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恋钱情结的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人恋钱情结的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恋钱情结 内隐态度 单类内隐联想测验 两难情境
【摘要】: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金钱心理问卷和两难情境问卷,对恋钱情结进行概述,探讨了硕士生在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三个维度对金钱的内隐态度及其与外显态度的差异,考查了本科生和硕士生恋钱情结的影响因素。整个研究包括三部分。研究一:文本研究。中国人恋钱情结的内涵、表征和原因。中国人恋钱情结内涵包括对金钱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及行为倾向三个层面;中国人恋钱情结的表征有:信奉财神、喜爱象征金钱的事物、拼命挣钱、喜欢存钱;中国人恋钱情结产生原因主要有:满足缺乏性需要、推崇富贵价值观、实现意志的工具。研究二:中国人恋钱情结的内隐和外显研究。以60名在校硕士生为被试,采取单类内隐联想实验及问卷法,3(属性词类别:认知评价词、情感体验词、行为倾向词)×2(性别:男、女)二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结果表明:(1)被试对金钱在认知评价、情感体验、行为倾向上均表现出积极的内隐态度,说明硕士生有积极的内隐恋钱情结。(2)男性硕士生对金钱持有更积极的内隐情感体验。(3)内隐金钱态度与外显金钱态度在认知评价、情感体验、行为倾向及总分间均无显著相关关系。研究三:中国人恋钱情结影响因素的问卷研究。采用自编的恋钱行为影响因素两难情境问卷,以420名本科生和硕士生为被试,有效数据380份,结果表明:(1)金钱数额越大,个体做出恋钱行为反应的可能性越大。(2)获得金钱概率越大,个体做出恋钱行为反应的可能性越大。(3)金钱对个人意义越大,个体做出恋钱行为反应的可能性越大。从以上三个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人恋钱情结有其独特的行为表征和形成原因。(2)无论从内隐还是外显层面,被试普遍有积极的恋钱情结。(3)金钱数额大小、获得金钱概率大小、金钱对个人意义大小是影响被试恋钱行为的三个因素。
【关键词】:恋钱情结 内隐态度 单类内隐联想测验 两难情境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10
- 前言10-15
- 1 研究意义10-12
- 1.1 深入认识中国人的恋钱心理10-11
- 1.2 丰富中国文化心理学“情结”的研究内容11
- 1.3 有利于国人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11-12
- 2 研究目的与假设12
- 2.1 研究目的12
- 2.2 研究假设12
- 3 研究方法12-14
- 3.1 研究工具12-13
- 3.2 研究被试13
- 3.3 研究设计13
- 3.4 研究结果13-14
- 4 研究结论14
- 5 创新之处14-15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5-24
- 1.1 金钱的内涵15-16
- 1.1.1 金钱的经济学涵义15
- 1.1.2 金钱的心理学意义15-16
- 1.2 金钱心理的理论研究16-17
- 1.2.1 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16
- 1.2.2 行为主义者的观点16-17
- 1.2.3 资源交换理论17
- 1.3 “恋钱”的相关研究17-18
- 1.3.1 物质主义的研究17-18
- 1.3.2 拜金主义的研究18
- 1.4 “情结”的相关研究18-20
- 1.4.1 西方对“情结”的研究18-19
- 1.4.2 中国关于“情结”的研究19-20
- 1.5 金钱态度的相关研究20-23
- 1.5.1 金钱态度涵义20
- 1.5.2 金钱态度的测量20-21
- 1.5.3 金钱态度的内隐研究范式21-23
- 1.6 以往研究的优点和有待改善的地方23-24
- 第二部分 研究构思24-26
- 2.1 问题提出24
- 2.2 研究方案24-26
- 第三部分 中国人恋钱情结的理论探讨26-32
- 3.1 前言26
- 3.2 恋钱情结定义26-27
- 3.3 中国人恋钱情结的行为表征27-29
- 3.3.1 信奉财神27
- 3.3.2 喜爱象征金钱的事物27-28
- 3.3.3 拼命挣钱28
- 3.3.4 喜欢存钱28-29
- 3.4 中国人产生恋钱情结的原因29-31
- 3.4.1 满足缺乏性需要29-30
- 3.4.2 推崇富贵价值观30
- 3.4.3 实现意志的工具30-31
- 3.5 总结31-32
- 第四部分 恋钱情结内隐及外显研究32-45
- 4.1 前言32
- 4.2 研究假设32-33
- 4.3 研究方法33-36
- 4.3.1 实验被试33
- 4.3.2 实验材料33-35
- 4.3.3 实验设计35
- 4.3.4 实验程序35-36
- 4.3.5 数据处理36
- 4.4 结果36-41
- 4.4.1 内隐恋钱情结各成分间的关系36-37
- 4.4.2 金钱词的内隐效应37-38
- 4.4.3 不同性别被试的内隐金钱态度38-39
- 4.4.4 属性词类别和性别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39
- 4.4.5 不同性别被试金钱外显态度结果39-40
- 4.4.6 内隐及外显金钱态度的关系40-41
- 4.4.7 内隐及外显金钱态度的比较41
- 4.5 讨论41-44
- 4.5.1 金钱词的内隐效应显著41-42
- 4.5.2 金钱词的内隐效应性别差异显著42-43
- 4.5.3 内隐外显恋钱情结比较43-44
- 4.6 结论44-45
- 第五部分 恋钱情结影响因素的问卷研究45-56
- 5.1 前言45-46
- 5.2 研究工具46-48
- 5.2.1 问卷初步编制46
- 5.2.2 问卷内容评定46-47
- 5.2.3 形成正式问卷47-48
- 5.3 被试48
- 5.4 数据处理48
- 5.5 结果48-52
- 5.5.1 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48-50
- 5.5.2 三种情境下恋钱行为反应情况50
- 5.5.3 金钱数额大小对恋钱行为反应的影响50-51
- 5.5.4 获得金钱概率大小对恋钱行为反应的影响51-52
