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场认知方式对面部表情相对识别影响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2 21:24

  本文关键词:场认知方式对面部表情相对识别影响的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场认知方式 场景 面部表情 相对识别


【摘要】:面部表情是情绪表达的方法之一,是个体理解情绪的重要信息线索,识别情绪的能力对个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至关重要,因此对于面部表情加工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往对于面部表情加工的研究数不胜数,但是他们的研究绝大多数都是基于传统的主导的面部表情加工观——类别观,采用的实验材料几乎都是孤立的面部表情,可是,实际生活中几乎不存在孤立的面部表情,面部表情往往伴随着某种背景信息出现,基于传统的面部表情加工观的弊端日益暴露,近年来,很多研究者分别从不同方面考察了背景信息对于面部表情识别的影响即面部表情的相对识别,这是因为有了新的面部表情加工观点——维度观的出现。例如:国内学者陈顺森等人(陈顺森,白学军,沈德立,张灵聪,2012)将情绪面孔嵌入风景图片中,引起语义不一致的刺激,以此为实验材料,考察了白闭症谱系障碍儿童(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对不同情绪面孔的觉察和加工情况,并分析了人格、年龄、文化等因素的调节作用。场认知方式被当作人格维度的一个方面,是重要的个体差异变量之一,它影响个体的认知活动,而面部表情识别作为一种认知活动,研究场认知方式对面部表情相对识别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的意义。虽然已有研究考察了场认知方式对面部表情加工的影响,但是研究所选的实验材料都是孤立的面孔,没有考虑背景的因素,鉴于场认知方式对面部表情相对识别的研究非常少,因此本研究决定进一步探讨场认知方式对面部表情相对识别的影响,以弥补此类研究的不足。本研究一共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一选取了罗跃嘉教授修订的中国面孔情绪图片系统中的快乐和厌恶面孔以及国际情绪图片中的快乐和厌恶的场景为实验材料,采用三因素混合设计:进行了2(场认知方式:场依存性,场独立性)×2(场景:快乐,厌恶)×2(面部表情:快乐,厌恶)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从正确率、反应时以及强度评分三个方面考察了场认知方式对快乐和厌恶等情绪性面孔相对识别的影响。由于中性面孔的特殊性,其效价和唤醒度与情绪性面孔具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实验二选取了罗跃嘉教授修订的中国面孔情绪图片系统中的中性和恐惧面孔以及国际情绪图片系统中的中性和恐惧的场景为实验材料,采用三因素混合设计:进行了2(场认知方式:场依存性,场独立性)×2(场景:恐惧,中性)×2(面部表情:恐惧,中性)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从正确率和反应时两个方面考察了场认知方式对非情绪面孔相对识别的影响。本研究结论如下:1.在正确率方面,不同场认知方式个体在快乐和厌恶面部表情的辨别的正确率上都呈现了“天花板效应”,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场认知方式个体对中性和恐惧面部表情的识别的正确率上,表情性质和背景条件的交互作用明显,被试对中性表情在中性场景下识别的正确率要比中性表情在恐惧场景下识别的正确率高,二者差异明显,但是恐惧表情在恐惧场景下识别的正确率和恐惧表情在中性场景下识别的正确率,二者差异不显著。2.在反应时方面,在不同的背景条件下,场独立组被试对快乐和厌恶表情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场依存组,快乐表情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厌恶表情的反应时,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短于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3.在强度评分方面,在一致条件下,场依存组被试对面部表情的强度评分显著比场独立组高,在不一致条件下,场依存组被试对面部表情的强度评分显著比场独立组低。
【关键词】:场认知方式 场景 面部表情 相对识别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2.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前言11-12
  • 1. 文献综述12-26
  • 1.1 认知方式概述12-13
  • 1.2 面部表情概述13-25
  • 1.2.1 两种面部表情加工观13-15
  • 1.2.2 影响面部表情识别的背景因素15-21
  • 1.2.3 背景效应的影响因素21-25
  • 1.3 场认知方式和面部表情相识别的相关研究25-26
  • 1.3.1 认知方式对孤立面部表情识别影响的研究25
  • 1.3.2 认知方式对面部表情相对识别影响的研究25-26
  • 2. 问题提出以及研究的总体设计26-29
  • 2.1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26-27
  • 2.2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27
  • 2.3 研究意义27-28
  • 2.3.1 理论意义27
  • 2.3.2 实践意义27-28
  • 2.4 研究设计28-29
  • 2.4.1 前期试验材料准备28-29
  • 2.4.2 被试的塞选29
  • 3. 实证研究29-38
  • 3.1 实验一 场认知方式对积极面孔和消极面孔辨别加工的影响29-34
  • 3.1.1 研究目的与构思29
  • 3.1.2 研究假设29-30
  • 3.1.3 被试30
  • 3.1.4 实验材料与工具30-31
  • 3.1.5 研究设计31
  • 3.1.6 研究程序31-32
  • 3.1.7 结果分析与讨论32-34
  • 3.2 实验二 认知方式对情绪性面孔和非情绪性面孔辨别加工的影响34-38
  • 3.2.1 研究构思与目的34-35
  • 3.2.2 研究假设35
  • 3.2.3 被试35
  • 3.2.4 实验材料和工具35-36
  • 3.2.5 研究设计36
  • 3.2.6 研究程序36-37
  • 3.2.7 结果分析与讨论37-38
  • 4. 总讨论38-43
  • 4.1 对不同场认知方式个体面部表情相对识别正确率的讨论38-40
  • 4.2 对不同场认知方式个体面部表情相对识别反应时的讨论40-41
  • 4.3 对不同场认知方式个体面部表情相对识别强度评分的讨论41-42
  • 4.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的展望42-43
  • 5. 结论43-45
  • 参考文献45-51
  • 附录51-58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8-59
  • 致谢59-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蕊;毛伟宾;朱永泽;;情境对面孔表情识别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5年01期

2 陈顺森;白学军;沈德立;张灵聪;;背景性质对7-10岁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面孔搜索与加工的作用[J];心理科学;2012年04期

3 刘宏艳;胡治国;;词汇背景对面孔情绪识别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年02期

4 龚栩;黄宇霞;王妍;罗跃嘉;;中国面孔表情图片系统的修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年01期

5 隋雪;任延涛;;面部表情识别的即时加工过程[J];心理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强;场景对面部表情加工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超;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对面部表情相对识别的眼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2 彭波;大学生面部表情识别的特质一致性效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3 顾冠;“情绪面孔”和“情绪肢体语言”文互认知的神经电生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4 黄静怡;基于强度判断的面部情绪维度型分类[D];浙江大学;2011年

5 崔雪融;面部表情信息上下不对称性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马妍妍;不同认知方式个体面孔信息加工的ERP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刁洁;3-6岁儿童情绪理解的发展及其与同伴接纳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丽;场认知方式对面孔识别的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场认知方式对面部表情相对识别影响的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场认知方式 场景 面部表情 相对识别




本文编号:5113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5113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3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