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一带一路论文 >

“一带一路”的空间观测与“数字丝路”构建

发布时间:2016-11-09 13:10

  本文关键词:“一带一路”的空间观测与“数字丝路”构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一带一路”的空间观测与“数字丝路”构建

路”提供宏观、前期战略科学咨询,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空间数据、环境现状信息支持,有效促进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科技及全方位合作。

应用技术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根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建设计划,2018 年将率先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基本服务,2020 年形成全球服务能力,建成国际一流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当前,在轨民用运行

1 我国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发展

空间对地观测在国际上已有 50 余年的发展历程,从单领域调查逐渐转向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多种重大需求转变,并向构建体系化的全球观测系统转变。根据国际卫星对地观测委员会(CEOS)的全球卫星任务统计数据,1962 年至今,全球共发射 330 多颗对地观测卫星,涵盖对大气、海洋、陆地等地球系统的全面观测[6]。截至 2015 年底,中国共发射对地观测卫星 60 颗[7],已初步建成自主知识产权的空间对地观测体系,步入空间对地观测大国行列。

1.1 中国对地观测卫星体系健康发展

40 多年来,中国已逐步形成了气象系列卫星、海洋系列卫星、资源系列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和“北斗”导航系列卫星等各具特色的对地观测卫星体系(图 1)。气象卫星观测系统已稳定运行,并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全球对地观测业务卫星序列,作为全球地球综合观测系统的重要成员,成为中国获取全球资料和满足区域灾害性天气和环境监测、气象服务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国家部署发展了海洋水色、海洋动力和海洋雷达 3 个卫星系列,已发射完成 2颗海洋水色卫星(HY-1A/B)和 1 颗海洋动力环境(HY-2A)卫星,初步建立了我国的海洋卫星监测体系 [8,9]。资源卫星数据和环境减灾卫星应用产品已经在我国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灾害监测等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随着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

卫星 39 颗。根据规划,不久的将来将有近百颗各类卫星上天,可为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发挥巨大作用。1.2 中国具有接收国内外卫星数据的强大能力

中国采用国内外卫星数据共用的策略。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是国际资源卫星地面站网成员,是世界上接收与处理卫星数量最多的机构之一(图 2)。2015 年,,地面站成功完成 SPOT-6/7、RADARSAT-2、LANDSAT-8、PLEIADES-1A/1B、HJ-1A/1B/1C、ZY-02C、ZY-03、SJ-9A/9B、GF-1/2、CBERS-04、DAMPE 等 17 颗卫星总计 19 300 条轨道的数据接收任务,平均每天接收 42 条轨道,数据接收成功率达 99.4%。所有卫星数据均已实现高速网络传输。各接收站接收的卫星数据从接收结束到通过网络传送至北京总部,均可在 20 分钟内完成,网络数据传输成功率达 100%。

地面站建有密云、喀什、三亚、昆明(2016 年部署完成)4 个卫星接收站,2015 年已部署启动北极站建设。建成陆地观测卫星全国数据接收站网,目前 3 站网

“一带一路”的空间观测与“数字丝路”构建

(密云、喀什、三亚)系统接收范围形成了覆盖全国及

图 1 中国对地观测卫星发展路线图

数据来源: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海洋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专项的启动和实施,我国空间信息与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网

5362016年 . 第31卷 . 第5期


  本文关键词:“一带一路”的空间观测与“数字丝路”构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89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ydyl/1689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c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