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国家科技合作与协同创新的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30 18:11
基于科技创新、开放协同的趋势,顺应沿线国家合作升级的期盼,遵从中国创新驱动战略的要求,中国有必要推进"一带一路"的科技合作向深层次、交互式、宽领域的协同创新演进。为了达到利益共生、优势互补、整体最优的合作愿景,"一带一路"的协同创新需构建相得益彰的盟友选择机制、资源投入机制、分工协调机制、信息沟通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利益分配机制、风险管控机制,从机制上防范跨国创新活动出现摩擦和冲突。同时,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制定发展规划、设立联盟组织、搭建载体平台、保护知识产权、强化资金供给、夯实人才基础,为协同创新构建安全高效、包容平衡、坚实有力的保障体系,以推进"一带一路"协同创新的有序化与长效化。
【文章来源】:重庆社会科学. 2020,(12)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区域创新系统的基本结构
协同创新是多个创新伙伴在一起集体攻关的过程,选择怎样的伙伴,结成怎样的盟友,是决定创新联盟成败的关键。“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科技实力不等,中国需要选择哪些国家进行科技合作,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大水漫灌”,需要遵从“择优”原则,评估合作的可能性、寻找合作的切入点,有的放矢地结为创新伙伴。首先,中国需要选择拥有难以模仿、不可替代的关键性创新资源的国家合作,例如:俄罗斯的军工技术、航天技术,以色列的设施农业技术等,这种合作能够帮助中国迅速建立起自己的核心专长。其次,中国需要选择核心竞争能力与自己具有互补性的合作对象,这样的科技合作可以提升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形成一种持久性的协作效应与利益关系。第三,中国需要以“政治互信”为基础,以“民心相通”为宗旨,包容与认同沿线国家在文化背景、利益诉求、价值取向上的差别,用共同愿景来激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与合作的主动性,以期建立起稳固的科技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二)资源投入机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J]. 刘鹏程,韩贵鑫,夏学超.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0(07)
[2]“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的经济增长效应[J]. 许培源,程钦良. 财经研究. 2020(05)
[3]中美战略竞争的新趋势、新格局与新型“竞合”关系[J]. 张杰.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20(02)
[4]“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与沿线国家科技合作的影响[J]. 李红军,赵勇,张红伟. 农业图书情报. 2019(11)
[5]全球人才流动特点和自由贸易港(区)的人才政策[J]. 刘理晖,胡晓.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9(12)
[6]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分析[J]. 方维慰. 重庆社会科学. 2019(11)
[7]大学大院大所与地方协同创新的机制分析[J]. 方维慰. 江苏高教. 2018(12)
[8]“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交通科技创新国际合作[J]. 路铁军,王泽森. 国际经济合作. 2018(11)
[9]“一带一路”背景下深化中国国际技术合作的对策[J]. 闫春,李斌.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10]“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和路径研究[J]. 魏澄荣. 亚太经济. 2017(06)
本文编号:3311880
【文章来源】:重庆社会科学. 2020,(12)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区域创新系统的基本结构
协同创新是多个创新伙伴在一起集体攻关的过程,选择怎样的伙伴,结成怎样的盟友,是决定创新联盟成败的关键。“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科技实力不等,中国需要选择哪些国家进行科技合作,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大水漫灌”,需要遵从“择优”原则,评估合作的可能性、寻找合作的切入点,有的放矢地结为创新伙伴。首先,中国需要选择拥有难以模仿、不可替代的关键性创新资源的国家合作,例如:俄罗斯的军工技术、航天技术,以色列的设施农业技术等,这种合作能够帮助中国迅速建立起自己的核心专长。其次,中国需要选择核心竞争能力与自己具有互补性的合作对象,这样的科技合作可以提升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形成一种持久性的协作效应与利益关系。第三,中国需要以“政治互信”为基础,以“民心相通”为宗旨,包容与认同沿线国家在文化背景、利益诉求、价值取向上的差别,用共同愿景来激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与合作的主动性,以期建立起稳固的科技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二)资源投入机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J]. 刘鹏程,韩贵鑫,夏学超.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0(07)
[2]“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的经济增长效应[J]. 许培源,程钦良. 财经研究. 2020(05)
[3]中美战略竞争的新趋势、新格局与新型“竞合”关系[J]. 张杰.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20(02)
[4]“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与沿线国家科技合作的影响[J]. 李红军,赵勇,张红伟. 农业图书情报. 2019(11)
[5]全球人才流动特点和自由贸易港(区)的人才政策[J]. 刘理晖,胡晓.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9(12)
[6]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分析[J]. 方维慰. 重庆社会科学. 2019(11)
[7]大学大院大所与地方协同创新的机制分析[J]. 方维慰. 江苏高教. 2018(12)
[8]“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交通科技创新国际合作[J]. 路铁军,王泽森. 国际经济合作. 2018(11)
[9]“一带一路”背景下深化中国国际技术合作的对策[J]. 闫春,李斌.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10]“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和路径研究[J]. 魏澄荣. 亚太经济. 2017(06)
本文编号:33118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ydyl/331188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