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家庭暴力严重躯体施暴行为的代际传递——目睹家庭暴力

发布时间:2017-06-25 23:09

  本文关键词:家庭暴力严重躯体施暴行为的代际传递——目睹家庭暴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验证并探讨国内家庭暴力严重躯体施暴行为代际传递的特点,为家庭暴力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线索调查的方法,结合当地派出所、妇联等机构提供的存在家庭暴力的备案登记资料,筛选入组暴力家系施暴者(AP)136例,无暴力家系施暴者(ANP)93例,暴力家系非施暴者(NAP)105例,无暴力家系非施暴者(NANP)198例,比较不同家系来源家庭暴力施暴行为代际传递的形式特点。结果:AP组儿童期遭受躯体虐待、性虐待分及儿童期虐待总分、目睹家庭暴力分均高于其他三组。NAP组在儿童期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分和目睹家暴分均显著高于ANP和NANP组。严重躯体施暴行为与儿童期遭受各型虐待分及总分、目睹家暴分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国内社区家庭暴力严重躯体施暴行为存在代际传递现象,但儿童期目睹家庭暴力成年后更容易成为严重躯体施暴者,而儿童期经历家庭暴力不一定成为严重躯体施暴者。
【作者单位】: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
【关键词】家庭暴力 严重躯体暴力 代际传递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075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6BSH043) 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面上项目(2011NJMU093)
【分类号】:B848.4
【正文快照】: 作为社会的细胞,家庭应是人们温馨的休憩港湾,但是家庭暴力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大约每4-5个家庭中就有一个家庭存在暴力行为[1]。在现实生活,暴力家庭中“暴力的代际循环”颇为常见。诸多研究报道了家庭暴力行为的代际传递[2,3],而国内研究很少,国内家庭暴力代际传递的形式并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赵幸福,张亚林,李龙飞,周云飞;儿童期虐待问卷中文版的信度及效度评估(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16期

2 张亚林;论家庭暴力[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年05期

3 柳娜;张亚林;黄国平;张勇;;成年男性严重躯体暴力行为与儿童期受虐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05期

4 张亚林,曹玉萍,杨世昌,王国强,黄国平,俞少华,郭果毅;湖南省家庭暴力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与初步结果[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05期

5 钟洁琼;曹玉萍;张亚林;;孕产期家庭暴力对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果毅;张亚林;张广宁;刘小华;;应用QC理论提高“DV”流行学调查准确率[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年03期

2 周成超;宋晓飞;王建新;孙辉;王兴洲;张希玉;马宏峰;姜少敏;徐凌忠;;威海市居民儿童虐待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年03期

3 李苏;蔡羽琪;;试论家庭暴力[J];法制与社会;2012年10期

4 李红政;陈海燕;雷美英;王周然;王创;;童年期创伤经历与自尊对新兵抑郁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5年01期

5 王向贤;;描述、解释与方法论:国内家庭暴力定量研究十年回顾[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3期

6 仲鑫;;中国家庭暴力研究评述[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黄群明;赵幸福;林汉民;刘永忠;尹祚平;周云飞;李龙飞;;356名高中生的儿童期虐待问卷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01期

8 赵幸福;张亚林;李龙飞;周云飞;李鹤展;;家庭暴力施暴者的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11期

9 王翠玲;王怡;孟梅;李献云;费立鹏;;家庭暴力受害来电者自杀危险特征及热线干预方式[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10期

10 张天宏;肖泽萍;王兰兰;;人格障碍倾向者的童年创伤经历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江文庆;杜亚松;;家庭暴力环境:儿童虐待的形式[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杨世昌;儿童受虐量表、儿童被忽视量表的编制及信度效度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2 曹玉萍;湖南家庭暴力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3 黄国平;女性服刑人员中精神创伤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关系以及PTSD的心理学、认知功能、神经生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4 邹韶红;夫妻暴力社会心理高危因素及其预防性心理干预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5 王向贤;亲密关系中的暴力[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6 柳娜;家庭暴力中严重躯体施暴行为的代际传袭:从心理—社会—精神病理—遗传学角度探讨[D];中南大学;2011年

7 罗杰;家庭暴力立法与实践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8 王利锋;儿童期创伤相关抑郁症的静息态脑功能网络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9 廖梅;青少年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脑结构与脑功能特点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芳华;儿童家庭暴力的个案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赵红;家庭暴力及其解决机制的法律思考[D];山东大学;2010年

3 李娜;典型案例视角下的晚清家庭婚姻暴力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4 郑会蓉;强迫症患者童年精神创伤及家庭环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黄娜;计划生育人员参与农村反家庭暴力示范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6 毛金柱;家庭暴力对初中生情绪性问题行为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胡俊琳;亲密关系暴力:一般家庭的发生率、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8 代芳芳;攻击性和儿童期虐待、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9 刘艳华;女性伦理观的现实维度与价值考量[D];黑龙江大学;2009年

