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一带一路论文 >

互联网政治学视阈下的协商民主实践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5 10:03

  本文关键词:互联网政治学视阈下的协商民主实践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技术领域内以“大数据”、“众包”等为代表的网络新技术革命和政治领域内以协商民主为代表的民主化进程正日益成为两股改变中国面貌的巨大力量。如何将这两种力量加以整合,凝聚成推动社会主义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合力,是一个尚未被学界广泛探讨的重大课题。本文结合当前中国的具体国情,从互联网政治学的研究视角出发,探索在政治学理论的技术空间内将网络民主和协商民主进行有效整合的实践模式并进行详细设计。本文认为,互联网政治学可以从社会治理、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三个维度进行划分,与之相对应,协商民主和网络民主也可以从以上三个维度进行有效的对接和整合,从而实现社会治理性网络协商、国家政策性网络协商以及跨国共识性网络协商三种不同的网络协商民主实践模式。本文采取政治学研究方法中的系统分析法,以实现网络民主和协商民主的深度融合为目标,以网络协商民主实践模式的方案设计为主线,具体探索不同领域内网络民主与协商民主的衔接机制和实践路径问题。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导论。介绍选题背景、研究现状以及选题意义等。第一章介绍网络协商民主实践模式。在对协商民主和网络民主各自的理论优势与实践困境进行梳理后,引出网络协商民主这一全新政治模式,进而分析网络协商民主存在的理论可能性和具体的实践路径。第二章以流动人口网络交叉参与为例介绍社会治理性网络协商民主模式。本章在充分考虑户籍制度这一流动人口政治参与主要外在制度约束的基础上提出流动人口“网络交叉参与”模式,利用网络技术实现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两种民主形式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良性互动,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流动人口民主权益的实现,为破解流动人口政治参与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三章以人民政协网络协商平台为例介绍国家政策性网络协商民主模式。本章以协商民主价值为体,以网络新技术为用,构建了一个目标取向上以“保稳定”、“促发展”为追求,功能定位上集民意整合与民智汲取于一体,动力机制上将自上而下的国家力量牵引和自下而上的社会力量发动相融合的人民政协网络协商新平台。第四章以“e带e路”跨国网络平台为例介绍跨国共识性网络协商民主模式。直面“一带一路”战略在具体实施中“怎么办”这一紧要问题,在简要分析了“一带一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后,提出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即在网络互联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个各国广泛参与的网络协商平台,促进互联互通的各项目标顺利达成,助力“一带一路”战略顺利推进。结语。
【关键词】:协商民主 网络民主 互联网政治学 实践模式 公民参与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21.5;D52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s6-11
  • 导论11-32
  • 一、选题理由11-13
  • 二、选题意义13-15
  • (一)理论意义13-14
  • (二)现实意义14-15
  • 三、核心概念界定15-23
  • (一)互联网政治学15-18
  • (二)协商民主18-21
  • (三)网络民主21-23
  • 四、研究现状23-28
  • (一)互联网政治学研究综述23-25
  • (二)协商民主实践模式研究综述25-26
  • (三)互联网政治学与协商民主交叉研究综述26-28
  •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28-30
  • (一)研究思路28-30
  • (二)研究方法30
  • 六、创新点30-32
  • 第一章 网络协商民主:协商民主与网络民主的耦合模式32-48
  • 一、网络民主的理论优势与实践困境32-35
  • (一)网络民主的理论优势32-33
  • (二)网络民主的实践困境33-35
  • 二、协商民主的理论优势与实践困境35-38
  • (一)协商民主的理论优势35-36
  • (二)协商民主的实践困境36-38
  • 三、网络协商民主:网络民主与协商民主的耦合式融合38-40
  • (一)协商民主对网络民主的改良作用38-39
  • (二)网络民主对协商民主的改良作用39-40
  • 四、网络协商民主的可能性分析40-42
  • (一)价值理念的内契性40-41
  • (二)运行机制的互济性41
  • (三)发展动力的共生性41-42
  • (四)核心要素的一致性42
  • 五、网络协商民主的技术支撑42-45
  • (一)大数据( Big Data)43
  • (二)众包(Crowdsourcing)43-45
  • 六、网络协商民主的实践路径45-48
  • (一)主体选择分析45-46
  • (二)推进方向分析46-48
  • 第二章 社会治理性网络协商民主—以流动人口网络“交叉参与”模式为例48-60
  • 一、双重边缘化:流动人口政治参与的困境49-50
  • (一)流出地政治参与边缘化49-50
  • (二)流入地政治参与边缘化50
  • 二、交叉参与:流动人口政治参与的可行路径及其现实制约50-55
  • 三、“互联网+交叉参与”:流动人口政治参与的解决之道55-60
  • (一)网络技术下现有难题的破解55-57
  • (二)流动人口“互联网+交叉参与”系统设计57-60
  • 第三章 国家政策性网络协商民主模式——以人民政协网络协商平台为例60-69
  • 一、“信息化云时代”下的人民政协网络协商平台60-65
  • (一)总系统基本结构与运作60-62
  • (二)民意整合系统(子系统A)基本结构与运作62-63
  • (三)民智汲取系统(子系统B)基本结构与运作63-65
  • 二、人民政协网络协商平台的可行性分析65-66
  • (一)现实需求分析65
  • (二)收益-成本分析65-66
  • (三)实施能力分析66
  • (四)兼容性分析66
  • 三、协商民主网络协商平台优势所在66-69
  • (一)扩大协商领域广度,拓展协商实践深度66-67
  • (二)破解运作程序难题,打造灵活回应机制67
  • (三)训练民众协商能力,培养良好公民文化67-69
  • 第四章 跨国共识性网络协商民主模式——以“e带e路”跨国网络协商平台为例69-78
  • 一、“e带e路”:“一带一路”的创造性实施方案70-74
  • (一)“e带e路”的基本构想和理念70
  • (二)“e带e路”的主要架构及其功能70-74
  • (三)“e路e带”的运行机制74
  • 二、“e路e带”方案的可行性分析与前景预测74-78
  • (一)可行性分析74-76
  • (二)前景预测76-78
  • 结语78-80
  • 参考文献80-87
  • 致谢87-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关宏;一本难得的面向新世纪的政治学教材——《政治科学原理》一书简评[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贾春雨;红英;;“多学科知识渗透法”在政治学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3期

