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一带一路论文 >

“一带一路”多边合作的优势、问题与对策——基于“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国际大循环视角

发布时间:2021-03-13 18:07
  在国际经济博弈中,单边主义和多边主义是相对应的两种战略和政策取向,单边主义更倾向于利益谋取的直接性,多边主义则凸显了普世价值和规则框架下的博弈。在战略动机上,不同国家出于国家整体利益、意识形态、地缘关系以及国家竞合等方面的需求而在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中作出相应的选择。近年来,单边主义势头不断兴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现存的多极发展、全球化的世界格局发起了冲击,当前的国际合作在制度成本、决议落实和公平价值等方面面临着种种困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大背景下,"一带一路"作为我国参与和促进国际大循环的倡议,应坚定实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短期看应重新评估和收缩现有交通、工业等基础设施的多边合作建设项目;中期看应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和云平台的优势,发展"云端多边"数字贸易体系,增加人才、服务、技术等轻资产的援建;长期看,应当坚定"一带一路"多边合作中的"中端缓冲国"位置,通过提升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地位以重构贸易公平、地位对等的全球价值链和新型多边合作体系。 

【文章来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1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一带一路”多边合作的优势、问题与对策——基于“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国际大循环视角


多边合作的制度设计与执行结果的组合情况

模型图,设施,模型,国家


其二,连通性的改善虽然重塑了空间经济,但并不意味着收入分化的加剧。地区的空间集聚效应表现为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呈非线性蛛网效应。基础设施建设所带来的连通性改善往往会导致更多的集聚效应,这或许会引起沿线低收入国家政策制定者的担忧,因为空间的集聚将使得他们面临着空间不平等的加剧和财政负担加大等风险,同时还需要应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带来的债务风险。尤其是多边合作减少了国际要素流动的限制,要素将更快地向经济发达地区聚集。部分学者根据这一理论断定,多边合作将会导致中国的更加繁荣而其他国家的更加落后。但“一带一路”潜在优势却被忽略,随着连通性的增强,当地的生产商、工人进入供应商和市场的机会将大大提升,而多边合作所带来的市场准入和劳动力流动的增加也将进一步提高国家的实际收入水平。如表2所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基础设施情况的较大差异意味着多边合作是解决“中间断点”、提升整体连通性的关键。正如在中国国内存在着以胡焕庸线为分界的东南和西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差异,在“一带一路”中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公路和铁路设施的差异性也较大,国家间的“断点”使得多边合作的连通性整体状况变差,尤其是铁路运输和航运承载作为贸易的承载而发挥重要作用。以中国与欧洲国家的沟通为例,当前连接中国与中亚和欧洲的三条铁路线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中间断点”问题(1),中国和西欧基础设施的相对完善,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避开中亚、蒙古等国家在基础设施中的明显劣势而进行直接的双边贸易,实现“一带一路”多边合作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对于两端的基建优势国和中部劣势国而言,都是贸易和福利的有益增进。

区域图,指数,区域,发展中国家


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单边主义和反全球化倾向使得现有的全球价值链体系扩展遇到了瓶颈。据测算,2008年后,无论发达国家还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如图3)。同时,在过去十年中,不仅“没有发生如20世纪90年代中国和东欧融入全球经济的重大变革性事件,乌拉圭回合(2)(Uruguay Round)、北美自由贸易(3)(NAFTA)等重大贸易协定的达成”[20],反而出现了英国退出欧盟、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等冲击全球贸易的情况。这一情况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是十分不利的,由于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国家的上游依赖度十分显著,发达国家的单边主义倾向将对发展中国家经济造成较大甚至致命的打击。目前,提出对贸易增进具有明显效应的合作倡议不仅是全球价值链扩展的突破和需要,同时也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关系重大。“一带一路”多边合作能够推动全球价值链的重构。“一带一路”沿线涉及70多个国家,虽然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但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并且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比较优势也发生了变化。如中国人口老龄化使得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优势不断下降,而印度和东南亚则正处于人口红利期,可承接世界制造工厂的位置,同时中东和西亚等国家具有着矿产和资源优势,中国虽然失去了要素成本优势,但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有着成熟的工业体系、较为先进的技术水平和工艺流程,可通过产能合作、扩大对外投资和原材料贸易等方式,增进与沿线国家的价值链关联度,发挥“中端发包国”(1)的作用,在“一带一路”多边合作内部形成地位对等的价值链关联体系,对冲沿线国家受到发达国家单边主义冲突的影响,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整体位置向上游移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带一路”有助于中国重构全球价值链吗?[J]. 戴翔,宋婕.  世界经济研究. 2019(11)
[2]构建“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合作与治理机制的思考[J]. 丁松.  区域经济评论. 2019(05)
[3]新中国70年周边多边外交的历程、特点与挑战[J]. 祁怀高.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9(06)
[4]“一带一路”国家间金融监管合作法律问题研究[J]. 徐忆斌,马小晴.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5]“一带一路”多边合作贸易互补性测度与贸易拓展研究——以中亚主要贸易伙伴国为例[J]. 徐婧.  上海经济研究. 2019(03)
[6]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供给品安排——一个经济学视角的分析和阐释[J]. 周天勇.  经济研究参考. 2018(37)
[7]西方质疑“一带一路”的三维分析:心理·利益·体系[J]. 王义桅.  东南学术. 2018(01)



本文编号:30806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ydyl/30806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c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