10 董颖;暴力网络游戏成瘾与青少年攻击性的相关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传伟,王春燕,刘云霞,慕桂芹;家庭暴力对儿童心理的不良影响及预防[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年06期

2 黄国平,张亚林;物质滥用与家庭暴力[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3年02期

3 邹韶红,张亚林;家庭暴力与抑郁症自杀[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年01期

4 李鹤展,张亚林;儿童期虐待与成人抑郁症[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年02期

5 田祖恩,于庆波,汪苹,张琳,石璇;160例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暴力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8年01期

6 刘功姝,史桂丽,王立明,兰凤荣;3025例婴幼儿母亲受暴情况及对母婴身心健康影响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3年03期

7 黄先碧;对家庭暴力的思考[J];社会科学;1997年10期

8 杨世昌,张亚林;国外儿童虐待的研究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年03期

9 杨世昌,张亚林,郭果毅,黄国平;受虐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探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年01期

10 麦笃雄;吴邦发;林鲁飞;;孕期家庭暴力等因素与脑性瘫痪的相关性[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年1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裴宝莉;;家庭暴力庇护机构的反思与完善[J];沧桑;2008年06期

2 赵奕;;家庭暴力的心理学研究综述[J];大众文艺;2010年19期

3 曾世红;;从女性的角度看家庭暴力的防治[J];群文天地;2011年18期

4 罗莉娅;;农村家庭暴力的产生及其解决途径[J];农业考古;2011年06期

5 张敏浪;;浅谈家庭暴力之成因及其防范必要性[J];青春岁月;2013年22期

6 ;12星座家庭暴力[J];芳草(青春版);2008年05期

7 本刊编辑部;;家庭暴力 女人不能言说的痛[J];西江月;2009年Z2期

8 王青梅;;家庭暴力引发的几点思考[J];青年文学家;2009年23期

9 叶倾城;;家庭暴力的群众基础[J];读者(原创版);2009年05期

10 李文鑫;;论当代家庭暴力[J];青春岁月;2012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强;;当代中国家庭暴力探析[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2 江文庆;杜亚松;;家庭暴力环境:儿童虐待的形式[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杨飞;;浅析家庭暴力[A];当代法学论坛(2007年第2辑)[C];2007年

4 黄克界;;论家庭暴力中妇女权益的保障[A];当代法学论坛(2008年第1辑)[C];2008年

5 孙苑芳;孙越隆;;关于家庭暴力的社会学思考——贵阳市个案研究[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符琼芬;孙雨寒;;家庭暴力案件中应注意的八个问题[A];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实务卷)[C];2003年

7 庞明慧;;《中国妇女报》家庭暴力报道内容分析[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刘冉冉;;浅析家庭冷暴力及其对策[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9 王歌雅;;家庭暴力的背景因素与惩处机制[A];《文化转型中的妇女与婚姻家庭》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孙秀慧;;家庭暴力对受害女性的影响初探[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群华 潘华虹;为何产生家庭暴力 半数公众不知内因[N];中国人口报;2003年

2 周华 邓苏勇;我国开始重视家庭暴力防治[N];中国审计报;2002年

3 福联;应明确规定制止家庭暴力[N];法制日报;2000年

4 陈本建;在生活中为什么大多数人都选择非法律方式解决家庭暴力[N];法制日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胡建辉;反家庭暴力不只是家务事[N];法制日报;2002年

6 夏吟兰;在妇女人权框架下研究家庭暴力[N];法制日报;2004年

7 杨宣筑;省妇联维权工作会议提出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N];贵州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丁国元;家庭暴力不是“家务事”[N];工人日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袁琳 本报实习生 罗庆雯;透视家庭暴力[N];广西日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高翠清;让家庭暴力远离妇女儿童[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邢红枚;家庭暴力受虐妇女杀夫犯罪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秦志远;论基于性别的家庭暴力的民法规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3 曹玉萍;湖南家庭暴力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4 杨肖光;家庭暴力干预政策过程分析及社会组织在其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08年

5 张勇;孕期家庭暴力与孕妇心理、产后抑郁、新生儿神经生化及遗传—环境交互作用对婴儿认知行为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刚健;和谐社会背景下反家庭暴力的法理思考[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2 管霜梅;我国反家庭暴力立法探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周洁;试论家庭暴力的法律责任[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4 陈庆鹏;论家庭暴力的法律规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5 管燕燕;我国内地与港台地区防治家庭暴力立法与实践研究及启示[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6 朱琦辉;我国反家庭暴力的立法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7 唐丽娟;我国反家庭暴力立法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8 田坤;论我国家庭暴力的行政干预[D];湘潭大学;2009年

9 苏映红;遏止家庭暴力的合作治理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10 周清;我国家庭暴力法律救济机制的缺陷与对策[D];湖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家庭暴力严重躯体施暴行为的代际传递——目睹家庭暴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38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4838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1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