- 5.5.5 金钱意义大小对恋钱行为反应的影响52
- 5.6 讨论52-55
- 5.6.1 三种情境下恋钱行为总体情况52-53
- 5.6.2 金钱数额大小对恋钱行为的影响53
- 5.6.3 获得金钱概率大小对恋钱行为的影响53-54
- 5.6.4 金钱对个人意义大小对恋钱行为的影响54-55
- 5.7 结论55-56
- 第六部分 总讨论、总结论、不足和展望56-60
- 6.1 总讨论56-58
- 6.1.1 中国人为何普遍怀有恋钱情结56-57
- 6.1.2 中国人为何对金钱持有积极的态度57-58
- 6.2 总结论58
- 6.3 研究不足58-59
- 6.4 研究展望59-60
- 参考文献60-65
- 附录65-75
- 致谢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海波;李梦丽;白学军;;不同年级学生数学内隐态度的特点[J];心理学探新;2008年01期
2 徐莹;张庆林;;不同原因吸烟者的内隐态度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3 任娜;佐斌;汪国驹;侯飞翔;;美德情境下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内隐态度[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年02期
4 李德忠,于广涛;从内隐态度研究到双重态度模型[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5 杨烨;滕飞;;大学生对父母的内隐态度差异及性别分离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05期
6 张婉莉;钱国英;;双重态度模型理论研究综述[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杜晓燕;;基于反应时范式的内隐态度测量及其方法学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S1期
8 徐伟庆;贾林祥;;内隐视野下态度和行为关系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9 李梦丽;杨海波;白学军;;不同年级学困生与学优生数学学习内隐态度的比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佐斌;张陆;叶娜;;内隐态度之“内隐”的涵义[J];心理学探新;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文婕;;大学生对老年人内隐态度试验的研究[A];公民意识研究[C];2008年
2 王晓嘉;张子淳;;内隐态度在决策过程中的影响机制述评[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曹莉萍;吴继霞;;考试作弊内隐态度的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罗彦红;石文典;;消费者内隐与外显态度及其对食品选择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杨伟娜;;泛性化对青年男性对青年女性内隐态度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薛艺;刘潇肖;;接触污名对象时对大学生内隐态度与认知操作的影响[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王晓丽;芦咏莉;;中学教师师生冲突外显态度、内隐态度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许静;梁宁建;王岩;;内隐态度评价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武萌;张改叶;;小学生对待欺负/被欺负问题的内隐态度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陈建勇;周颖;何洁;;线索暴露改变戒除者对海洛因的内隐态度[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高旭辰;公众对他国内隐态度的激活与转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2 吴明证;内隐态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佳宁;网络谣言对态度改变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佳丽;内隐态度是一种独立于外显态度的有效预测工具吗?[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耿颖;内隐态度改变的实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勇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中职教育内隐态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引;情绪对内隐学业态度与外显学业态度及其联结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5 钱淼;幼儿友好型内隐联想测验的建构及幼儿种族态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6 马骏明;情绪性自传体记忆对个体囤积行为及其内隐态度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7 沈倩;内隐态度的改变[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8 胡东;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9 李笑;大学生对老年人的内隐态度、从事老年相关职业的意向及二者关系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10 杨昕;吸毒者对毒品内隐态度与外显自尊、内隐自尊的关系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5204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520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