3 荣之君;;关于推进政治学发展的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06年11期

4 王柏松;;网络政治学初探[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王浦劬;;我国政治学学术发展中的基本关系论析——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J];政治学研究;2008年06期

6 王振亚;;政治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部力作——评刘吉发教授的《政治学新论》[J];唐都学刊;2009年04期

7 严强;;试论政治学理论的类别构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8 ;吉林大学政治学理论学科[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4期

9 甄琰;;严峻的挑战 良好的机会——谈我国政治学的发展[J];政治学研究;1988年02期

10 吴知论;;关于国外政治学原理的学科发展动向[J];政治研究;198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浦劬;;我国政治学学术发展中的基本关系论析——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60年——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理论研讨论文集[C];2009年

2 桑玉成;;政治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3 杨德山;李明;;近30年来中国大陆政治学教科书中“政党”内容演变考察——以四部代表性教材为例[A];“政党制度与中国特色——21世纪初政党发展与变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徐静;;在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05年年会上的讲话[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章程[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章程(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2011年7月23日通过)[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7 姜大仁;;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摘要)(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2011年7月23日审查通过)[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8 姜大仁;;以学为本,努力完成历史赋予科学社会主义及政治学的学术使命——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姜大仁;;以学为本,努力完成历史赋予科学社会主义及政治学的学术使命[A];全国社科联第十次学会工作会议交流材料[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佟德志;政治学原理教材建设的新动向[N];中华读书报;2010年

2 周少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2012政治学理论的主要研究领域和主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翟桔红;发展本土化的微观政治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4 周光辉;编写政治学理论教材重在增强说服力[N];人民日报;2004年

5 李月军 中国军事科学院;基于比较经验的政治学理论反思与建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奚广庆;高校政治学教学要坚持正确的学术取向[N];中国教育报;2006年

7 林尚立;人类学研究对政治学的意义[N];文汇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张飞岸;走出理论实验场,建构本土政治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朱光磊;中国政治学发展中的两大尴尬与两大转变[N];中华读书报;2004年

10 记者 曹苏红;不断加强中俄学术沟通和交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梅家伟;互联网政治学视阈下的协商民主实践模式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6年

2 谭言;宋明理学政治学意蕴的当代阐释[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3 余晓竹;《权力与选择:政治学导论》(第三章)翻译报告[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年

4 颜希璐;《身份认同政治学新论》(第二章)翻译报告[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年

5 马彦银;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6 罗雁荣;论自由意志在政治学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2年

7 解雅梦;日本世袭政治的政治文化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互联网政治学视阈下的协商民主实践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68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ydyl/2868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e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