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一带一路论文 >

“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传播与交流合作战略及其对策

发布时间:2016-10-04 08:00

  本文关键词:“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传播与交流合作战略及其对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传播与交流合作战略及其对策

(一)文化是人类一切领域的DNA

人类的存在其实质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与生命,是同承载着这种文化的民族本身相共生的,

就是文化的共生。文化的共生性还表现为其与经济、科技等领域的交融共进,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凸显愈加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文化已渗透到民族和国家的各个细胞,国家或地区间的任何领域的交流合作都无一例外的包含着文化的元素。文化上的相互理解构成一切方面相互理解的基础与纽带,相

。文化的差异性与共生性是反文化的差异与误解就会造成交流的障碍,甚至会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共生性是弥合差异性的基础,差异性又促进了进一步沟通交流的动力,并在相互碰撞中同时存在的,

——不是在碰撞中使一种文化消失,互相借鉴与补充—而是在碰撞中共同成长①。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

传播与交流合作的价值,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

“一带一路”是我国提出的倡仪和国际合作公共产品,既面临着全方位开放机遇、周边外交机遇、地区合作机遇,也面临着地缘风险、安全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既要依托现有的体制性合作以及未来可能发展出的新的机制性合作,同时也要依赖和借助众多非机制性的交流传播。这就不仅需要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互鉴共荣”的原则巧实力”而且需要在文化传播与交流中要以“文化“软实力”

对待人类文化,,通过跨文化传播与交流把文化的差异性当作互鉴共荣的资源,并使之成为政治、经贸、

“。可见,“文化先行,不仅是对古丝绸催化剂”一带一路”军事、社会等各领域交流与合作的“润滑剂”

之路精神的继承与发扬,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交流传播可以增强“一带一路”倡议的吸引力,从而促进各领域的合作共赢、互利共荣。

(二)文明复兴是沿线各国的最大公约数

人类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地理、气候、生产和生活方式等不同因素在全球范围内构成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文化形态。人类适应不同环境的过程中长期形成的文化形态,既体现为不同的语言、

沿线就有中华文一带一路”思维方式和交流方式,也体现为不同的物质条件、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

明、印度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花刺子模文明、埃及文明、波斯文明和两河文明等文明系统,其共同点是有辉煌的历史、被列强欺侮的悲情和被边缘化的伤痛,有与西方价值的冲突、相似的发展难题和加快现代化与民族复兴的强烈愿望。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两大文明都辉煌于8-1当时就异1世纪,

,西方”价值观形成挑以致于亨庭顿出于担心两大文明合作对“常的开放包容,现在二者同属于“东方”

②一语惊醒中人,。两大文明应弘扬古丝路文化交融的传统,通过加强合作实战而警告“文明冲突论”

现和平复兴、共同复兴。“倡议是借用古丝路历史资源与沿线各国发展合作伙伴关系,旨在一带一路”

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最终实现共同复兴。这就要求作为复兴大国的我国,应从中华观念转向世界观念,既从自身发展也要从“一带一路”文明复兴“三个共同体”打造出发,换位思考,通过文化传播扮演开放、合作、纽带和共同发展的角色。在政治、经贸交往中传播中和泰和、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理念,将中华文明复兴的历史使命内化到世界文明发展之中,以“中国智慧”丰富人类文明。我们还要主动塑造好文明大国的整体形象、增进世界公民意识,主动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与能力相适应的国际公共产品,让“一带一路”倡议更加体现中国发展的包容性、普惠性、共享性,营造新的更加繁荣与和谐的世界文明秩序。

(三)民心工程是“五通”最大的挑战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类行为,是其理念、意志、思想和情感的产物。要统一人类的行为,就必须首先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否则就不会有

②《,赵启正: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013年。2[《,美]萨缪尔·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周琪等译,010年。2

—25—1

上一页下一页


  本文关键词:“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传播与交流合作战略及其对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05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ydyl/1305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d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