20
  • 2.2 儿童(独生/非独生子女)社交技能和空间技能的发展研究20-25
  • 2.2.1 视角采摘能力发展的关键年龄20-21
  • 2.2.2 社会能力是完成视角采摘的基础21-22
  • 2.2.3 兄弟姐妹的构成影响学龄前儿童社会能力发展22-25
  • 第三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25-27
  • 3.1 问题提出25
  • 3.2 研究假设25-27
  • 第四章 实验研究27-44
  • 4.1 实验一27-35
  • 4.1.1 被试27
  • 4.1.2 实验材料和程序27-30
  • 4.1.3 结果与分析30-34
  • 4.1.4 讨论34-35
  • 4.2 实验二35-38
  • 4.2.1 被试35
  • 4.2.2 实验材料和程序35
  • 4.2.3 结果与分析35-38
  • 4.2.4 讨论38
  • 4.3 实验三38-44
  • 4.3.1 被试38
  • 4.3.2 实验设计38-39
  • 4.3.3 实验材料和程序39-40
  • 4.3.4 结果与分析40-43
  • 4.3.5 讨论43-44
  • 第五章 综合讨论44-50
  •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44-45
  • 5.2 重要问题的讨论45-49
  • 5.2.1 用关键年龄重新划分“独生”与“非独生”46-48
  • 5.2.2 兼具“独生”与“非独”特征的混合型被试48-49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49-50
  • 参考文献50-54
  • 致谢54-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琳;文东茅;;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业状况比较[J];教育学术月刊;2008年02期

2 刘永策;李彦;盛国军;;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差异性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某高校904个样本为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3 祁正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中学生的学校适应感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1期

4 孙百才;仝辉;;小学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性的实证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05期

5 杨涵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综合素质比较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佘丹丹;宋少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大学适应性情况调查[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1年04期

7 王晓焘;;城市青年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教育获得[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李东风;郜萍;;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婚恋观的实证研究——基于江西高校研究生的调查[J];教育学术月刊;2012年11期

9 章清荷;董永海;张志华;郑睿智;刘娟娟;董青;张茜;黄芬;;合肥市中学生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抑郁状况调查[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年02期

10 查子秀;3-6岁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类比推理的比较研究[J];心理学报;198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宇翠;何兴润;;118例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体格发育及学习成绩分析初探[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2 陈修哲;林秀萍;马义泽;;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医学生孤独感的比较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万传文;范存仁;林国彬;;五岁至七岁独生和非独生子女个性特征比较及性别差异的研究[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4 董巍;江勇;李焰;鲍立铣;孙佳宏;;大学生自我动机的特点及其与自尊、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关于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对比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张柏华;;大学新生中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人格和心理状况比较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6 陶慧杰;;初中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A];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九届学术交流会、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第一届学校卫生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杨世炳;唐久来;吴德;刘维民;许晓燕;周翔;;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社会生活能力配比研究[A];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3年

8 王民洁;陈一心;傅俊俐;曾文星;陶国泰;邱景华;;个性发展:——南京独生与非独生子女18年追踪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牛勤;姚本先;;家庭中的子女排序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陈玲玲;伍新春;刘畅;邢学玮;;我国父亲教养投入的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健生;“轮庄”过年渐走俏[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王乐;开心,并苦恼着[N];文汇报;2011年

3 记者 冯立中;独生子女抑郁发生率低于非独生子女[N];健康报;2013年

4 李欣伟;“兼顾实惠和高标准”[N];山西日报;2003年

5 记者 王庆环;《中国少年儿童十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发布[N];光明日报;2011年

6 记者 秦晖 通讯员 张敏强;大学生:竞争压力>学习压力[N];广州日报;2005年

7 中青;青少年消费主张兼顾实惠和高标准[N];深圳商报;2003年

8 李扬;点击家政新概念[N];新华日报;2004年

9 王欣;青少年消费新主张[N];广西政法报;2003年

10 陈青;2009年人口出生数将翻番[N];文汇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贺双艳;大学生调节定向心理过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果胜男;成年人的怀旧心理及与归属感、抑郁的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张雷;不同类型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与婚姻关系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3 李丹;高职生学业成绩归因与人际关系归因风格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4 顾佳莹;“独生与否”对视角采摘认知机制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6年

5 曾美瑛;澳门初中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自我概念的比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林彬;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7 于茂林;大学生金钱态度、择业取向及其关系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8 杨恒;学前儿童分享行为的差异性研究及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朱晓静;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及其行为应对方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10 李晶彤;大学生乐观、应对效能与健康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独生与否”对视角采摘认知机制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82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4782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a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